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中國古代哪座都城選址最佳?一文全面評比

更新於 :2024-01-16 08:52

文/清簫

 

「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訴說長安的壯麗;「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見證洛陽的悠久;「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是古都南京的寫照;「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是汴京繁華的縮影。長安、洛陽、金陵、北平、汴梁、咸陽、臨安、成都等,不同的古都承載著不同朝代的繁華記憶。那麼,從地理的角度看,哪座古都選址最佳?

中國歷史有一個規律,大一統王朝的國都基本上都在北方。我們先來厘一下古代有哪些屬於大一統朝代。

史學界大多認為夏、商、周不算是大一統。夏、商的國都都在中原。西周施行雙都制,分首都和陪都,定都鎬京(位於今陝西,即後來的長安),並以洛陽為陪都。東周遷都至洛陽,諸侯爭霸,天下大亂。

真正的大一統從秦朝開始。秦定都咸陽,位於今陝西。

西漢劉邦起初定都洛陽,受張良提醒,最終決定向西遷都,因咸陽宮被毀,所以在咸陽城南建長安城作為國都。西漢和東漢間王莽政變,建立短暫的新朝,建都常安(即原先的長安)。東漢遷都至洛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演變為家喻戶曉的魏蜀吳三國,之後由西晉結束亂世,定都洛陽。東晉、南北朝戰火頻仍,直至隋朝才再度統一。

隋文帝定都大興城,隋煬帝遷都洛陽。之後唐朝建立在隋基礎上,將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唐中間有一個武周,以洛陽為「神都」,之後還政於李家,李唐得以延續。

 

(圖:Adobe Stock)

北宋定都汴梁(開封)。而南宋不屬於大一統。

元朝第一個首都是上都,位於今內蒙古。後來因為要兼顧南方大片疆域,於是以燕京為中都,之後中都改名叫大都,位置在今北京。

明初短時間呈現「一國三都」——南京、汴梁、中都。元大都被改名為北平,但那時的「北京」不在北平,而是將汴梁作為「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鳳陽建中都,主要是因為自己出生於此。朱元璋皇宮建於南京,但定都問題他糾結過一段時間,最後放棄遷都計劃。所以洪武、建文至永樂遷都之前,南京是明朝的京師。

永樂帝朱棣從南京遷都至北平,分南直隸和北直隸。北平此後成為京師、皇帝和中央政府所在。南京成為留都,虛設中央政府,所以北京有的六部等機構南京也有,只差一個實權統治者,官員基本都是閑職。明朝大部分時間國都在北京。

清朝的前身叫後金,努爾哈赤最初定赫圖阿拉為都城,後遷都至遼陽,尊赫圖阿拉為興京;之後又遷都至瀋陽。後來皇太極改瀋陽為盛京,建立清朝,那時清尚未入關。順治入關以後,清繼續以北京為國都,逐步統一全國。

綜合來看,大一統朝代只有秦朝、西漢、新朝、東漢、西晉、隋朝、唐朝、武周、北宋、元朝、明朝、清朝。其中挑選出持續較久、綜合國力最強的朝代,應屬兩漢、唐、元、明、清,經濟與軍事實力均強。只算進入統一階段後決定且持續久的國都,不外乎長安、北京、洛陽。

(圖:Adobe Stock)

 

這三座都城的共同特點是:

1、從自然地理角度看都靠近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線,以西或以北是游牧民族活躍區,同時又鄰近中原經濟發達與糧食盛產地。

這樣的優勢是:既得繁華之地,亦得北方彪悍民風,和平時期容易富裕,戰爭時期容易得強兵、勇將和寶馬,兼顧經濟與軍事。

 

2、有前代的基礎。

長安——十三朝古都,最早溯至西周,再到秦漢,雖位置有變,但移動範圍不大。之後唐又以隋為基礎,將長安推向巔峰;北京——元以金為基礎,而元大都又為明燕王府和永樂遷都提供基礎;洛陽——歷史最悠久的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十三朝古都,其基礎之深不言而喻。

 

下面分別來看長安、洛陽、北京各自的優勢和不足。

 

長安

長安城名字怎樣變化不重要,最重要是地處關中。人們印象中往往覺得西北貧困,但關中不同,最早的「天府」稱號其實指的就是關中。蘇秦曾稱讚關中「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蓄積多饒」。

軍事上看,關中可進可退。萬一關東發生戰亂,「南有巴蜀之饒」,可以從蜀地獲取糧食;「北有胡苑之利」,可以從游牧民族區買馬或養馬,增強騎兵作戰力。

表面看關中太偏西,實際上其水陸交通發達,向東有函穀道、向東南有武關道、向東北有蒲關道。函穀道可達黃河中下游和江淮之間,進而可上遼東、下江南。在西北方向,越過隴山、穿過河西走廊可到達西域,這便是大名鼎鼎絲綢之路的基本路線。

關中居上游。張良說:「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西、南、北有高地阻擋侵略,東面可透過孔道控御下游、中原乃至江淮,形成高屋建瓴的優勢。

(圖:Adobe Stock)

 

