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昆州知名景點,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北端的大堡礁與南端的黃金海岸,但兩地間還有一處隱藏的「人間天堂」 —— 班德堡(Bundaberg)。
班德堡距布里斯本約450公里,擁有長達140公里的原始海岸線,伯內特河(Burnett River)橫穿該市。來到這裡最適合欣賞海景、觀鳥、觀龜、參觀釀酒廠等。一起來看旅遊攻略吧!
一些罕見甚至瀕臨滅絕的海鳥寄居在伊利特女士島(Lady Elliot Island)及瑪斯格列夫人島(Lady Musgrave Island)這兩個美麗的珊瑚島上。
其中,瑪斯格列夫人島的海鳥數量占整個大堡礁的73%至75%,有成千上萬隻鳥在此築巢,包括安家於黏鳥樹上的白頂玄燕鷗、在地面築巢的黑枕燕鷗、紅嘴鷗、白眉燕鷗等,讓你充分感受到「入春解作千般語,拂曙能先百鳥啼」的生機盎然。伊利特女士島也毫不遜色,約有105種海鳥、陸鳥和濱鳥在該島棲息。記得給這些可愛的生靈們拍照呦,也給您的Instagram頁面增添更多色彩!
在沿海自Woodgate至Seventeen Seventy小鎮延綿一百四十多公里杳無人跡的長灘上,可親眼目睹大海龜和巨型鯨魚。
若想看大海龜,最佳位置是Mon Repos,該地是全澳遊客最多的大海龜繁殖地,海灘上現代化的海龜中心內有多種視聽材料,向遊客講解大海龜的習性,工作人員也會帶領遊客到沙灘近距離觀察大海龜產卵。
每年11月至1月,海龜媽媽會來到Mon Repos海岸築巢併產卵; 1月至3月下旬,海龜寶寶出生並爬向大海。因此11月至次年3月期間是最佳觀龜時間。
遊客在瑪斯格列夫人島可以潛水觀賞海龜。該島有14處世界級潛水點:Manta Ray、Entrance Bombies、拿破崙之牆(Napoleon』s Wall)以及The Drop-off等。您可選擇在淺水區浮潛、在北部的珊瑚花園潛水,也可探訪南部的巨大懸壁,親眼目睹魔鬼魚、海龜、大量魚群、礁鯊、彩色礁魚、海蛇等生物。
接下來說說觀鯨:每年7月到11月,在班德堡附近能看到雄壯的座頭鯨從南極洲向澳大利亞海岸遷徙。每逢此季節,「瑪斯格列夫人島體驗」活動(Lady Musgrave Experience)會為遊客提供從班德堡海岸出發的賞鯨之旅。還有潛水員說能聽到鯨魚的歌聲。
Fairymead House
記得來Fairymead House參觀糖業歷史博物館(Sugar History Museum)!這裡不僅有外觀美麗的建築供你欣賞,還能助你了解當地糖業的歷史發展,增長知識。此外,由於地處植物園(Botanic Gardens),四周鬱鬱蔥蔥,林木茂密,Fairymead House也是走進大自然或拍攝婚紗照的好地方。
Splitters Farm
沿海城市也能感受農家體驗。Splitters Farm距離班德堡繁華的市中心只有短短10分鐘車程,2017年曾是動物避難所,後來發展成了一個農場住宿中心,吸引外地遊客紛紛來此露營或度假。
這裡很適合帶小孩來玩,一起喂小山羊、近距離接觸可愛的羊駝、小豬等動物,給孩子們留下美好的記憶。
Amandine Lavender
Amandine Lavender有禮品店也有農場,成立於2008年,旨在使班德堡附近的農場體驗更加多元化。Amandine Lavender提供香氣撲鼻的薰衣草產品,門外亦種滿薰衣草,一片紫海,頗為誘人。
班德堡朗姆酒廠
班德堡朗姆酒廠(Bundaberg Rum Distillery)門口的巨大酒瓶可謂地標性建築。這座1888年成立的釀酒廠如今煥然一新,除常規的品酒賣酒服務外,亦提供一系列旅遊項目,如釀酒廠參觀之旅,甚至允許遊客自己嘗試釀酒,會有專業釀酒師指導,遊客釀成後還能把成果帶回家留作紀念。
Water St Kitchen
想品嘗天然美味佳肴,就來Water St廚房! 辣味蝦義大利面、當地標誌性的沙蟹千層面、油封雞、義大利綿羊乾酪(Pecorino)都是不錯的選擇。
班德堡還有更多風景、飲食、適合全家游的地方待你探尋。如果覺得迫不及待,那就來看一看班德堡簡介官網:www.bundabergregion.org,全面了解當地五花八門的景點。
兩名聯邦議員表示,他們將放棄澳航「主席休息室」和維珍航空「超越休息室」的會員資格,來恢復公眾對政客的信任。 Read More
周二(11月5日)早上 6 點 41 分,墨爾本以北約 150 公里的本迪戈附近發生了 3.6 級地震,十多個人報告感覺到了地震。 Read More
周日(11月3日)下午 5 點 15 分左右,一名11歲的小男孩在與父親一起游過中央海岸的 The Entrance 海峽時被海流捲走。急救人員趕赴救援,周一全天將繼續搜尋。 Read More
由於房貸利率高居不下,購房者貸款能力下降,紛紛把目標轉向房價相對實惠的地區。這種供需變化導致悉尼一系列低價區房價飆升,而部分高價區房價反而有所下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