夏天吃薑不會更熱嗎?其實,姜盛產於夏,傳統中醫也建議「春夏養陽」,夏季適量以姜入菜,享受辛香又養生。
古諺「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先生開藥方」體現了傳統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夏季時人體毛孔多張開,加之多食寒涼,體內陽氣易不足。夏天吃薑可藉由姜的溫辛,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神農本草經》說,生薑久服通神明,則是因心臟藏有「元神」,這是說明生薑對心臟的作用佳。
中華飲食觀認為葯補不如食補,吃對食物也能讓人遠離疲勞。四季有多種姜料理,可活化身體活力,去除身體濕氣。日本飲食習慣也有「生薑豬肉定食」,有助於增強體力、消除疲勞。最佳食姜時機,以早晨為佳,因為早上正是氣血流注陽明胃經之時,此時吃薑,能加快血液流動,有提神的功效。
中國菜擅長以姜入菜,不僅體現葯膳同源的飲食觀,也是利用姜的味道香氣,創造菜肴的特色。常見的薑絲清蒸魚與姜味沾醬,都是家常菜普遍的姜應用。其中,川菜的魚香肉絲以姜的辛香味模擬魚料理的滋味,彰顯川菜調味技術獨樹一幟,在有限的食材下,展現出神入化的廚藝。
炎熱夏天,細菌、病毒容易大量繁殖,稍不注意就可能病從口入,適時吃薑可以有效緩解身體不適。尤其在早上吃薑,保健養生的效果更佳。夏天大家都喜歡吃清爽的料理,如:清蒸魚可用多些薑絲去腥;在拌冷盤中加點薑末或薑絲,可以中和蔬菜的寒性,姜的姜辣素還有抑菌作用。
姜依採收期長短分為嫩姜、粉姜、老薑、薑母,風味及營養素的量隨姜齡而不同。夏季盛產的嫩姜,也稱子姜,是種植時間最短的姜,纖維較少、口感脆,適合用來涼拌、腌漬。腌嫩姜是夏季受歡迎的開胃小菜,如:客家人特有的粉紅色紫蘇梅腌嫩姜,因屬於自然發酵,比起用醋腌更順口。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4年12月6日 16:26
周日(12月15日)下午,維州Mooroopna 的一條安靜街道上發生了一起驚心動魄的慘案,一群孩子看到他們的一個同伴死在汽車的後備箱里。 Read More
宋·俞文豹《吹劍錄》:「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歲女孩兒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 蘇東坡以「一蓑煙雨任平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開豪放詞風,領袖文壇;柳永柳三變,用「衣帶漸寬終不悔」、「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纏綿悱惻,凄婉動人,開婉約詞之先河。豪放與婉約,不同的文學風格流派,分別為讀者帶來陽剛與柔美的審美體驗,為歷來文人墨客所津津樂道。 我讀梁曉暉女士的《子夜對談——梅縣客家舊事》,卻同時讀到了金戈鐵馬、異域風雨的雄渾磅礴,和花落殘紅、客家哀怨的低唱淺酌。 這個並不寒冷的墨爾本的冬天,我跟著曉暉的娓娓敘說,思緒飛揚,時而站在春秋梁國古城,時而置身南洋異域月影。那些動情的客家山歌和屬於客家人的鄉土故事,那些美麗的童養媳和等郎妹……都讓我靈魂震顫! 這是一部民族奮爭生生不息的壯美歷史。 曉暉開篇《引子:傳奇》,筆觸直達公元前5000年以前。開疆拓土、血雨腥風如滾滾雷鳴,由遠及近、由高而下、由朦朧至清晰,大風高歌,呼嘯而至。 