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聯儲行長Philip Lowe 釋放訊號:未來3-5年都是低利率,政府要復甦經濟就不能怕花錢。(Photo by Brendon Thorne/Getty Images) 2020 Getty Images
澳聯儲行長Philip Lowe表示,儘管澳洲經濟從疫情中復甦的速度要比預期快,但官方現金利率直到2025年依然會保持在目前0.1%的低位。
據悉尼晨鋒報報導,Lowe博士周三(3日)在堪培拉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今年首次講話時說,現在撤銷經濟刺激政策還為時過早。這些重要的經濟支持政策包括提供利率為0.1%的廉價資金,購買3000億澳元的政府債券等。
Lowe博士說,直到通貨膨脹率「可持續性」的維持在2%至3%之間,並實現強勁的工資增長,官方現金利率才會提高。
他說:「很難確定何時這些條件可以滿足,但是……我們預計要到2024年以後,甚至更晚才會出現。」
「 [現金利率] 在必要時將儘可能長時間的保持在0.1%水平。
「所以傳達的信息是這樣的:利率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處於低位。」
Lowe博士說,預計澳洲經濟將在2021至2022年間增長3.5%,到今年年中GDP將恢復疫情前的水平。 這種復甦速度要比澳洲央行此前預測的要早6到12個月。
儘管經濟有所復甦,但仍比預期要低約4%,Lowe博士將其形容為「巨大缺口」。
阻礙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是人口增長放緩。
澳聯儲此前預計在2020年和2021年,人口增長率將達到每年1.6%,但由於COVID-19病毒大流行導致國際旅行受限,明年這一數字可能會降至0.2%。
Lowe博士說,勞動力市場也以更快的速度恢復。澳聯儲預期失業率在2021年底降到6%,然後在2023年中期降到5.25%。
雖然澳洲職位空缺、招聘廣告和招聘意向處於高水平,表明「就業增長穩固」,但預計當工資補貼計劃JobKeeper於3月結束時,就業增長將放緩。
COVID-19引發的一個不尋常特徵就是家庭收入增加。家庭儲蓄率在6月季度(4-6月份)躍升至22%,接近40年來的最高水平。
雖然對家庭支出感到樂觀,但Lowe博士對商業投資水平表示擔憂。他說:「我們還沒有看到私人投資領域出現與家庭支出相同的復甦跡象。」
「增加私人企業投資不僅是經濟復甦的需要,也是創造我們未來所需要的生產性資本的需要。」
工資增長預計將從目前的低位回升,但增長仍緩慢,到2022年底保持在2%以下,這將拖累通貨膨脹。 澳聯儲預計通貨膨脹率將在2021年達到1.25%,在2022年達到1.5%。
澳洲經濟中依然存在風險,例如病毒再度爆發和健康方面的其他壞消息,需要進一步的隔離。 但是,更多積極的健康消息可能會導致人們「加緊支出並迅速花光額外的儲蓄」。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1年2月6日 10:05
新州一名39歲男子因涉嫌從中國走私99公斤冰毒入境澳洲被捕,這批毒品的市場價值約為9,100萬澳元,該名男子或面臨終身監禁。 Read More
2025年3月31日下午,韓國頂級演員金秀賢在首爾斯坦福酒店召開緊急記者會,就近期與已故女演員金賽綸相關的多項爭議進行正式回應。這場持續約40分鐘的記者會全程通過各大媒體直播,吸引了超過200萬觀眾在線觀看。 金秀賢在記者會開場時神情凝重,首先就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鞠躬致歉。他承認確實與金賽綸有過戀愛關係,但強調兩人交往時間是2019年夏天至2020年秋天,當時金賽綸已經成年。"我承認我們曾經相愛過,但絕對是在她成年之後。"金秀賢說這話時聲音哽咽,眼眶泛紅。 對於金賽綸家屬提出的"未成年時期交往"指控,金秀賢堅決否認。他解釋道:"2016年金賽綸才16歲,我怎麼可能做出那樣的事?"現場播放了部分經過公證的聊天記錄作為證據。金秀賢表示,此前選擇否認戀情是出於對《眼淚女王》劇組的保護,"作為主演,我有責任不讓個人事務影響作品"。 針對"7億韓元債務逼迫"導致金賽綸輕生的說法,金秀賢展示了經紀公司與金賽綸新公司的往來郵件和錄音。錄音中可以聽到"還款可以慢慢來"等對話內容。"這些錢是公司層面的正常商業往來,絕非我個人追討。"金秀賢強調。 記者會現場,金秀賢多次情緒失控,痛哭失聲。他坦言這段時間承受了巨大壓力:"每天醒來都害怕會有新的不實指控出現。"最後,他宣布將暫停所有演藝活動,"我需要時間整理思緒,也為給所有人帶來的困擾深表歉意"。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會結束後,金秀賢的法律團隊立即向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提交了訴訟,起訴金賽綸家屬和部分媒體涉嫌名譽損害。與此同時,金賽綸家屬方面表示將在近期召開記者會回應,事件似乎還將繼續發酵。 Read More
一艘名為「探索一號」的中國科考船似乎正在繞澳大利亞航行。3月31日(周一)上午,這艘船在南澳附近海域被發現,人們擔心它可能正在繪製澳洲最關鍵的軍事通信電纜圖以協助中國未來的潛艇行動。而總理阿爾巴尼斯因發布錯誤信息及軟弱的言辭再遭批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