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改編自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事件,取材於加拿大紐芬蘭的甘德小鎮,描寫了9.11恐怖襲擊背後關於人性溫暖和善良的故事。
2011年,911事件發生的第十年,劇本兼詞曲創作者Irene Sankoff和David Hein花了1個月時間在甘德小鎮採風。
他們走訪了大量當年事件的親歷者,被這裡一個個平凡人展現出的不平凡的慷慨所深深震撼。
兩位創作者採集了近16,000個真實故事,將那次驚心動魄又溫暖動人的事件經過創造性地融入到這部100分鐘的音樂劇——《來自遠方》。
2017年3月12日,這部音樂劇在百老匯正式首演,迅速刷新各項票房紀錄,成為了百老匯當之無愧的現象級新作。
當年6月,《來自遠方》的導演Christopher Ashley獲得第71屆托尼獎「音樂劇最佳導演獎」。
除了托尼獎之外,《來自遠方》還陸續奪得了包括「最佳新音樂劇」、「最佳編舞」(Kelly Devine)在內的4項奧利弗大獎,包括「傑出百老匯新音樂劇」在內的5項外圈劇評人獎和包括「傑出音樂劇獎」在內的3項戲劇桌獎等等。
加拿大,紐芬蘭省,甘德鎮。2001年9月11日,紐約和華盛頓的恐怖襲擊迫使38架飛機帶著超過6,500名乘客緊急迫降在這個總人口不到1萬的加拿大小鎮。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麼,他們應該如何度過這一段時間,這段時間有多長。沒有任何準備,食物住宿短缺。他們有的是嬰兒,有的是孕婦。可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另外一位恐怖份子潛伏在他們之中。
突然之間,世界交匯於此處。島民們幾乎如條件反射般激發了行動力:改造臨時避難所,籌集吃穿用度的物資,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熱情之外,又無微不至地考慮到了婦女和兒童的特殊需求,考慮到機上更弱小的動物生靈——「他們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孤島也造就了一個人(They say no man is an island,but an island makes aman.)。」
機上人在浩劫過後的創傷、恍惚、忐忑,島民們用喝酒、對歌、斗舞去化解。人們聚在一起,共同面對飛機撞塌雙子塔之際永遠留下的創傷,面對日常生活中仍懸而未決的問題:小鎮司機們還未放棄對勞工權利的呼求;女機長回憶起自己在職業生涯中反抗的性別歧視;然而在面對機上無辜的中東乘客時,也還是掩蓋不住戒備之心……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約而同走進教堂,用不同的語言唱起同樣意義的聖歌,那一刻還是看見了重建巴別塔的希望之光。
我非常幸運地遇到了9.11時期身處甘德小鎮的澳洲夫婦Iain和Julia,當時,他們正從愛丁堡的一個科學會議前往芝加哥,並被迫在飛機上滯留了26個小時。
「一開始,我們大多數人都以為是飛機出了問題,在著陸之前,我們被告知在美國發生了事故,我們無法在芝加哥著陸,所以我們要去一個叫做甘德的地方。」Julia說,「著陸後我們又在飛機上待了26小時,我們的機長邁克給我們接通了BBC電台,那是我們第一次聽到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都驚呆了,害怕又無助。」
「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家,也不知道跟我們一起下飛機的人裡面是不是有恐怖份子。我們後來被安置在一棟當地居民的住宅里,當地人給我們帶來了生活必需用品和衣服,他們為我們做飯,讓我們在那種時期也能洗個舒服的熱水澡,美美地睡一覺。」Julia說。
在那最艱難的一周里,不同的文化衝擊,高度的精神緊張最終都沒有阻擋人性與善良——不安變成為了信任,音樂刺破了黑夜的恐懼,守望相助變成了永恆的情誼。
現實改編的故事確實有觸動人心的力量,但這部劇不僅僅以內容取勝。滯留旅客與島上居民兩條線並行,台上的12名演員時而扮演紐芬蘭本地的各個角色,時而偷偷變裝又成為了come from away的不同來客。兩條線的轉換全靠燈光和椅子的位置變換,以及演員的服裝和口音轉換。
2012年,《來自遠方》工作坊版本在加拿大首演,後來又從百老匯走向世界。它描繪了浩劫帶來的創傷和人性中的善良,搭建起了一個可以暫時棲居的烏托邦、和諧的世界村——在歷史長河中,人們突然被拋到此處,又如浮雲散開。
有溫暖,也有猜疑、恐懼、爭吵,甚至分別,這就是音樂劇《來自遠方》,是對於人們內心與生俱來的善良品質最好的禮讚。最終,所有的不安化為了把酒言歡的信任,所有的感激成長為歷久彌堅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