第一章《安定梁氏的遷徙》,是作者對梁氏進入梅縣五次大遷徙歷史的概況敘述:東漢勢力顯赫的安定梁氏;西晉末年的衣冠南渡;東晉末年的第二次大遷徙;宋仁宗年代的第三次遷徙;南宋年間的第四次遷徙;南宋滅亡後的第五次遷徙。每一次遷徙,都是生與死的博弈,都是生生不息的傳承。 中國近代有四次移民潮,分別是「填四川」、「下南洋」、「走西口」和「闖關東」。《子夜對談》書中第三章《出南洋》:出南洋的謀生之旅有離鄉背井的艱辛、有新生命帶來的喜悅、有創業的滿足、有南洋的月影和當地民間節日載歌載舞的土族男女。「南洋氣候炎熱,卡拉拍夏季的氣溫持續高達三十多度,當地的華僑為防中暑,每天早中晚三次照頭淋三十瓢冷水,名為『醍醐灌頂』。」 風雨中前行;波瀾壯闊的移民史,是華夏民族發展史。軒公在建「才儲堂」時,提出「屋子不宜建大」,他說:「好男兒志在四方,願我家子孫能在四海神州開枝散葉,成為人之豪傑,國之棟樑;如屋子建得太大,會助長後代不思圖變的惰氣,對家族發展不利」。 民族危亡時,華僑與祖國心心相印。在中華會館學校,梁老師畫的那片「秋海棠葉子」,如泣如訴:「這是我們的祖國。中國的版圖很像這片葉子,它有五千年的文明,有肥沃的土地,有仁慈善良愛好和平的人民!」 面對亡國之痛,二伯朗誦李後主《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誓言:「老師放心,中國不會亡的!」萬人空巷看球王,捐獻一元造飛機,以及爸爸童子軍的野營操練……都是全民族的聲聲吶喊!爸爸收到二伯一封簡訊:「見信之日,我已易水蕭蕭。家慈有問,叫她不要牽掛,山花爛漫會有期。」昭示了歷史時代的變遷。 這是一部普世價值光輝熠熠的人性詩篇。 曉暉在《前言》中說:「客家」是一個獨特的民系群體;爸爸用童真的眼見證了那個動蕩年代的廣東客家地區的風(時代、傳統和習俗)、土(地貌特產、衣食住行)、人(五代客家人)、情(天情、地情、人情、鄉情、友情、母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 客家兒女勤勞。第八章《月光下的新事舊事》中,爸爸說:客家女子「學會三尾好嫁人」——「三尾」是「針頭線尾」、「灶頭鍋尾」和「田頭地尾」;出嫁後,還要學會「家頭教尾」。這一切美德,都體現在爸爸最敬重的阿嫲身上。阿嫲「春分到,地氣通」的時候,浸谷種,播撒「斷奶肥」、「送嫁肥」;穀雨前,「阿嫲拿起一把把秧苗,踏著節拍把秧苗整齊地插在田裡」;「芒種忙種。阿嫲要除草施肥除蟲灌溉耘田,回家時摘回一大把蔬菜」;「大暑時分,阿嫲戴著斗笠在搶收;借著星光,把剛收穫的稻穀挑回家」……阿嫲「最喜歡的話題是當天的耕耘與收穫。說的時候臉上掛著淡淡地笑意,娓娓道來,好像在念一首田園詩。」 客家兒女善良。爸爸說:「阿嫲善良,從小教育我們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做事要憑良心」。在客家女子群像中,幾乎人人都是活菩薩。「阿嫲卧床不起,開琴伯婆每天幫她做點家務,一有空就拿著針線到她的房裡陪她說說話,幫她解開心結」;英承公懸壺濟世,鴉片戰爭前夕,「他痛心疾首:『日之將夕,悲風驟至,我等大好河山將毀於鴉片!』他配置戒煙藥酒,並在他的藥房里設置戒煙房」。… Read More
澳洲聯邦政府招標系統公布的數據證實,過去一年,政府各部門、國防部及澳洲駐美國大使館都在藝術相關項目上花費巨大,反對黨批評工黨肆意揮霍納稅人的錢。 Read More
澳洲最大的電訊公司Telstra被罰款300萬澳元。原因是今年3月其000緊急呼叫系統出現故障的90分鐘里,Telstra 的應對措施不當而造成了損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