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風動石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東山島,以奇、險、懸而居全中國60多塊風動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譽為「天下第一奇石」。因此人們常說:到了閩南,不到東山,是一件憾事;而到了東山,不到風動石,更是一大憾事。那這風動石究竟「奇」在哪裡?
這風動巨石聳立在陡崖上,高4.37米,寬44.47米,長4.46米,重約200噸,上尖底圓,狀似仙桃,巍然「擱」在一塊卧地凸起且向海傾斜的盤石上,兩石的接觸面僅為十餘平方厘米。
當狂風吹來時,這塊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人若仰卧盤石上,蹺起雙足蹬推,巨石也搖晃起來,但又不會倒下。人們站在風動石下面,有一種驚險的感覺,嘆為天下奇觀,故名「風動石」,詩曰:「風吹一石萬鈞動」。
風動石自古聞名,早在明代史學家張岱的《夜航船‧荒唐部》里就有記載:「漳州鶴鳴山上,有石高五丈,圍一十八丈,天生大盤石閣之,風來則動,名風動石。」
中國歷代的文人墨客常慕名來此觀賞奇石。在風動石的石體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等人所題「銅山風動石」大字,筆力雄渾遒勁。
明永曆巡撫路振飛於石上題寫「銅山三忠臣黃道周、陳賓、陳士琦」。巨石右側還有明嘉靖五年(1526年)巡道蔡潮題寫的「東壁文星」四個字,因此風動石又稱:東壁文星。
明朝名人程朝京、孟宗浩、蔡基等人也先後觀賞,或呤詩或題刻,蔡基有五言律詩一首:「峰頭簪壁石,大塊有神奇。靜對風還動,邇看勢不欹。文星邂南斗,圭壁插天池。欲借支梁棟,清朝甲第宜。」
程朝京有詩曰:「造化原來一隻丸,東封幽谷萬層巒,天風吹向關中墜,海飆還得逐勢轉。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
風動石顯神奇
相傳明萬曆年間,詩人李楷和水師提督程朝京等文朋墨友,興緻勃勃地前往福建東山島觀賞風動石。當地縣令聞墨客雅集,特地在風動石下備豐宴一席,以美酒佳肴為他們助興。
酒過三巡,詩興大發,李楷倡議即景賦詩以謝縣太爺之美意,並帶頭先吟七律一首:
鬼斧何年巧弄丸,
鑿得拳石寄層巒。
翩翩陣陣隨風漾,
輾轉輕輕信手拈。
潮撼孤根危欲墜,
雨余蒼蘇秀堪餐。
五丁有意留奇蹟,
特為天南表大觀。
程朝京隨口應和,吟到:「文昌石邊火石球,神側蹴戲靈山頭;萬夫欲舉移不動,天風撼之動不休。」
第三個尚未接上,只見風動石搖晃不止,欲落欲墜,大有砸碎酒席之勢,是時四座皆驚,個個且吃且退,又驚又喜,大開眼界!李楷也不禁大吃一驚,連聲說:「險矣,險矣。」然後均大笑樂懷。從此便有:「石下難設席,吟唱不出三」的趣聞流傳。
關於這塊風動石還有一個傳說。話說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島,企圖搬動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拉風動石。可是倭寇費盡了力氣,巨石絲毫不動,反而是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掉落海里,風動石卻依然屹立在原地,至今雄風依存。
據說曾有人找來瓦片置於風動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結果瓦片碎裂,但風動石仍然屹立不動。
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風動石歷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這塊奇石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