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辦報是真人真事。王星敢為天下先,創辦了中國解放後第一份民間報紙。創刊號還未問世,王星就揚言要讓報紙成為深圳第二大報。事實上,他真的做到了。他是怎樣做到的呢?王星藉助報紙平台,推出一系列的創意活動,很快就提高了報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最後竟然做到領導滿意、讀者滿意、報社滿意、商家滿意四方共贏。他又是怎樣做到的呢?
王星是「中國首次優秀文稿競價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這次活動搞得十分成功,王星提倡以墨作「海」,以筆迎潮,建立起一個公平體現知識分子價值的市場,讓文人憑著自己的智慧,帶頭先富起來,讓智慧依仗著文人的經濟腰桿,流通起來。「文稿競價」成了當時轟動海內外的一件大事。
王星原是《深圳青年》雜誌的記者,新聞感覺特強,用當時的行內話說就是「很有新聞眼」,他採訪寫作的許多報道都佔據了《深圳青年》的頭版頭條。
王星想創辦一份中國惟一的民間報紙,他說這份報紙可以實現自己的新聞抱負。他認為這份報紙要將民生放在首位,並將這份新報紙定名為《大眾服務報》。
可以,辦報紙需要資金,哪來的錢呢?辦報紙需要人才,哪來的人呢?王星說:「資金會有的,人才會有的。」他的話令人想起電影《列寧在1918》華西里說的那句傳遍了中華大地的名言:「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幾天後,王星不知從哪兒找來7個金主:兩個國企老總、兩個民企老闆和三個城中村村長。他就這樣召開了《大眾服務報》的第一次股東大會。王星對那七個有錢人說:我們要辦中國第一份民間報紙,也是目前為止中國惟一的一份民間股份制報紙。這張報紙肯定在中國新聞史上佔一席位。許多人都想成為我們《大眾服務報》的股東,但我都沒有接受,我只選定在座的七位。眾所周知,一份報紙最重要的價值不是排版電腦,不是印刷機器,而是這份報紙的無形資產,而無形資產比有形資產的增長速度快得多,倍率高得多。澳洲傳媒大亨梅鐸1969年以150萬元買下《太陽報》,到1990年,《太陽報》已經成為日銷量最大的英文報紙,無形資產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各位今日投資我們這張《大眾服務報》,幾年後就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王星說到這裡,頓了一頓,繼續說:「錢多了我也不要,每個股東最多只可投資35萬元。」
王星的發言頗具誘惑力和煽動性,一下子就打動了7個老闆的心。王星說罷,其中一個國企老闆就搶著發言,率先支持王星創辦報紙,願意成為投資者。
其他老闆見狀,都紛紛表態支持這一新生事物。35萬元對於一個有數億元資產的民企和城中村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完成了原始積累以後,先富起來的一些人就希望自己能一躍成為中國第一家民辦報紙的股東而名垂青史。
第二天,一個村長用塑料袋裝上35萬元來到王星的辦公室,甩下就走,就像丟下一包廢紙似的。其他股東也相繼通過銀行轉賬或現金支付等方式將資金打入報社的賬戶。
僅僅幾天時間,7個股東的資金全部到賬。每個股東投入35萬元,王星一下子就獲得210萬啟動資金。王星用這筆錢買了十幾台電腦,租了幾間辦公室,聘了十幾名編輯記者,還買了兩部汽車,報紙就宣告正式開辦了。
可是,辦報除了開辦費用外,日常開支也不少,例如印刷費、投遞費、房租水電以及編輯記者的工資福利等等,缺少經費就難以運轉王星粗略算了一下,每月的必要開銷不下15萬元。
王星不想繼續動用那筆開辦費,如果用那筆開辦費來支付日常開支,很快就會坐吃山空。王星決定另闢溪徑,尋找可令報紙正常運作的流動資金。
他很快就聯繫了幾家聲訊台。這些聲訊台都是剛剛冒出來的新生事物,他們根據市場需要,設計了各種各樣的聲訊功能,為社會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例如男孩子可以打電話給聲訊台,給心愛的女孩點一首情歌,也可以請聲訊台在自己的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句溫馨的祝福,還可以為一些發生誤會的朋友代致歉意,令他們重歸於好。
