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明明意識很清楚,卻天昏地暗站也站不穩,只能趴在地上不停的喘氣,這是美尼爾氏症患者都有過的共同經驗。美尼爾氏症也稱「耳水不平衡」,是內耳淋巴水液的不正常堆積,引起天旋地轉般的眩暈,併合並有噁心、嘔吐、盜汗、耳鳴、聽力減退、耳朵悶脹感等癥狀,這個疾病是西元1861年由法國的美尼爾(Meniere)醫師發現,因此稱為美尼爾氏症。
目前西醫學關於美尼爾氏症的確切病因尚未明確,主要的學說有內淋巴吸收障礙與生成過多、免疫反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病毒感染、內分泌障礙等,治療以抗暈動、利水消腫。在急性發作時,主要是注射鎮定劑,慢慢讓癥狀過去。若藥物治療不理想,可以選擇手術治療,如內淋巴囊減壓術及前庭神經節神切除術,手術後患耳的聽力會因積水減少而改善,優點是可以保留聽力,缺點是有大約25%的病患,仍會發生眩暈。
美尼爾氏症屬於中醫學「眩暈」,「頭眩」,「頭風眩」等範疇,中醫學理論著作 《黃帝內經》中有言:「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及「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金元著名醫家朱丹溪指出:「無痰則不作眩,痰因火動」。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 指出:「眩運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在治療上當以治虛為主。中醫學認為美尼爾氏症與「風、火、痰、虛」有關,「風」是指體內外環境的快速變化,如氣候變化就與此病症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早晚溫差過大、氣溫驟降時,會使得血管收縮而引起癥狀發作;「火」是指肝火,耳朵與中醫經絡的肝膽經絡有關係;「痰」是指不正常的水液堆積,這與西醫的觀點類似;「虛」則是指身體五臟六腑的功能衰退。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 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 「靳三針」 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癥狀。 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也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診療方案,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美尼爾氏症的配穴稱「暈痛針」(四神針、太陽、印堂)及「耳三針」(聽宮、聽會、完骨),伴氣血虛則加氣海、血海、足三里,血瘀頭痛加內關、血海、豐隆、陰陵泉及合谷穴,肝陽頭痛則加入太沖、太溪、俠溪及三陰交穴,腎虛頭痛加太溪、腎俞及懸鍾穴。常規消毒後,將針刺入穴位,使之得氣,針刺實症用瀉法,如果伴有虛症者,可用補法。此外,美尼爾氏症也可採用「針葯齊施」之綜合療法,治療效果更為明顯與迅速。中藥治療梅尼爾氏症是根據每個病人的不同的體質與病情來處方,治療方向包括了溫陽利水、補益氣血、滋陰補腎、平肝熄風、燥濕化痰等,常用的藥物有真武湯、苓桂術甘湯、澤瀉湯、半夏天麻白朮湯等等。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指出:「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則病無所逃矣……知針知葯,固是良醫」,「針灸而不葯,葯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執中,主張針葯並重。清朝著名針灸學家孫李學川,強調「以湯藥治其內,以針灸治其外」,才能做到「通內外兩家之筏,而使之左右逢源,會歸一致」。自古有建樹的醫家們「針葯齊施」,內外相扶,並一直沿用至今。
靳三針針灸治療美尼爾氏症可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加快血流速度,消除內耳積水,從而達到止暈的療效,是普通針灸方法所不及之處。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網頁考證)。先前接受中西醫治療無效的美尼爾氏症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治療。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