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4 10:18
從本期開始聊古文閱讀理解和寫作。開場我先解釋三點:(1)我會盡量把本期內容講得通俗、有趣一些;(2)本期講古文閱讀的目的不是幫助讀者應對考試,而是純屬與同好分享,擺脫應試思維後可以學得更紮實、更快樂;(3)我們為什麼要重視學習古文。
研究中國古代的經史百家,最好閱讀原著,所以應該具備文言文閱讀能力。例如,一個非常喜歡古代史的現代人看不懂古文,此人獲取知識的來源主要是白話書籍和影片,或許不會學到假歷史,但這樣的學習較為被動。文史哲是很需要私人空間的領域,前輩可以帶我們入門,至於我們如何理解分析,發表怎樣的論點,需要每個人自己學會考據、思索和論證,從死材料中生出活眼光,不能人云亦云。若想獨自研究,總避不開古文。
以如何評價王安石為例,有人說他是賢相君子,有人說他是奸臣小人,甚至有人說他應該為北宋的滅亡負責。欲分辨這些觀點孰合理,孰牽強,只泛泛了解是不夠的。王安石的性格與思想、職場上與生活中的言談舉止、熙寧變法的背景與原因、變法的具體內容和利弊、新政的阻力和落實的難度、正負兩面影響、熙寧變法後發生的重大事件等,都得深入研究,要看許多古書,知道的越多,人物形象越趨近完整。單看完《宋史·王安石傳》仍不足夠,還得在宏觀層面了解北宋經濟、軍事、取士制度,以及變法前國家出現哪些憂患,王安石對皇帝提出哪些建議,這些可在《宋史》的〈食貨志〉、〈兵志〉、〈選舉志〉找到。若想了解王安石政治主張之外的思想,還得讀《臨川先生文集》,從中可發現其許多值得欽佩之處。和他有關的事也散落於《默記》、《石林燕語》等書中。這些書都是以文言寫成的,不一定都有白話翻譯版。具備古文理解能力,有助於擴大研究範圍,而不依賴白話解釋。
另有兩原因可證明古文閱讀的重要性:技巧層面,學好文言有助於提升白話文寫作水平;內涵層面,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都蘊於古文內,至今依然帶來許多啟發,有些佳作非常感人,這種共鳴是不適宜用白話隔斷的,任何轉述都無法代替原文。
有人說古文很難,確實,不過古文的難點或許只有兩點:(1)不常見;(2)不常用。解決這兩大問題後,想必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試想,華人到美國、英國或澳洲等英語國家留學期間,怎樣快速提升英文?雖然此前雅思考過了,但如果天天跟華人聚在一起講中文,那麼英文口語很可能停滯不前。相反,如果課外時間經常和同學用英語聊天,那麼口語可能進步很快。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經常讀英語資料,每學期寫英語論文,就是練習的過程。現代人學漢語文言,主要缺少閱讀量和使用的機會;抑或雖讀過不少古文,但平時不寫。如果各位有興趣提升古文水平,不妨養成寫雙語日記的習慣,一篇用白話,一篇用文言,住在英美澳的朋友們還可以嘗試三語日記,加上英文練習。寫和朋友旅遊的經歷、電影觀後感,都好。也許你會發現,在表達方面,古文比白話更有優勢。
口語思維和文言思維間的切換確實不易,然而,中古以後的古人寫作也不容易,因為口語語法變了,而書面語依然保持上古語法。古代漢語可分為三個時期:上古(先秦兩漢)、中古(魏晉南北朝和隋唐)、近代(宋元明清),漢代之後的書面語已脫離了口語,可貴的是,期間有數不清的人們將上古之文傳承下來,因此,我們才能看懂古老的文獻。古人代代繼承先秦兩漢的語法,使具有修身與修鍊內涵的聖賢書得以存於世間,使文明未曾中斷,真的很了不起。感性上,我很喜歡傳統文化和古文;理性上,我也認為自己有使命幫助更多人走近傳統文化,希望古代的佳著不被埋沒。
基礎一旦牢固,後面的路就會舒坦一些,學古文的基礎有兩部分,一是明白字義,二是掌握語法。許多漢字是一字多義的,之所以看不懂一句話,很多時候是因為不知某字在那一語境中的意思,若能記住一個單字的各個解釋,長期積累,閱讀古文自然不會吃力了。例如「履」字,我們都知道它有「鞋子」的意思,而在古文中,它也可以指「領土」,如《左傳》:「賜我先君履,東至於海,西至於河」。此外,「履」也可作為動詞,有「踏」的意思,如《詩經》:「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另外「履」還可解釋為「實行」,現代人常說「履行」,這一義仍在用。《禮記》說:「處其位而不履其事,則亂也。」不需白話翻譯,現代人也能看懂。「履」還有「居」的意思,如《莊子》:「而愚知處宜,貴踐履位。」
漢字可分為實詞和虛詞。上述「履」就是實詞之一,動詞、名詞、形容詞都屬於實詞。接下來重點講虛詞,掌握古文中常見的虛詞後,搭配實詞,差不多能造出簡單的句子了。
限於篇幅,寥舉數例。
眾所周知,「之」在名詞前有時等同於「的」。然而,「之」在古文中有一類情況,乍看像「的」,卻不能翻譯成「的」,通常位於主語和謂語中間,但不構成句子,而是構成偏正片語。例如:
《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在現代漢語中,我們不會說「不要擔心別人的不了解自己」,而是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在此「之」不適合譯為「的」。本來「人不己知」就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加入「之」後,該句變成了片語。前面有動詞「不患」,於是「人之不己知」成為賓語。