然而,好多人並不知道聲訊台有這樣的功能和服務,聲訊台想在官媒上刊登廣告,但即使他們願為整版廣告付13萬元,好幾家報紙都不接受,大都是嫌他們的檔次太低。
王星向這些聲訊台的老闆發出了橄欖枝,他說:我們《大眾服務報》可以成為你們的廣告平台,每星期給你一個整版,就叫做「電話周刊」,你愛怎麼發布廣告就怎麼發布。
幾家聲訊台的老闆聽後大喜,當即就跟王星簽下合同,聲訊台每月給《大眾服務報》提供17萬元流動資金,《大眾服務報》每期給他們一個整版(後來還指派幾個編輯專職幫助聲訊台開發新項目),就叫做「電話周刊」。
當《大眾服務報》正緊鑼密鼓籌備創刊時,王星在一次會上說:我們的報紙自創刊之日起就要成為深圳第二大報。當時,好多人以為王星在吹牛,哪有一家報紙敢自我吹噓,一出台就要成為當地的第二大報?須知當時的《深圳特區報》(黨報)發行量是27萬份,《深圳商報》(政府報)也號稱發行量是13萬份,《大眾服務報》如欲成為深圳第二大報,發行量至少要超過20萬份。
然而,王星可不是吹的,他的做法很簡單,就是讓《大眾服務報》一創刊就隨《深圳特區報》附送,凡是《深圳特區報》的訂戶都可以免費得到一份《大眾服務報》。
《深圳特區報》發行部的老總聽了王星的想法後,當即把腿一拍,誇道:「好主意!」他做夢也沒想過,《深圳特區報》什麼都不用干,白白地增加了不少附加值。於是,《大眾服務報》的發行量一創刊就是27萬份,成為與深圳黨報並駕齊驅的第二大報。
可是,也有人不高興,最不高興的就是郵政局,他們本來跟王星說過,他們可以將《大眾服務報》送到每家每戶,每份報紙的投遞費只收0.1元。王星心裡的算盤一打,0.1元聽起來不多,可是27萬份就要27000元,一個月四期報紙,光是投遞費就要10萬8千元,一下就把17萬花掉了一大半。因此,王星不得不放棄了郵政局。
《大眾服務報》一創刊就成了深圳第二大報,已經創造了一個報刊奇蹟,贏來滿堂喝彩。但是,王星並不滿足,他的目標是要令《大眾服務報》成為深圳第一大報。
有人以為王星是白日作夢,以為王星又在吹牛皮。
可是,王星這回也不是吹的。他心裡自有一套數據和邏輯:深圳當時人口已經超過1000萬,好多家庭都有獨生子女。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即使省吃儉用,也要為孩子每天訂上一瓶鮮奶。當時為市民提供鮮奶的某乳業公司一天的鮮奶訂量就高達100萬份。
王星找來這家乳業公司的鮮奶主管,表示《大眾服務報》可以跟他們合作,讓他們在每天為家家戶戶送鮮奶的同時,送上一份免費的《大眾服務報》,王星還把這種方式喻為「精神加物質」。鮮奶主管一聽可樂壞了,訂鮮奶,送報紙,「精神加物質」!如果真能做到這樣,下月的鮮奶訂戶一定會數量大增。他很想立即就跟王星簽合同。
可是,王星聽到有些讀者反映:這家乳業公司說他們每天供應100萬瓶鮮奶,深圳哪來這麼多奶牛啊?還不是兌水的!我們的報紙如果跟這些摻水「鮮奶」混在一起贈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的報紙也是摻水的。如果一家報紙在市民的眼中滿是水份,這家報紙很快就會失去公信力。而一家報紙失去了公信力,就沒有存在價值了。
王星最終沒有選擇跟這家摻水的奶業公司合作。
《大眾服務報》創刊沒多久,王星又想出了一個鬼點子,那就是舉辦一個「當一天總統」的活動。這個活動聽起來很簡單:誰想當總統都可以,只要打個電話到聲訊台報名就行了。聲訊台的電話每分鐘收費一元,打電話報名當總統的人只要報上自己的大名和身份信息,就有可能當選「總統」。但那一長串的身份證號碼和地址電話,要說清楚至少也得2分多鐘。王星還允許參選者可以重複報名,「增加當選機會」。因此,聲訊台一天就接到幾萬個報名電話,深圳人愛玩,花幾塊錢打個電話算不了什麼,但聲訊台卻大大地賺了一筆。
