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榮辱有信念 身處逆境仍師表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在逆境中辦書院,提出專心致志、勤學苦練、有錯必改、接受批評等四功夫。他以身作則,鼓勵學生對他批評。 題目:《教條示龍場諸生》。
「各位會聚於此甚眾,我可能不能給太多的幫助,只有四件事相告,聊表心聲。一是立志,二是勤學,三是改過,四是責善。請用心聽講,不要錯過。
立志。志向不立,天下無可成的事。無論千技百藝、巧工妙匠,也要先行立志。現在有些學者,曠學懶散,荒廢學業,致一事無成,是因為未能立下志向。因此立志要做賢人、聖人,都可成就。不先立下志向,正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無所約束,請問會成就什麼事?古人說:「做善事而父母生氣,兄弟埋怨,鄉親厭惡,那麼就不要做善事,先順從父母兄弟鄉親。相反,如果做善事父母稱讚,兄弟高興,鄉親致敬,為何不做善事、不做好人呢?做壞事、惡行,得到父母喜愛,兄弟高興,鄉親讚揚,那就做壞事吧!做好事、善事,惹到父母生氣,兄弟埋怨,鄉親討厭,那就不要做好事。這就是立志。
勤學。立志要做君子,就要追求學問。行動上做不到勤奮,說明立志不夠堅定。跟著我學習的,我不要求他聰明、機智,我只要求他勤學、踏實、謙虛。諸位觀察,同學當中有好大喜功、弄虛作假、夸夸其談、嫉妒心等等,即使他天資聰慧過人,同學們也會討厭他、鄙視他、嘲諷他;而那些謙虛、穩重、專心致志、學人所長,補己之短,平易待人者,即使他天資遲鈍,理解力差,同學們也樂意接近他,甚至稱讚他。他固然內向,弱勢,難道同學們就以為他無能、無用而不敬重他嗎?這說明勤學苦練的重要。
改過。人難免犯錯,大賢人也會犯錯。因為他會改過,所以不妨礙他成為大賢人。不犯錯並不可貴,可貴的是改正。各位細想,日常生活中在廉、恥、忠、信方面有做得不夠嗎?有沒有狡猾、欺詐、苟且、刻薄的行為、習性?對於孝順父母,親愛兄弟,是否做得不夠?若如此,應是無知或無意、平時缺少良師益友的教益而誤犯。各位想想,要是真有這樣的事,固然應該嚴加自責,但也不必失意恢心而放棄自省改過。能痛改前非,即使以前做過盜賊,也不妨礙今日成為君子。如果認為犯過大錯,現在改過,別人也不會信任我,補救不了以前的過錯,從此喪志、無信心、一蹶不振,繼續墜落、糊塗過一生,那麼我對他也不抱任何希望了。
責善。交友之道在於能互相批評,使之向善。但是態度要誠懇,著重在勸導,語氣要委婉,對方容易接受,進而自行思考,真心改過。做到不傷和氣,這才是好辦法。如果不留情面、用語激烈,使他尷尬,他或有意接受,但氣氛、情勢容不下,進而把他激怒,甚至抗拒,就把好事辦壞了。這樣的批評、揭短,不是善意批評,不是「責善」。
如果事情發生在我身上,有人用攻擊語言批評我,我視他為老師,我會虛心接受,會感動。我對於「天道」還沒真正做到,學問也粗淺。承蒙各位到此跟我學習,我整夜思索,惡行或有所難免,何況過錯?以為老師沒有過錯,不可冒犯,這是不對的。如果我的行為是對的,要知道對在哪裡?是錯的,我要改過。這是教與學的關係。「責善」就從我開始吧!」
上文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的作品。王陽明先生與孔子、孟子、朱熹的學術思想傳到亞洲和東南亞各國。
1506年,明朝太監劉瑾專權,將中御史戴銑等二十多人逮捕入獄,時年三十七歲、在兵部任武選清吏司主事的王陽明直諫觸怒劉瑾 ,受庭杖四十,再 貶謫到貴州龍場驛做驛丞。王陽明 在這幾近蠻荒之地創立龍崗書院,後再創立貴州書院。
他在艱難環境中領悟人生哲理,熱情為眾多求教學的學子勸導,提出上述四門基本功夫:先立下志向,但不要傷及親情;專心致志,勤學苦練;時時檢討,有錯必改;以身作則,接受批評。
古人說:「經師易求,人師難求」。王陽明身處逆境,仍堅持信念,不論榮辱,身體力行,實是古今為人師表的楷模。對比現今教育界有不少失德失范、誤人子弟之徒,能不汗顏、警醒?
(二零二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