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華女張菊遭男友Joon Seong Tan殺害並拋屍,維州最高法庭的陪審團於周三(5月31日)裁定Tan謀殺罪名成立。2021年2月,Tan在張菊的家中殺害了她,2人交往僅1個月,同年6月,警方在搜查Wollert的一個垃圾填埋場時發現了張菊的屍體。據悉,Tan將在晚些時候面臨判決前聽證會。
近日,一條新的詐騙簡訊開始流傳,試圖以虛假澳航(Qantas)航班預定來欺騙澳人。內容中稱收信人已經預訂航班,並鼓勵他們,如果認為信息有誤可回電溝通。詐騙者甚至冒用聯繫人姓名,使簡訊看起來更像是來自官方渠道。澳洲競爭消費者委員會(ACCC)的Scamwatch敦促澳人警惕這種伎倆。
去年,新州有9所公立大學陷入赤字,由於招生人數減少和投資普遍損失,總共出現了4億澳元的赤字。悉尼大學是唯一一所在2022年實現正預算平衡的大學,收入增長了2.98億澳元,儘管與2021年公布的10億澳元盈餘相比,這一數字大幅下降。2022年,該州大學的國內入學人數暴跌5.3%。澳洲國立大學高等教育學者Andrew Norton表示,這是新州大學出現財務虧損數量最多的一年。
5月31日,悉尼華人區發生命案,一名3歲的孩子在公寓被刺傷後死亡,一名受重傷男子正在接受治療。當日下午4點,警方接獲報告後,趕往了位於Riverwood Washington Ave的一棟單元樓,一名3歲男孩在單元房內死亡,警方還找到了一名受重傷的45歲男子。有消息稱,男孩是被他所認識的男子刺死的,該男子隨後試圖自殺。目前事件仍在調查中。
5月31日,悉尼三家主要醫院的醫護人員舉行罷工,指責新任州長Chris Minns在加薪問題上對他們撒謊,以獲得選票。醫療服務工會(HSU)和工人們要求州政府儘快採取行動,兌現廢除公共部門的工資上限的選舉承諾。據悉,罷工持續了一個小時。Westmead Hospital的行動規模最大,其他發生在Nepean和Blacktown hospitals醫院。工會承諾患者不會受到這一行動的影響。
科索沃北部的塞爾維亞族地區多個市政廳,周三(5月31日)連續第3天有塞族示威者舉行示威集會,抗議阿爾巴尼亞族人士當選市長,北約領導的維和部隊加強在市政廳周邊的保安,目前該部隊有4,000人在科索沃,北約表示會派700人到當地增援。據悉,周一(5月29日)Zvecan市政廳的暴力示威有30名北約軍人及和52名塞族示威者受傷,而周三的示威活動大致和平。
印尼中蘇拉威西省(Sulawesi Tengah)一名未成年少女從去年4月至今年1月遭11人性侵,日前在母親的陪同下向警方報案。據悉,警方已拘捕10名疑犯其中5人,疑犯身份或會公布,他們可能被處以死刑、無期徒刑或20年監禁。當時性侵她的男子包括村長、老師和警察,案件曝光後引起社會關注。警方強調,涉案疑犯可能被處以化學閹割或安裝電子檢測裝置等懲罰。
有消息人士指,美國共和黨籍的前副總統彭斯將會在下周三(6月7日)宣布參加2024年的總統選舉,與前總統特朗普競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據悉,當天是彭斯的64歲生日,報道指他將透過發布短片,以及在艾奧瓦州首府得梅因發表演說,正式公布參選。下周亦有另外兩名共和黨人會宣布角逐白宮寶座,分別是前新澤西州州長Chris Christie及現任北達科他州州長Doug Burgum。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周四(6月1日)公布自己第2次確診新冠,感覺良好,會遵從醫生建議自我隔離至快速測試結果顯示為無確診為止。李顯龍周四在Facebook公布再次確診時指,醫生告訴他有5至10%的新冠病例會出現反彈,雖然與最初感染相比風險沒那麼高,但仍具傳染能力。李顯龍取消原定當日的公開活動,並向出席者致歉。
泰國國防部大樓周三(31日)下午發生爆炸,導致一名士兵受傷。調查人員相信,爆炸是由發電機劣化電池引起。涉事區域目前已被封鎖,總理帕拉育取消出席會議。據悉,爆炸發生前,國防部大樓早上兩度停電。一名士兵前往維修,途中遇到電池爆炸,被電池碎片傷及右眼。
近日,有短影片創作公司為吸引流量,將河南省「上百台收割機在南陽不讓下高速收麥子」和「駐馬店有麥子趕不及在雨季前收割」的兩則新聞合併,稱因收割機在高速公路被攔截,而導致大量小麥遭延誤收割,其後更在短片平台散播。警方依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罪,行政拘留和訓誡該公司多名員工。
中國第一口萬米深地科學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周二(5月30日)在新疆塔里木油田正式開鑽。該井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境內,是中國石油在塔里木油田實施「深地工程」探測的重大工程,該井設計井深1.11萬米,設計鑽完井周期457天。據悉,塔科1井使用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台1.2萬米特深井自動化鑽機進行作業。
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今日(6月1日)刊登憲報,6月14日首讀及開始二讀辯論,舉報虐兒牽連甚廣,大批從業員包括社工、護士、醫生及教師等恐墮法網。勞工及福利局副秘書長梁振榮今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局方將制訂指南,詳細列出各類虐兒情景分析,將有助業界分辨。法例生效前從業員完成相關培訓課程,只要履職盡責就不會誤墮法網。
台灣總統府周二(5月30日)公布4名司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包括監察院秘書長朱富美、最高法院法官兼審判長蔡彩貞、台大法律學院教授陳忠五及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出身的律師尤伯祥。其中尤伯祥被質疑曾教唆證人做偽證,他周三(5月31日)發文,強調自己無辜與清白。
台灣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周四(1日)表示,台美雙方在台北時間同日晚上10時 ,在美國華府正式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據悉,台美自去年6月1日啟動21世紀貿易倡議,囊括12項議題,至今雙方已舉行兩回合談判,包括去年11月在美國紐約召開首次實體會晤,以及今年1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率團赴台協商。
澳洲年底前將推出了全新的「國家創新簽證」(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獨立計劃」(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計劃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業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在關鍵領域擁有卓越成就的專業人士。 Read More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