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中華名花,從唐代以來,它那雍容艷麗的碩大花朵就象徵了吉祥富貴。「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時至春深夏初的交際,正是牡丹花的大好時光。
從10月下旬到12月中旬,墨爾本周邊也可以尋覓到牡丹花的卓約風姿,人們甚至可以採摘一些牡丹帶回家。以下則是墨爾本周邊可以親手採摘牡丹的牡丹農場。
在墨爾本以北約一小時車程的馬其頓山脈地區,有一個美麗的牡丹園——羅姆斯伍德牡丹農場。每年11月短暫的牡丹花季期間,農場都會向公眾開放幾天,對於牡丹愛好者和任何欣賞鄉間美景的人來說,羅姆斯伍德(Romswood)是一個完美的場所。
羅姆斯伍德是一個家庭經營的牡丹農場。當你走進這個位於風景如畫的Kerrie Valley的牡丹農場時,你才會真正體會到這裡的美——起伏的綠色山谷、肥沃的紅色火山土壤和鄉間的寧靜,讓人很難相信這裡離繁華的大都市墨爾本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
迎接你的將是一排排處於不同花期的牡丹,以及非常友好的農場團隊。今年農場的開放時間分別為11月16、19、20、24、26和27日,以及12月3日和4日。採摘活動僅限100人,時間為兩小時。
牡丹採摘者的票價為50澳元,可以獲得15顆牡丹花。如果你只是想進入花園和牡丹田欣賞漂亮的花朵,你可以購買一張非採摘票,價格為20澳元。18歲以下的兒童可以免費進入。如果你沒有買票,也可以到農場路邊購買一束或一株牡丹花帶回家。
除了牡丹,這裡還有許多其他美麗的植物,例如鳶尾花和薰衣草,以及大量宏偉的老樹和年輕的樹木,呈現出不同的綠色色調。這裡是在幾十年前種植的古樹樹蔭下進行野餐的理想場所。
地址:155 Cherokee Rd, Kerrie VIC 3434
網址:https://www.romswoodfarm.com.au/
春山牡丹農場位於維多利亞州的中央高地,距離墨爾本西北部僅一個多小時。這裡本來是用於牡丹培育的專業花圃,但是在每年的11月底都會有為期10天左右的「開放日」,可以讓大家進入院內欣賞、採摘牡丹。這裡最著名的是有百年歷史、古色古香的木製小教堂婚禮場地。
由於該地區氣溫比較低,所以這裡的牡丹花開的季節比較晚。今年的對外開放日為11月29日、12月1日至7日。進入農場必須提前在網上訂票,採摘者門票為50澳元每人,每人可以自己採摘15隻牡丹花帶走。你必須攜帶自己的鐮刀和水桶,並有足夠的體力走完3公里的回程灌木叢軌道,才能到達花場。
如果只是想觀看花場,你可以在門口買票,價格為10澳元。如果沒有時間親自採摘,你也可以選擇在農場路邊以25澳元一束的價格購買牡丹花。16歲以下的兒童票價為5澳元。歡迎帶狗,但需要保證狗狗表現良好且全程拴狗繩。
地址:1385 Kyneton-Springhill Rd, Spring Hill VIC 3444
網址:https://springhillpeonyfarm.com.au/
與前兩個牡丹農場方向相反,紅山牡丹園位於莫寧頓半島區域。該莊園由同一個家族擁有了七代,經過134年的耕耘,如今這片土地已經演變成茂盛的牡丹花田。
今年的農場大門在10月27日珊瑚牡丹開始開花時開放,並已於11月19日結束。遊客可以選擇進入花園,品嘗一些農產品拼盤,並獲得一束美麗的牡丹花帶回家,每位成人70澳元。這個套餐包括進入所有花園,包括牡丹圍場、玫瑰園和新的繡球花園。雖然沒有親自採摘的選擇,但遊客將可以購買切花、盆栽牡丹和其他農產品。雖然已經錯過了牡丹花期,你還可以期待12月下旬至1月下旬的百合花,或1月至3月下旬的大麗花。
如果你想進一步沉浸其中,可以在佔地80英畝的農場內住宿。住在牡丹山莊,享受一個舒適的周末,欣賞輕鬆的風景。你的花瓶里將裝滿季節性的鮮花,你可以享受歐式早餐,以及從莊園花園裡製作的蜜餞和果醬。
地址:237 Arthurs Seat Rd, Red Hill VIC 3937
網址:https://www.redhillpeonyestate.com.au/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2年11月23日 16:02
由於房貸利率高居不下,購房者貸款能力下降,紛紛把目標轉向房價相對實惠的地區。這種供需變化導致悉尼一系列低價區房價飆升,而部分高價區房價反而有所下跌。 Read More
由於國防預算中資金枯竭,阿爾巴尼斯政府準備取消一項 70 億澳元軍用級衛星通信系統計劃,而該系統在 18 個月前才剛剛獲准實施。 Read More
就在總理阿爾巴尼斯花430萬澳元買豪宅的消息曝出的6天前,10 月 9 日,外交部長黃英賢 (Penny Wong) 也在阿德萊德一個富人區花了 340 萬澳元買了一套新房。 Read More
總理阿爾巴尼斯承諾,如果明年大選獲勝,工黨政府將免除20%的學生債務。經濟學家表示,這個160 億澳元計劃的影響將被隱藏在預算之外,「預算外」支出的激增掩蓋了澳大利亞赤字的嚴重程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