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症的董氏奇穴與靳三針針灸治療

Jimmy Zhu靳三針

帕金森症 ( Parkinson』s disease) 是中老年期常見的一種以震顫、肌肉僵直、運動弛緩等一系列癥狀為臨床特徵的中樞神經退行性疾病,由英國醫生 James Parkinson ( 1817 年) 首先報道。它的病理是腦中的黑質細胞退化,這種黑質細胞主管腦中多巴胺(dopamine)的生產,多巴胺在腦中主掌許多功能,其中主要的功能是調節運動與感知系統。所以當黑質細胞被破壞,腦中的多巴胺不足,患者就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及感知缺失。

 

帕金森症病患初病僅有手足或頭搖微顫,尚能堅持工作和生活自理,隨著病程的延長,頭搖手足顫震頻繁,幅度加大,甚至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或兼有項強、四肢拘急,繼而肢體不靈、行動緩慢,表情淡漠、獃滯;終則口角流涎,甚或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約有三到四成的帕金森症病患到了末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患者往往死於肺炎、血管疾病、昏迷等併發症。

 

由於西醫無法治療許多帕金森症的癥狀,在中國、台灣、香港等地醫院常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帕金森症。目前西藥左旋多巴(Levodopa)復方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在暫時緩解帕金森症患者癥狀有一定療效,但經過長期用藥,尤其超過藥物蜜月期後,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各種副作用,常見如「劑末現象」、「開關現象」、運動性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精神異常等,這也是很多帕金森症病人放棄西藥治療的原因之一。

 

帕金森症屬中醫「顫症」、「振掉」、「眩掉」等範疇。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指出:「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清代醫家魏柳洲在《續名醫類案》指出:「 一婦人項間結核, 不時寒熱, 左目緊小,頭項振掉, 四肢抽搐, 此肝火血虛風熱也。 用加味逍遙加鉤藤, 數劑, 諸症漸愈」。中醫學認為帕金森症,是因肝腎虧虛導致腦髓不足「本」,而肝風暗動、痰瘀阻絡、經脈不利為「標」。患者本身是因為年老體弱;或是勞逸失調、腎精暗耗;或是年老多病、久病傷豁腎,水不涵木,腎虛引致腦髓不充,以致經脈不順,引起帕金森症,在治療上常採用「針葯齊施」之綜合療法。

 

董氏奇穴針灸是台灣董景昌先生創立的獨特針灸方法,既源於傳統的針療方法,又有所創新而獨具特色。另一方面,靳三針針灸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 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 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也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診療方案,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董氏奇穴針灸治療帕金森症的特效穴為三黃穴(天黃穴、明黃穴、其黃穴)、腎關穴、正會配鎮靜穴,而「顫三針」是靳三針療法中治療帕金森症的組穴,由四神針、四關穴和風池穴組成。四神針位於百會前、後、左、右各 15 mm 寸處,正當督脈前頂穴和後頂穴和膀胱經左右絡卻穴。四神針可昇陽氣、調元神。四關穴中合谷、太沖皆為原穴,合谷主陽,行氣血、清輕升散;太沖主陰,平肝風、重濁下行。二穴配合,互約互用,升降協調,陰陽順接,動靜相宜,震顫遂止。風池穴解一身內外之風,利樞機、行氣血,除一切活動不利。顫症多動,陽氣亦主動,筋不得陽氣所養,失其柔和之性而現拘攣之象,為帕金森症病機之一,故可溫通陽脈、養陽安神以治療顫症。督脈排刺加上顫三針中四神針屬督脈、太陽經,風池為少陽經之穴,合谷位於陽明經,三穴乃三陽經結合陽脈之海督脈以通督益髓、養陽調神、柔筋止顫。 一般而言,每三至四日針灸治療一次,八次為一個療程。

 

此外,帕金森症患者也可採用「針葯齊施」之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更為明顯。香港浸大研究顯示常用於治療高血壓的中藥材鉤藤,為治療帕金森症之良藥。鉤藤的主要成分「異鉤藤鹼」能清除積聚於大腦、導致帕金森症的異常蛋白,並減輕患者服用西藥而帶來的副作用。

 

董氏奇穴與靳三針針灸療法可活化腦部細胞,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修復腦部神經功能,逐漸成為治療帕金森症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

社區準則? 歡迎網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請理性交流、互相尊重,嚴禁互相惡意人身攻擊、謾罵等,澳洲生活網保留刪除髒話、侮辱等惡意留言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