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北京小吃的記憶

饕餮美食

在You Tube網上瀏覽,無意間看了一個英國自媒體《英倫郭哥一家人》的視頻。做這個視頻的是一個中國音樂家和一個英國園藝家組成的家庭。講述的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故事。因為我喜歡音樂和園藝,所以他們真實的故事,引起我注意。看了幾段他的視頻節目,引起了我這個老北京人對往年北京小吃的回憶。

老豆腐
老豆腐(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郭藝在北京的家,在鼓樓附近。雖然他年齡比我小,他在北京一中上學時,已經是在「文革」後期的七十年代,因為我們家早在「文革」開始時就從北新橋搬到了鼓樓附近,我的女兒也是文革後在北京一中上的學。郭藝是在北京一中時向音樂老師學的吹笙,後來就憑這吹笙本事,在1972年去考北京電影製片廠樂隊。當時有5,000人應試,與他同時被錄取的中學生,還有會其他樂器的14個人。他們進團以後,經過3年學習訓練,又到遠郊區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完成學農「思想改造」,3個月後回來就正式開始走入社會。開始在北影樂團的演奏生涯,在北影樂隊工作了十多年。

郭藝出國前,已經參加了北京電影製片廠200多部電影的伴奏音樂演出。50年過去了,如今這些一起進入北影樂團的夥伴兒,有的成了首席、有的當了樂團團長、有的當了教授,唯獨郭藝到了英國倫敦,從1984年開始以倫敦藝術廣場為舞台,以演奏吹笙傳播中國音樂藝術為生計。當時貴族家庭出身的女孩曼達,就是聽了他的演奏,對他一見鍾情,二人結婚後生的兒子郭頭頭,現在是一個著名模特。

對於笙這種中國樂器,我在去年1月寫的《漫談京劇的伴奏樂器》一文中做過介紹。我看郭藝吹的有個17管笙,已經是在中國古典樂器笙的基礎上,又有改良,不但笙管加長了,而且數目也多了,再就是吹嘴變化,京劇伴奏樂器笙的吹嘴短,形狀呈倒喇叭形,郭藝有個笙的吹嘴有點像英國風笛的吹嘴,通過長管與笙斗相通。

豆漿
豆漿(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郭藝在考北影樂隊時,我已經在工廠當工程師,他回憶在北影發第一個月工資時,是人民幣21元,我那時的工資是70元。他說他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高興的就一下子買了2斤稻香村的桃酥,自己一下子全開了。這個「開了」也可以說是「餐了」,是老北京話,就是吃了的意思。

那時我也喜歡吃稻香村的點心,那時稻香村的桃酥,真是又香又酥脆,上面還有核桃仁。現在紐約超市也有從中國進口的北京稻香村點心,味道和口感,均遜色多了。那時我還喜歡北京另外幾種甜食小吃,一個是北京工人體育場和隆福寺、護國寺回民小吃店的炸糕和茶湯,那時這幾家的炸糕,是用香油炸,外酥里糯,裡面的餡兒是豆沙的。茶湯的原料是細穈子面,用大銅壺燒開的開水沖熟,上面撒上紅糖。這沖茶湯,是個手藝,師傅操作非常麻利、準確。還一個是北新橋回民小吃店的糖耳朵,也叫蜜麻花,是用發麵和糖面做坯,經過香油炸制和麥芽糖過密工序做成的,口感甜糯鬆軟、味道甜蜜香膩。50年代筆者還在山東濟南吃過一種甜點叫蜜三刀,製作方法比北京的糖耳朵簡單,但是原料和工藝與蜜麻花相同。

郭藝在視頻中還回憶北京鼓樓的鹵煮火燒和老豆腐,這個鹵煮火燒店就在離鼓樓不遠的鼓樓東大街,寶鈔衚衕西面一點。我也去吃過。鹵煮火燒的鹵,是一口大鍋,裡面是燒煮著豬雜碎的湯。這裡面煮的豬肉有豬小腸、心、肝、肺,還有五花肉,還有油炸豆腐。這是一種窮人飯,但是味道很香,很解饞、解飽。吃的時候,廚師給你盛上熱熱的一大碗,裡面有很多各種肉塊和鹵煮透的火燒,根據個人口味嗜好。自己可以稍加放在餐桌上的調味佐料,一般是加醋、蒜汁和香菜末,愛吃辣的,可以加辣椒糊。

對北京小吃的嗜好,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有不同的選擇。50年代我老伴的家住在前門外的八大胡同,她愛喝豆汁,還愛吃廠甸廟會小攤上賣的煎灌腸、燒餅、薄脆。我的女兒、女婿在沒有移民美國之前,愛吃油條、奶油炸糕、豆漿、老豆腐、驢打滾、涼粉等。

密麻花
密麻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記得90年代初,我們家住在三環路外的新建樓群,1995年我女兒和女婿回國探親,他們一大早就從家裡出去了,我還以為他們去鍛練身體,我在家裡準備的早點是煎荷包蛋、牛奶、麵包。到了吃早點的時間,左等右等,他們沒有回來,原來他們是出去找自己喜歡吃的北京小吃去了。

過去北京民間有一句俗語,說「回回兩把刀,一把賣羊肉,一把賣切糕」。好多北京小吃都與回民有關。與羊肉有關的如羊雜碎湯,是用羊肚、肺、心、腸、和羊頭肉,切成絲或塊,熬煮而成。這裡「肚」是指胃。例如另一種回民小吃叫爆肚,就是爆炒羊胃。還有白水羊頭,就是煮羊頭肉。由於用的佐料和工藝講究,這些回民羊肉小吃,一點膻氣都沒有。

說起回民小吃江米切糕,那是用上好的糯米蒸成江米飯,和紅小豆沙為主做成的糕點,老北京路邊常見賣江米切糕的。那時,賣切糕的,是把糕擺放在木製獨輪車上,還掛有「清真回回」招牌。我記得在1978年以後,我兼任某部學位辦公室工作,由於工作聯繫,當時我經常騎自行車去國務院學位辦公室。國務院學位辦公室辦公地點,位於西單大木倉衚衕的高教部大院內,我往返一次,往往兩頭都錯過了午餐時間,只能在外面吃小吃。有時在護國寺小吃店吃,有時在路邊買塊江米切糕吃,我常買的一個攤車,就在舊鼓樓大街的後門橋上,賣切糕的是個姓張回民老頭兒。他的刀法十分準確,你說買幾兩,他這一刀下去,切下的米糕,用稱一稱,分毫不差。

(選自《看中國會員專刊》第46期)

備註:

後門橋,位於北京中軸線上,溝通南北交通,也叫萬寧橋,是一座建於元朝的石橋。橋西側是積水潭,橋東側是什剎海。我這文中所說舊鼓樓大街是指元朝大都城的鼓樓大街。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