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生活非常了解居家養老津貼,並熱衷於幫助澳大利亞老年人按照他們想要的方式生活。
憑藉多年的行業經驗,我們相信有更好的方式來提供居家養老津貼。所以,我們堅持努力不斷改進我們的服務。
我們專心致力於居家養老津貼的管理方式,我們明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專門為您提供服務。因為每個長者的個人情況不同,所以我們儘可能多推出不同的管理模式,讓長者們可以擁有更多選擇,享受更多服務。
• 自主管理模式
• 個案經理模式
• 協同管理模式
快樂生活的口號從支付更少費用,享受更多服務, 調整到擁有更多選擇,享受更多服務。
快樂生活為大家做出了如下解答:
很多長者都是通過自主管理模式了解到快樂生活,就如同快樂生活承諾的自主管理模式的好處,自主管理模式如何幫助長者獲得更多的服務。但是,操作過程中發現,長者們所需要的支持程度不用,家庭構成不同,需要的服務複雜程度不同,和參與度不同,自主管理模式並以能適應所有的長者。
因此,我們推出推出協同管理的方式,補充自主管理模式中,護理程度要求比較高的長者。協同管理模式是一種可以兼顧自主管理的自由度,同時也有個案管理中的必要協助的新模式。推出協同管理模式,讓長者享受兩種管理模式的好處。
不同管理方式出現,滿足不同層面,不同選擇的長者。因此可以體現出,我們為長者提供更多選擇的目標,享受更多服務。
在這裡我們要聲明:三個管理模式的管理費率都為澳洲較低水平。
自主管理費率14%,協同管理費率18%,個案管理費率23%。無論何種管理方式都在澳洲處於較低收費。
根據2020年的市場報告,澳洲平均居家養老津貼管理公司費率為25%升至更高。
大部分津貼管理的機構的單小時服務費在$50 – $55 左右,例如您請護工上門清潔,護工需要單小時收費$50 – $55 左右, 而快樂生活普遍的服務費在$45 左右。因此選擇快樂生活,無論採用何種管理方式,普遍上都是可以使用更多的服務小時數。
這也體現出我們享受更多服務的目標。
我們將在下一周,詳細地為長者介紹協同管理的服務模式。讓長者可以了解快樂生活不同的管理模式,從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推出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時,9月1日津貼發放方式改革,長者如何選擇機構?
2021年9月1號之後,政府對居家養老津貼的津貼下發方式將進行調整 ,對選擇管理機構而言長者是否更應該慎重?
快樂生活作出的多方調整是為了更好的配合政府在居家養老領域的改革。作為居家養老津貼管理機構的領頭羊,我們可以很慎重地說津貼管理下發的改變將需要長者更慎重的選擇津貼管理。
因為澳洲政府拿回了如何花費津貼的最終決定權,那麼長者每用一次服務,會通知管理機構,之後管理機構去政府國庫申請這次服務的資金。
新政策的改革,是對居家養老津貼管理機構的一次大洗牌,是對機構是否正規,是否有雄厚資金的一次考驗。
要麼: 攢齊長者的所有的服務款項,每個月統一去政府國庫要津貼,政府批准後,機構拿到津貼,支付給護工或服務供應商。這樣用時較久。
要麼: 管理機構先行墊付服務費用,月末去向政府申請津貼。這樣速度較快,但是要求機構有足夠的現金流。
因為部分津貼管理機構,資金有限,會造成津貼獲取不及時,報銷拖延,不能及時為長者安排護理服務的情況。
舉例:如果機構客戶眾多,每個月要支出20萬澳幣的護理費用。20萬澳幣不是一個小數目,小的機構可能無法支付20萬護理費用,非等到月底才能從政府國庫申請。這期間造成了費用支付的延遲。
改革後,先用服務,然後找政府報銷。作為護工,園藝工等護理供應方肯定希望服務結束儘快結賬。
部分津貼管理機構不及時支付給護工,園藝工錢,一定要等到一個月後國庫發出來錢之後。那麼長期以往,或會造成護工等消極怠工,或員工流失的情況,最後導致長者服務質量下降。
部分津貼管理機構,缺乏資金流,每月只能報銷一次。假設每月末政府結算,即使是月初遞交申請,也等到月末30號才會報銷,大大增加了長者的等待周期。
• 如果您想了解快樂生活的三種管理模式,自主管理,協同管理,個案管理:
• 如果您想獲得更多關於居家養老津貼的信息:
• 請直接撥打我們的客服電話 1300 911 728 (國語,粵語,英語)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1年8月28日 15:36
根據道路組織 NRMA 的報告《Driving High》,新州在過去 12 個月中,十分之一被隨機攔下的司機毒品測試結果呈陽性。要求嚴厲打擊毒駕的呼聲越來越高。 Read More
在這些充滿節日氛圍的市場中,您可以逛攤位、聞聖誕烘焙的香氣、欣賞迷人的娛樂節目,沉浸在這奉獻與溫情的季節中。 Read More
11月24日周日,新州警方指控了 170 名在Newcastle港參加氣候抗議活動的人員,原因是這群人涉嫌擾亂船隻的通行。 Read More
在西澳北部的一架飛機上居然混入了一條蛇,一片混亂中幸虧一名電視名人利落地將這條蛇抓了出去,這一幕讓人想起了好萊塢大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