王星又派人到深圳銀湖度假村,問他們可不可以騰出一間總統套房供當選「總統」的人住一個晚上。銀湖度假村當時共有七個總統套房,平時很少有人入住,騰一間經常空置的總統套房出來搞搞活動,就算是聚聚人氣或熱熱場子,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就答應了王星的要求。作為回報,《大眾服務報》給銀湖度假村免費刊登了兩個月的廣告,其中包括一些屬於新聞性質的軟廣告,令銀湖度假村多了好多露臉機會。
「當一天總統」報名截止後,王星請來兩名公證員,當著他們的面,在聲訊台接到的幾十萬個電話中,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出一個「總統」和9個「副總統」,當選「總統」的人可以攜帶自己的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妻兒一起參加活動,「副總統」們則可以去銀湖度假村免費玩一天。《大眾服務報》請來幾輛豪車,浩浩蕩蕩地上門接送「總統」一家老少,連同坐著9個「副總統」組成的車隊打著雙閃,緩緩地繞城一周,賺足眼球後再駛向銀湖。
銀湖度假村的總經理親自率領一眾員工站在酒店大堂迎候,並在宴會廳設宴款待「總統」一家老少和「副總統」們,飯後又讓他們去免費騎馬,在湖中蕩舟,直到天色漸黑,才熱烈歡送「副總統」們回家,留下「總統」一家入住總統套房。銀湖度假村的總統套房很大,像一個大院,院里有非常豪華的總統套房、總統夫人套房以及總統的秘書房、警衛房、司機房、廚師房等,「總統」一家住不了那麼多房,《大眾服務報》的編輯記者便全程陪同兼採訪。第二天就寫成新聞《我當了一天「總統」》,刊登在下一期的《大眾服務報》頭版,新聞圖文並茂,又一次把銀湖度假村亮給世人看。
在這次活動中,當上「總統」的人高興,當上「副總統」的人高興,銀湖度假村高興、《大眾服務報》的記者編輯也高興,聲訊台的老闆更高興。
「當一天總統」的活動餘溫未退,王星又想出了一個新招,那就是「當一天皇帝」。活動報名方式與當一天「總統」幾乎一樣,人人都可以打電話去聲訊台報名當「皇帝」,最後用電腦隨機抽樣方式選出一名「皇帝」,因為歷來皇帝都沒有副職,所以這次沒有抽選「副皇帝」。
王星選中了東湖公園的一家餐廳,這家餐廳口口聲稱「顧客就是上帝」。王星說,對於商人來說,顧客就是上帝,普通市民既然可以當上帝,當一天「皇帝」有什麼大不了的?既然這家餐廳的菜式好,服務佳,為什麼不可以讓來這家餐廳消費的顧客享受一下帝皇待遇?
舉辦活動那天,「皇帝」在《大眾服務報》的記者編輯陪同下,駕臨東湖公園那家餐廳,身穿宮女服飾的女服務員一長溜地站在門口夾道歡迎,將「皇帝」迎入一間裝飾得比皇宮還像皇宮的大房間,先讓「皇帝」換上龍袍,戴上皇冠,坐上皇位,九名宮女殷勤恭敬,全心全意侍候一個皇上,斟茶倒水,夾菜舀飯,「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足「皇帝」癮。
在《大眾服務報》記者筆下,這家餐廳視顧客如皇帝的新聞報道就成了下一期報紙的頭版頭條。
這次活動也辦得很成功,結果,「皇帝」高興,餐廳高興,報社高興,聲訊台更高興。
接下來,王星還策划了一系列這類活動,如「當一天總裁」、「當一天老闆」、「當一天市長」等,但後來都隨著王星的調走而沒有開展,《大眾服務報》最後也由於種種原因無疾而終,但王星的敢想敢幹精神和他的辦報創意卻深深地留在我的心裡,令我久久不能忘懷。
誰說中國人沒有創意?誰說中國人缺乏想像力?看看王星怎樣白手興家創辦報紙,人們可不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迪?
作者:周鳴
澳洲年底前將推出了全新的「國家創新簽證」(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獨立計劃」(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計劃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業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在關鍵領域擁有卓越成就的專業人士。 Read More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