韓愈〈師說〉:「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可譯為:「我要學的是道,哪管老師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我們來分析「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這句話,本來「其年先生於吾」、「其年後生於吾」已經是完整的句子,因放在「庸知」後,變成賓語,所以要在「其年」後加「之」。
同樣在〈師說〉中,還有一句:「師道之不復,可知矣。」意思是「由此可知師道不復」,應在「師道」和「不復」間加「之」。
又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患秦兵之來」。
意思是擔憂秦軍來犯,「秦兵來」本就是完整句,因成為「患」後面的賓語,所以要加「之」。
以及柳宗元〈捕蛇者說〉:「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意思是:「怎像我的鄉鄰們天天都有危險!」此句也應在片語中的主語後加「之」。
另一類情況是「之」字片語不作賓語,例如:
《莊子》:「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水之積」是「不厚」的主語。
《禮記》:「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譯文:「你愛我不如他那樣愛我!君子愛一個人,會成全他的美德;小人愛一個人,則依順他,使他苟安。」「爾之愛我」、「君子之愛人」、「細人之愛人」都應該保留「之」。
〈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結構與上述例句相似。
又如張溥〈五人墓碑記〉:「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
〈捕蛇者說〉:「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還有一種情況,前者是後者的原因,或後者是前者的原因,前後兩句都在主語和謂語間加「之」。
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意思是:「雞鳴狗盜的人都出在其門下,所以士都不願意來。」「雞鳴狗盜出其門」是句子,在此應變成「之」字片語,寫為「雞鳴狗盜之出其門」。後一句不寫「故士不至也」,而寫「士之所以不至也」。
有時「之」字片語不充當句子中的主語或賓語,語氣激動,表達感嘆。例如:
《史記·項羽本紀》:「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以上是對「之」字片語的簡介,下面講「之」的其他用法。
「之」也可以當連詞,相當於「與」、「和」,例如《呂氏春秋》:「樂之弗樂者,心也。」
「之」也有「如果」的意思,如《尚書》:「邦之臧,惟汝眾;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可譯為:「國家如果治理得好,是你們的功勞;如果治理得不好,是我一個人的錯。」
「之」有時等同於「則」,如《呂氏春秋》:「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
「之」充當介詞時可解為「於」,例如《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意思是「人們對於自己所親愛的人容易偏愛」。
「之」也可以用作代詞,相當於「此」、「彼」、「他」,因許多華人皆知,茲不詳述。
「心不在焉」是現代人常用的成語,該成語中的「焉」是代詞,在古文中也常看到「焉」用作代詞的情況。它有時也是介詞加代詞的集合體,等同於「於此」,如《荀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問句中也常出現「焉」的身影,有時是詢問處所,如《列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時相當於「豈」,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下面著重講閱讀難度較高的一種用法,即「焉」有時是賓語前置的標誌。
如《左傳》:「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晉、鄭焉依」等於「依晉、鄭」,周室東遷,依靠晉國和鄭國。
《左傳》還有一例:「安定國家,必大焉先。」
「必大焉先」等於「必先大」,「大」在此不是形容詞,而指大族,「必大焉先」即「一定優先照顧大族」。
現代華人經常用「其」,多數情況是第三人稱代詞。以下重點講現代文中不常見而在古文中容易遇到的字義。
