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定要「摸著石頭過河」
人們的思想觀念大多是在孩童時代形成的,因此,小學教科書對孩童的思想觀念形成十分重要。
中國小學二年級的語文教科書上有一篇課文,題目叫做《小馬過河》。這是一個經典的寓言故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入選小學語文課本至今,影響了好幾代人。故事說:小馬在往磨坊的路上要過河,不知河水有多深,就去問老牛,老牛說:「水很淺。」當小馬正要過河時,一隻小松鼠攔住它大叫:「水很深。」小馬不知該怎麼辦,就回家問媽媽。媽媽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你去試一試,就會明白了。」
我讀此文後不禁大驚失色。這個故事簡直是誤導小童。
小馬不知河水深淺,問老牛,問松鼠,問媽媽,有什麼不對?馬媽媽不稱讚小馬謙虛謹慎,不恥下問,反而批評小馬「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去試試。」簡直是拿小馬的性命開玩笑,假如河水真的很深,把小馬淹死了怎麼辦?我懷疑這個馬媽媽是小馬的後娘。
幸好小馬長得夠高夠大,腿夠長,幸好這條小河浪不高流不急水不深,小馬可以「摸著石頭過河」,如果故事換上小貓小狗,換上珠江金沙江,豈不是把小貓小狗的性命無端葬送?故事為什麼不教小馬找橋、找船甚或找塊大木頭過河,偏偏要小馬暴虎馮河,到水裡去「試一試「?這不是誤導小童么?
一個人,特別是小孩子,總不可能萬事都親身一試,一個國家,更不該事事都「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教科書上的故事,不應該為了強調實踐就否定間接經驗,否定聽取別人的意見,否定吸取別人的教訓。
我擔心我們的孩子讀了《小馬過河》之後,聽了馬媽媽的話,過河的時候既不問河水的深淺,也不聽老牛、松鼠的意見,即使不會游泳也一定要自己下水「去試一試「,」摸著石頭過河」,那就險了,孩子和國民交不起這樣高昂的學費!
但願我只是杞人憂天。
為什麼不可以去邯鄲學步
小學教科書上還有一篇課文叫《邯鄲學步》。
一句「邯鄲學步」,令虛心好學的壽陵人被後代笑了幾千年,真是冤哉枉也。
故事源自莊子的《秋水》篇,魏牟先生對公孫龍說,邯鄲人能步善行,走路的姿勢優美好看。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十分仰慕,就前往邯鄲,學邯鄲人走路。人家怎樣走,他也怎樣走,他學了很長一段時間,結果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反而把自己原來怎樣走路也忘記了。於是,他只好爬著返回壽陵。
魏牟先生恐怕與壽陵人有什麼深仇大恨,胡亂編造了這樣一個故事,把壽陵人羞得世世代代翻不了身。說他是胡編亂造一點兒也沒錯,古今中外何時何地何人會因學人走路而要爬著回家的?這真是無中生有的事兒。即使是白痴,弱智人士或神經病患者,也不會如此。退一萬步說,即使是魏牟先生真的見到過這樣一個蠢人,為什麼偏要把他說成是壽陵人的代表,把他學步不成譏之為向外人學習的必然結果。壽陵少年虛心好學,不遠千里從燕國跑到趙國,希望學習人家的長處,就像今時今日我們那些留學生不遠萬里出國學習一樣,這種虛心求學的精神有什麼不好?魏牟先生為什麼不讚許?難道明知邯鄲人能步善行,也不派人前往學習,寧可關起國門,保持自己的烏龜爬行姿勢好嗎?
魏牟先生雖然早已作古,但他留下一句「邯鄲學步」,嚇怕了很多好學人士,致使後世有不少人以自己的步法為中心,不肯向人家的長處學習,生怕學會了人家的火槍火炮,不會舞自己的大刀長矛,生怕學會了人家的電子計算機不會舞弄自己的古老算盤。
堅決不肯學步邯鄲的結果,使中國在近代史老是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割地賠款不計其數。文革期間更是登峰造極,若然有人夠膽去「邯鄲學步」,即使不爬著回來,也要把他的腿打折了讓他爬回來。
回想起來,魏牟先生胡亂編造出「邯鄲學步」真是遺害不淺,幸而中國人今日已不再夜郎自大,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個留學生去「邯鄲」學人家的長處。如果魏老先生在世,可能又會哀嘆「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擔心留學生學會了用刀叉吃牛扒,忘記了拿筷子。擔心留學生學會了開小汽車,忘記了騎自行車。
魏牟之論可以休矣,早日給壽陵人平反吧!
作者:周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