關中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末柴孝和曾勸李密不要執著攻洛陽,而應該以關中為主要目標。他說:「秦地阻山帶河,西楚背之而亡,漢高都之而霸」,一旦錯失良機,就像咬不到自己的肚臍眼,恐怕再無機會佔據關中。李密意識到了,卻沒有這麼做。

當時李淵、李世民父子遠慮且果斷,將關中視為首要目標。中途遇到困境,李世民甚至著急地喊醒已就寢的父親,哭號著強調絕不能退兵,終於說動李淵,可見李世民眼光長遠,明辨大局。霍邑之戰時,為了不拖延攻向關中的進度,他們採取激將法將敵軍逼出。李淵得以建立大唐,當初對關中的戰略堅定是至關重要的。

(圖:Adobe Stock)

 

此外,關中還有天險可守。潼關是「東大門」,可阻擋東邊敵軍進攻,一旦潼關失守,長安就岌岌可危了。安史之亂爆發後,哥舒翰被楊國忠和唐玄宗逼迫出潼關作戰,結果慘敗而歸,近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可見雖然潼關是個絕佳的屏障,但最高決策人(皇帝)很可能犯糊塗,因為只守不打難免受奸臣小人非議。而且潼關也不是入關中的必經之路,不等於上保險栓。實際上隋唐長安多次被攻破。

長安的最大弊端在於運輸物資難。本來渭河非常便利,但江南物資運向長安不便。唐中期後南方經濟地位愈發重要,例如假若有大量物資需要從揚州運來,到洛陽就得花很長時間,然後再經陸路,最後經渭河,成本太高。鑒於經濟重心南移,長安不再適合作為國都。

(圖:Adobe Stock)

 

秦漢時,西北的游牧民族威脅嚴重,但唐朝及五代十國的游牧民族威脅主要來自東北,特別是五代以後的契丹人,所以此時關中「阻三面而守」意義就沒以前那麼大了。

 

洛陽

從自然地理上看,洛陽位於中原的咽喉,所以可謂是核心地區的心臟。東出虎牢關可見華北平原;西出函谷關便到達關中要地;南出廣成關則臨荊楚;北有中原的動脈黃河。隋朝建大運河後,更鞏固了洛陽的中心地位。稱洛陽是國際大都市並不誇張,糧食、瓷器、絲綢,無論是供給國內還是西域,都以洛陽為集散中心。

洛陽在黃河支流洛河旁,地勢較高,因此很少受洪災影響。「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被崑崙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皋之岩阻,扶二崤之崇山。」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利於農業;三面環山,一面黃河,有天然屏障可抵禦侵略。

洛陽(圖:Adobe Stock)

 

說到屏障,其實洛陽不及長安封閉,所以更容易受到軍事威脅。作為重要交通樞紐,洛陽一旦失守,東西、南北的物資運輸便成重大問題。

 

 

北京

北方游牧民族以燕為都並不奇怪,這裡重點分析大明遷都至燕的意義。

明朝剛建立時雖趕走元人,但未解決邊患,本來定都南京遠離蒙古侵擾,按理應是安全的決策,永樂皇帝何必北遷?其實遷都到北平不僅和永樂皇帝曾是燕王有關,而且背後大有學問。

定都東南容易偏安一隅,儘管佔據經濟繁華地,卻遠離中原和邊塞,尤其因有長江隔斷南北,難免安逸。在冷兵器時代,南京只得經濟之利,卻難獲軍事之利。上文也提到過,國都最好兼顧富庶與兵強。以北平為京師,就是要將軍事重心北移,天子守國門,培養帝王將相與社稷共存亡的意志。這一帶盛產燕趙奇俠之士,上易於經營東北,下易於控御華北。

(圖:Adobe Stock)

 

以北平為京師、另以南京為留都的決策實在太厲害!一個在北得精兵強將、彪悍民風;一個在南是全國經濟中心、稅收的主要來源地,以東南經濟養西北軍事。丘濬有評:「蓋天下財賦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於西北,而金台為其樞。並建兩京,所以宅中圖治,足食足兵,據形勢之需要,而為四方之極者也。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於天下矣。」

五代至宋,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威脅中原的契丹、女真皆出於東北。北宋並不弱,無奈燕雲十六州在五代時就被後晉皇帝石敬瑭割給契丹,宋太祖、太宗一心收復燕雲,都未能成功。北宋恰因為缺少燕雲構成的戰略縱深而陷入被動。燕雲十六州範圍大概是今北京、天津海河以北,及山西、河北北部,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相當於中原以北失去大片屏障。假如北宋能掌控燕雲,未必選汴梁為都。

金滅遼後,部分州短暫回到宋朝手中,但轉瞬又被金人奪去。直至明朝,燕雲十六州才重歸漢人王朝。好不容易得來的戰略縱深當然要重點堅守。自永樂遷都直至明亡前的200年間,儘管有也先、俺答、八旗兵臨城下,北京卻沒有一次被攻破過,唯一的一次即1644年李自成佔領京師,崇禎自縊與國都共亡。

(圖:Adobe Stock)

 

