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國際留學生不能如期返回澳洲上課,留學生到澳大利亞求學的申請量驟減,多個行業受到牽連。(圖片來源:Piqsels)
受疫情影響,國際留學生不能如期返回澳洲上課,留學生到澳大利亞求學的申請量驟減,多個行業受到牽連。
據悉尼晨鋒報報導,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自澳大利亞2020年3月20日關閉邊界以來,留學生到澳大利亞求學的申請發生大跳水,總體減少了80%以上;到明年中旬,國際學生人數預計將是大流行前總數的一半。
該最新數據表明,在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人數已經比預期減少了21萬;其中包括135,000名仍就讀於澳洲學校但不在澳洲的學生,以及有75,000位學生是直接離開了澳洲(他們既沒有在澳大利亞,也沒有就讀澳洲學校)。
另外,入學人數和簽證申請的減少可能會使澳大利亞經濟損失多達200億澳元。
維州米切爾學院(Mitchell Institute)對國際學生人數的分析顯示,自3月19日以來,來自澳大利亞境外的學生簽證申請量每月下降80%至90%。
民政事務部的數據顯示,在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之間,有137,471名來自海外的學生簽證申請;但在今年的同一時間段內,有22,893件申請,數量下降了83%。
米切爾學院教育研究員Peter Hurley表示,至少在未來兩年內,海外學生簽證申請的急劇下降將影響教育領域。「澳大利亞面臨的問題,一是國際學生申請人數減少,二是目前在校學生不斷離開澳大利亞。」
這份報告指出,危機對國際教育的影響不僅僅限於大學領域。
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19財年澳大利亞的國際教育價值為375億澳元,其中包括學生在商品和服務以及學費上的支出。
報告指出:「與國際教育相關的375億澳元的年收入中,約57%,即214億澳元,是在更廣泛的社區中花費的商品和服務費用。」
「居住在澳大利亞的國際學生人數的減少將影響許多依賴國際教育的澳大利亞工作和企業。」
報道中稱,留學生的離開影響了整個澳大利亞墨爾本,他們對維州經濟作出不少貢獻;留學生離開的影響在墨爾本市中心最為明顯。
1月至10月,墨爾本中央商務區的常住人口減少了7670人。莫納什大學所在的克萊頓,人口減少了4020人。
Hurley說:「租賃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確實會影響房地產和零售業。」
悉尼的教育顧問和移民代理Melanie Macfarlane表示,澳大利亞已經開始將潛在學生流失到其他國家。
Macfarlane專門協助拉丁美洲的學生,去年有56,500名學生從那裡來澳大利亞學習。
她說,到她的辦公室詢問有關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問題減少了90%。
「人們仍然有很多興趣,但預訂已經大大減少了。」 加拿大是國際學生國際市場的主要競爭者,加拿大在10月對海外學生開放了邊境。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20年11月28日 15:34
新州一名39歲男子因涉嫌從中國走私99公斤冰毒入境澳洲被捕,這批毒品的市場價值約為9,100萬澳元,該名男子或面臨終身監禁。 Read More
2025年3月31日下午,韓國頂級演員金秀賢在首爾斯坦福酒店召開緊急記者會,就近期與已故女演員金賽綸相關的多項爭議進行正式回應。這場持續約40分鐘的記者會全程通過各大媒體直播,吸引了超過200萬觀眾在線觀看。 金秀賢在記者會開場時神情凝重,首先就事件引發的社會關注鞠躬致歉。他承認確實與金賽綸有過戀愛關係,但強調兩人交往時間是2019年夏天至2020年秋天,當時金賽綸已經成年。"我承認我們曾經相愛過,但絕對是在她成年之後。"金秀賢說這話時聲音哽咽,眼眶泛紅。 對於金賽綸家屬提出的"未成年時期交往"指控,金秀賢堅決否認。他解釋道:"2016年金賽綸才16歲,我怎麼可能做出那樣的事?"現場播放了部分經過公證的聊天記錄作為證據。金秀賢表示,此前選擇否認戀情是出於對《眼淚女王》劇組的保護,"作為主演,我有責任不讓個人事務影響作品"。 針對"7億韓元債務逼迫"導致金賽綸輕生的說法,金秀賢展示了經紀公司與金賽綸新公司的往來郵件和錄音。錄音中可以聽到"還款可以慢慢來"等對話內容。"這些錢是公司層面的正常商業往來,絕非我個人追討。"金秀賢強調。 記者會現場,金秀賢多次情緒失控,痛哭失聲。他坦言這段時間承受了巨大壓力:"每天醒來都害怕會有新的不實指控出現。"最後,他宣布將暫停所有演藝活動,"我需要時間整理思緒,也為給所有人帶來的困擾深表歉意"。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會結束後,金秀賢的法律團隊立即向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提交了訴訟,起訴金賽綸家屬和部分媒體涉嫌名譽損害。與此同時,金賽綸家屬方面表示將在近期召開記者會回應,事件似乎還將繼續發酵。 Read More
一艘名為「探索一號」的中國科考船似乎正在繞澳大利亞航行。3月31日(周一)上午,這艘船在南澳附近海域被發現,人們擔心它可能正在繪製澳洲最關鍵的軍事通信電纜圖以協助中國未來的潛艇行動。而總理阿爾巴尼斯因發布錯誤信息及軟弱的言辭再遭批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