1、如果。《荀子》:「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漸之滫」意思是「如果把它浸泡於臭水中」。
2、可能。《禮記》:「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幾乎?」君子之死稱為終,小人之死稱為死,子張問道:「我大概可以被稱為『終』吧?」《論語》:「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若沒有管仲,我恐怕已經披髮左衽了。」
3、難道。韓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4、表現期望的心理,可譯為「應該」。《戰國策》:「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
5、或,還是。《史記·趙世家》:「秦誠愛趙乎?其實憎齊乎?」
6、將。《左傳》:「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到第五代將會昌盛,當上正卿級別的官。
7、發語詞,不必翻譯。
其他虛詞還有而、矣、也、乎、哉、者、夫、蓋等,或許大家已經很熟悉了,故不在此講解。
虛詞的使用已涵蓋一部分語法,如上文的「之」字片語。古文語法太多,一兩篇文章講不完,以下挑選要點介紹。
上文提到《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現在講為何不說「不知己」,而說「不己知」。這是典型的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己」是代詞,要調到動詞之前,所以「己」在「知」的前面。前置有兩個條件:(1)否定句,常會看到「不」、「未」、「莫」這類字;(2)賓語是代詞,如「己」、「我」、「之」、「汝」、「是」等。「人」不屬於代詞,不必前置,所以《論語》說「患不知人也」,而非「患不人知也」。另外,「子」不屬於代詞,而是尊稱,所以也不能前置。
例句如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時人莫之許也」。
蘇軾〈黠鼠賦〉:「望道而未之見也」。
《新唐書·藩鎮魏博列傳》:「自以為廣大繁昌莫己若也。」
另一類代詞賓語前置出現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應調到動詞或介詞之前。常見的疑問代詞有:「何」、「誰」、「奚」、「胡」、「曷」、「安」、「焉」等。如「以何」變為「何以」,「與誰」變為「誰與」。
例句如下:
《史記·項羽本紀》:「不然,籍何以至此。」
《左傳》:「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范仲淹〈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莊子》:「彼且奚適也?」
《詩經》:「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詞性靈活變換是古文的一大優勢。今人給不同漢字貼上名詞、動詞、副詞、形容詞等固定標籤,然而在古代,一詞多性非常普遍。我們不該局限於字詞現在的常見義,不妨嘗試復原古人造句的思維。
例如我們說給某山取個名字,「取名」、「起名」、「命名」都是動詞,而「名」本身就可以當作動詞用,不必說「為……起名」。蘇軾〈石鐘山記〉有句話:「而此獨以鍾名」,其中「名」就是動詞,以鍾命名這座山。
再舉數例。「蹤跡」既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它有「找尋」的意思。《明史》述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時,寫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這裡「蹤跡」作動詞。
「手」既是名詞,也可以是副詞,如文天祥〈指南錄後序〉:「道中手自抄錄」,在路上親自動手抄錄。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寫道:「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讎也」,「先」和「後」在此不作形容詞,而作為動詞。
還有一種類型,認為某人奇特,說「奇之」即可。如《三國志·王粲傳》:「獻帝西遷,粲徙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
實在不勝枚舉。下期我會繼續介紹語法,並與各位一同鑒賞古人的佳作。