1449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也先兵臨京師。于謙力主戰,反南遷,英勇領導京師保衛戰。只要守住北京,瓦剌便不敢輕易繞道南下,因為那樣容易陷入前後夾擊中。由於1449年這場北京保衛戰的成功,北宋靖康恥沒有在大明重演,證明最危險的國都地址有時也是最安全的,取決於作戰決心。

而北京離南方經濟重心太遠則是一大隱患。

歷史發展到唐後期已出現「揚一益二」的局面,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完成南移,自此東南繁華程度超過北方。明、清兩朝東南已成為北京朝廷的主要財源,大不同於以前。譬如先秦時提到南方人,往往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山多耕地少,要在落後環境中創業,北方人一般都不願到南方生活。晉衣冠南渡、隋朝開大運河、唐末亂世、北宋滅亡對南方繁華、人口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

(圖:Adobe Stock)

 

清朝末年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鎮江威脅到京杭大運河的運輸,清廷因畏懼江南財賦遭切斷而妥協,便是典型的經、政中心分離弊端,太依賴大運河的漕運。但在當時難抵堅船利炮的情況下,假使政、經中心在一起恐怕也是無助。

回看明朝剛滅亡時,南明弘光朝廷沉醉於聯清平寇的美夢中,覺得大順才是大明的直接仇敵,殊不知滿清佔領北京後主要目光不會聚焦在對付大順,而在南下攻取財源地。那時北方政權若想長久,必要趁早攻佔東南,因為國都和經濟重心是分離的。彼時清軍勢如破竹,倘若南明團結強盛,南北分離對清的負面影響將更加明顯。

以上都在討論大一統王朝,那麼如果不看前秦、北周、南宋、蜀漢、東晉、南唐等非大一統王朝會否不公平?其實,即使全部衡量,最終脫穎而出的依然是長安、洛陽、北京。

舉例言,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經濟文化繁榮,然而定都南京的王朝幾乎都是短命,且幾乎沒有一個能北上統一天下,比如孫吳、東晉,以及南朝劉宋、齊、梁、陳,還有五代十國的南唐。做到從南京北伐統一天下的只有朱元璋。

 

(圖:Adobe Stock)

至於南宋,可謂是五千年歷史上南方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朝代之一,但可惜最終只能遙望中原。南宋國都是臨安(杭州),有臨時之意,事實上長期偏安一隅,儘管打過多次勝仗,有中興四將,還有端平更化,卻再也沒遷回汴京。當時文人諷刺說:「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反映出中國古代的一個歷史規律:南攻易成,北伐極難。理論上定都南方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卻也極易安逸喪志。進入川蜀也是同樣的道理,將士心理上會覺得天險可保無恙,何必賣命。兵法講「置之死地而後生」不無道理。

哪處國都選址最佳,最主要衡量對當時時代的順應度。對於秦和西漢,關中之地最符合時代需求。而中晚唐南方經濟漸超過北方時,偏遠之地便不再合適。永樂遷都北平符合一時需求,在當時看來最佳,但明末邊防、練兵廢弛,定都再好又怎樣改變亡國命運?

很難縱向評選最好的國都,但較易選出最有眼光智慧之舉,我認為是張良建議劉邦遷都關中,以及永樂帝力排眾議遷都北平,均有里程碑般的意義。

 

 

Recent Posts

由於鐵路工人罷工 悉尼恐被迫取消跨年煙花表演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6 hours ago

聖誕假期汽油價格居高不下

在繁忙的聖誕期間,全澳的司機都面臨高油價的打擊。布里斯班、堪培拉和墨爾本將超過悉尼,成為加油成本最高的城市。 Read More

17 hours ago

中國遊客無人機「窺探」澳洲軍艦 引發熱議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17 hours ago

夏言聊天室:中共滲透無處不在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

17 hours ago

赤字飆升至3600萬 堪培拉大學啟動自願離職計劃

為控制飆升的預算赤字,堪培拉大學在其五個學院啟動了一項學術人員自願離職計劃。 Read More

17 hours ago

新的482「需求技能簽證」

新的482「需求技能簽證」(Skills in Demand, SID) 相關的法規於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於細節不多,僱主和簽證申請人必須留意簽證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將不會有新的子類別。需求技能簽證將與臨時技能短缺簽證使用相同的子類別號碼「482」,但這絕不是簡單的重新標籤。 任何在12月7號之前提交的482簽證申請不受這些變更的影響。 需求技能簽證有三個流派:專業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勞工協議流。前兩個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這意味著該簽證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間的區別,而不是長期和短期的職業短缺。勞工協議流將有效保留現有標準。至於針對低薪但關鍵職業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運,則無法預測。計划進入該流派的職業可能會通過勞工協議獲得。 主要法規不僅修訂了482子類簽證,還包括相關的提名、贊助義務和僱主提名的永久簽證。只有關鍵方面被突出強調。 該法規的大部分內容涉及修訂現有法規,將子類的名稱從「臨時技能短缺」改為「需求技能」,例如,與簽證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員豁免的規定。然而,這項新簽證還有許多重要方面。 收入門檻 取代臨時技能移民收入門檻 (TSMIT) 的將是1994年移民法規中設定的兩個收入門檻: 1.… Read More

19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