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故事——品味火鍋

火鍋可以表現宮廷的飲食傳統,各地區的火鍋吃法也反映生活的風格,從古至今,火鍋也傳遞著人情的溫暖。

乾隆皇帝的火鍋盛宴

在晚清宮女的回憶錄《宮女談往錄》中記載,每到冬天,清宮裡會從10月15日開始吃火鍋,連吃三個月,直到隔年的1月16日。清朝乾隆皇帝喜歡吃火鍋是出名的,不僅口味變化多,且食材豐富。據記載,乾隆吃火鍋時間不只3個月。 清初有千叟宴,康熙皇帝慶祝六十大壽,宴請六十五歲長者,官民不論,赴宴者達兩千人,千叟宴因而得名。乾隆效法祖父弘揚孝道辦千叟宴。據記載,在嚴寒天氣下,乾隆以熱滾滾又豐盛的火鍋宴請老人家,既體恤人民也不失禮。

享受吃火鍋的氣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享受吃火鍋的氣氛

古代,烹調食物不易,如須準備眾人的伙食,更是困難。因為要花很多時間生火,加上食材保存不易,人數一多,備餐耗時很長。因此,很容易就可以聯想到大鍋菜是如何應困難產生,而大容量的「鼎」,是如何成為現在火鍋的起源。

時至今日,現代人對火鍋的喜愛,不外也是方便、適合眾人一起,熱鬧滾滾地聚餐。其實,火鍋料理方便,卻不隨便,各地都有自己的風味特色,有許多著名的火鍋,更是充滿時光回憶,那是沉澱歷史與文化、經驗與情感的火鍋記憶。

江浙地區的火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江浙地區的火鍋

江浙菜強調馥郁濃鮮,追求原汁原味與鮮度。最著名的江浙一品鍋,相傳為明代一品官夫人所創製而得名;從砂鍋底層,層疊疊、整齊地鋪上美味的食材,依序是肉類、火鍋料、蔬菜,加上高湯烹調,做法精緻,色澤非常大器鮮美。

三鮮火鍋表現咸鮮風味,健脾開胃。三鮮火鍋料,可分為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等。常見的地三鮮有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有櫻桃、枇杷、杏子組合;水三鮮是海螄、河豚、鰣魚等魚類,同時,以老母雞湯為底,營養豐富。

復興鍋喝完不加湯(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復興鍋喝完不加湯

台灣有復興鍋,起源於軍中的伙食,據說是蔣經國總統於新年巡視離島,為官兵加菜,讓官兵過一個好年。道地的復興鍋,是以雞肉、蹄膀或魚頭搭配蔬菜,以雜燴的方式燉煮成一大鍋上桌,保持原汁原味的湯頭,因此不再加湯。

值得一提的是,復興鍋有專用的鍋。為了因應軍中用餐不可能額外加火源,復興鍋由雙層鐵製成,具有很好的保溫效果,加上軍人一頓飯時間不長,雙層鍋具也足以保持湯菜溫暖。後來複興鍋也成為市面上的火鍋菜色,供人們懷舊。

川味火鍋的美味秘訣(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川味火鍋的美味秘訣

川味麻辣鍋只是一個統稱,四川各地有不同的區域特色,同樣都是辣椒、花椒、豆瓣醬的湯底材料,卻有不同的比例與風味。然而,對於不習慣吃麻辣鍋的人,四川火鍋的共同特色絕對是麻與辣,如何品味麻辣鍋,值得了解。

麻辣鍋紅湯多是以辣椒、花椒、辣油等調料,及中藥材熬煮而成,香氣迷人不在話下,仍須依自身對辣的接受度,斟酌下鍋方式。肉類等須煮熟的,最好切薄片,方便涮熟;易吸湯汁,例如豆腐,下鍋的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吸飽辣湯。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3年2月24日 16:57

Recent Posts

零售業工人普遍遭到暴力攻擊

安全錄像曝光了令人震驚的現象,針對快餐和零售業工人的暴力行為正在不斷升級。 Read More

8 hours ago

2024年澳電動車銷量將達11萬輛

澳洲電動車理事會(EVC)的最新報告顯示,澳洲電動車市場在2024年呈現穩定增長,預計全年銷量將達到11萬輛。 Read More

9 hours ago

對兒童有風險 Dusk 召回聖誕蠟燭

受歡迎的家居用品零售商 Dusk 正在召回其聖誕主題蠟燭,原因是人們擔心這些蠟燭可能對兒童造成致命風險。 Read More

13 hours ago

給澳大利亞學生下毒 台灣女子被控謀殺未遂

台灣一名楊姓女子涉嫌毒害來自昆士蘭州的一名學生,日前,被控謀殺未遂。 Read More

13 hours ago

華人兒童服裝店剝削工人 被重罰510萬

兒童服裝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兩名董事 Guo Dong Gu (顧)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楊) 因剝削四名中國移民、妨礙公平工作局的檢查而被罰款 510 多萬澳元。 Read More

13 hours ago

論如何學好中國傳統文化(七)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簫   今天繼續講《古文辭類纂》。上期講了姚鼐在此書序目中所謂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這是序目里最關鍵的部份。下面我會結合該序目以及不同文體的範文,帶大家一起欣賞古文,提升鑒賞與寫作水平。古文有些寫法在現代依然不過時,取決於學者怎樣運用。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文辭類纂》序目最關鍵的一段是:「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一是簡介古文分類,二是概述構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此書的13個文體類別: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這13類文體或許乍看難以理解,我們不妨進一步歸納,其實可以歸為三大類: 1、說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 2、記事(傳狀、碑誌、雜記) 3、抒情(箴銘、頌讚、辭賦、哀祭) 這樣是不是更加簡單清晰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之文以理為主;傳狀、碑誌、雜記以事為主;箴銘、頌讚、辭賦、哀祭主寫情。透過姚鼐所列文體的順序,可知他認為學文應當先學議論文,後學敘事文,最後學對辭藻精美要求較高的抒情文。我們試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無論是否能成為文學家,都要條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議論文是基礎。記事文比議論文稍難一點,比如給一個人作傳,或寫墓志銘,至少要對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並在諸多大小事中取捨,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嚴謹,還要真實,所以很考驗功底。至於頌讚、辭賦、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體,寫作難度更大,但即使寫得不好也沒關係,至少前面已經學會寫最重要的議論文和記事文。   (圖:Adobe Stock) 再來看《古文辭類纂》所選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佔11%;兩漢文佔20%;六朝文佔1%;唐宋文佔59%;明文佔5%;清文佔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數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紹過「桐城三祖」的文學觀,結合上期內容,各位想必不會對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

13 hou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