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乳腺癌患者手術後都會有類似的痛苦經驗: 患側的上肢疼痛、水腫,有的人甚至連手都抬不起來,這些現象都是由於淋巴水腫(Lymphedema)引起的。淋巴水腫造成的因素不外乎是局部淋巴系統受到手術破壞,或淋巴結被堵塞,於是出現淋巴水腫。 這類病患發病之初先是感到患側不時有脹痛感,其脹痛感很特別,就像是一條線般,由指端往上延伸;隨著時間增加,患肢逐漸的加粗,若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局部發炎、感染,組織逐漸纖維化,末期甚至會形成類似象皮腿粗厚深色的肢體。
西醫對淋巴水腫的發病原因了解充分,但是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臨床治療原則,大都是給予抗生素、止痛劑,並囑咐患者常將患肢抬高,做患肢爬牆運動。無論醫者、病患、家屬,都只能眼睜睜靜待時間過去,飽受煎熬,存著「僥倖」的心理,期盼一丁點兒的進步。
許多中醫針灸醫生在治療淋巴水腫時,錯誤的在患側取穴,而忽視「治病必求其本」的取穴理法,不但沒有療效,還可能扎斷神經,危及病人健康。根據現代西醫學,大腦為左右兩半球所合成,左腦與右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連,右腦與左半身的神經系統相連。因此,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載:「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 「邪客於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左病取右, 右病取左」, 意思是一側肢體有病, 必須選取另一側經穴進行治療, 才能激活患者的經絡系統,使閉塞的淋巴管再通,刺激橫紋肌收縮,使處於肌肉組織間的淋巴管因收縮擠壓作用,瓣膜重新打開,滯留的淋巴液逐漸開始流動,從而促進淋巴迴流,消除腫脹, 從根本上解除病人的淋巴水腫。
淋巴水腫屬中醫學「水腫」、「脈痹」等範疇。有關水腫、脈痹等疾病的針灸治療早見於西晉針灸學家皇甫謐之《針灸甲乙經》、唐朝醫學家孫思邈之《備急千金要方》、宋朝針灸學家王執中之《針灸資生經》、明朝醫學家高武之《醫學綱目》等著作。中醫學認為,手術後患肢淋巴水腫是由於上肢局部經絡和脈絡受阻, 氣血運行不暢,水液停滯所致,其發病機理與手三陰經、手三陽經關係密切。 因手術中創傷、損傷脈絡致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阻;同時,手術必定耗傷正氣, 致正氣虧虛, 脾失健運, 水濕停留溢於肌膚,引起患肢水腫。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靳三針」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癥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上肢淋巴水腫的配穴由手三針(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肩三針(肩髎穴、肩前穴、肩貞穴),上肢攣三針(極泉穴、尺澤穴、內關穴),顳三針(耳尖直上2寸,其前後各1寸)以及配合每位病患的差異來局部取穴治療。常規消毒後,顳三針取病側,手三針、肩三針、上肢攣三針選取另一側經穴進行治療,以肢體有抽動感和手指末端有麻木感為度,留針 30分鐘。
此外,淋巴水腫也可採用「針葯齊施」之綜合療法,治療效果更為明顯與迅速。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 水漬妄行」,脾虛濕盛是水腫的根本原因,故淋巴水腫所出現的腫脹情況可用「健脾利水」的方法治療。藥方可用防己黃芪湯, 方中防己、黃芪為君葯,防己可行水,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合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得正氣得以扶正,水濕得以去除。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網頁考證)。先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淋巴水腫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1年5月14日 14:45
一位13 年前成為澳大利亞公民的前美國海軍陸戰隊飛行員被告知,他將被引渡到美利堅合眾國,原因是他被指控非法訓練中國飛行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