更新於 :2024-11-11 16:43 上期基本上把古文語法的難點都介紹了,即虛詞的用法、代詞賓語前置、詞性變換。今天講之是倒裝、狀語後置、定語後置、判斷句、被動句、省略。 「之」、「是」倒裝 古文中有一類倒裝,即用「之」或「是」字將賓語調換到動詞前。例如《左傳》:「唯余馬首是瞻」,若用白話講,應是「只看我馬頭的方向」。「唯余馬首是瞻」等於「唯瞻余馬首」,「是」在此無實義,只充當助詞。「惟命是從」也是這類賓語前置的例子,《史記·楚世家》寫道:「周今與四國服事君王,將惟命是從,豈敢愛鼎?」表示絕對從命。 《左傳》還有一例,既含「是」字倒裝,也含「之」字倒裝,即「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意思是「君主不擔憂自己流亡在外,而擔憂群臣,真是太仁惠了。」「亡之不恤」等於「不恤亡」,「群臣是憂」等於「憂群臣」。 此類倒裝往往適用於強調賓語的情況,同時可起到加重語氣的作用。造句時,如果不將賓語前置,並不違反語法;但一旦前置,請記得在賓語和動詞中間插入「之」或「是」。 (圖:Adobe Stock) 狀語後置 諸葛亮〈出師表〉有段相當著名的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現代人講話習慣把時間或地點狀語放在謂語前,通常說「在南陽耕種」,一般不會說「耕種在南陽」;可以說「在亂世保全性命」,而不會說「保全性命在亂世」。但在古文中,你會經常看到介詞結構放在謂語後面。又如《論語》:「季氏旅於泰山」,季氏在泰山祭祀。 除「於」字狀語外,還有「以」字狀語和「乎」字狀語,例如《論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能以禮待臣,臣自會以忠奉君。… Read More
澳洲有些養老院只因提供一個枕頭或現場製作的餐點而向住客收取額外服務費,部份體衰的老人被迫支付一些他們永遠無法受惠的項目,例如健身房,引發不滿。 老年人權益維護機構(Older Persons Advocacy Network,OPAN)的年報顯示,有些老人不喝酒,卻要為降價的酒付費;糖尿病患者也要為棒棒糖手推車服務付費。 報告顯示,在上一財年,向老年人權益維護機構提出的投訴增加了 20%,達到 44,000 宗。 「如果有人卧病在床,他們就無法使用健身房。」老年人權益維護機構的執行長 Craig Gear 表示,「他們不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Gear 說,有些住戶被服務提供者告知,同意這些額外服務是入住養老院的條件之一。… Read More
中國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的高級主管被香港反貪機構指控收受一名澳大利亞發展商的賄賂,該發展商隨後獲得該地產公司的優待。 45 歲的 Ng Wai 是首創置業(Beijing Capital Land)當地業務的負責人,也是該公司的副總經理。他和 74 歲的母親 Han Shang-min 被香港廉政公署指控收受一項投資的股權,以換取首創置業為一家發展商提供融資。 廉政公署官員未透露該澳洲地產開發商的名稱。首創置業曾與多個當地集團合作。 據《澳洲金融評論報》報導,Ng與Han於11月6日在香港法院出庭。Han被控收賄。… Read More
科學家近日發現,墨爾本北郊蜿蜒 70 公里的 Merri Creek 溪流深處潛藏著一種噬菌病毒,會捕食細菌並在細菌內部複製,有可能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據《時代報》報導,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與Wurundjeri Woi Wurrung 文化遺產原住民公司合作,在 Merri Creek 的水中發現一種先前不為人知的噬菌體,這種噬菌體可以殺死全球醫院中常見的一種超級細菌。 這種超級細菌克雷伯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越來越強,會引起肺炎、傷口感染甚至腦膜炎。根據9… Read More
澳洲能源監管機構(Australian Energy Regulator)在一份重要的新報告中,刪除了家庭電力和瓦斯帳單債務增加速度比預期更快的警告。 能源監管機構在周四(11月7日)發表的長達310頁的《2024年能源市場狀態》(State of the Energy Market 2024)報告中原本表示,「債務水平和其他財務困難指標預計將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不斷攀升,甚至超過預期」。 五小時後,能源監管機構指債務聲明有誤,而且沒有數據支持,表示將修改報告。 晚間 8 時 30 分許,該機構將警告從報告中刪除。… Read More
澳洲能源監管機構(Australian Energy Regulator)在一份重要的新報告中,刪除了家庭電力和瓦斯帳單債務增加速度比預期更快的警告。 能源監管機構在周四(11月7日)發表的長達310頁的《2024年能源市場狀態》(State of the Energy Market 2024)報告中原本表示,「債務水平和其他財務困難指標預計將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不斷攀升,甚至超過預期」。 五小時後,能源監管機構指債務聲明有誤,而且沒有數據支持,表示將修改報告。 晚間 8 時 30 分許,該機構將警告從報告中刪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