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人名——時代和家庭的名片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多為達官貴人和有所建樹的人,他們的名字很有講究,除寓意深奧外,還有姓有名有字型大小,很少雷同。時代在變,給孩子起名的觀念也在變,從名子大致可以判斷出該人出生的時代背景等,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人在澳洲

華夏文化源遠流長,象形文字複雜深奧,一音多字,一字多音,一字多意,一意多字,即使國學大師想完全掌握所有文字也難以企及,普通人更是望塵莫及了。正是因為這樣,中國人的名字隨人群的分野叫法千差萬別,在世界獨樹一幟。名字體現個人的家庭背景和父母的文化修養,傳遞著複雜的家庭信息。名字也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因此,名字蘊藏著心理學、社會學、哲學、民俗等文化精髓,代表人的形象和品味,幾千字的文章好寫,兩個字的名字卻使人費盡心機。

原本「名字」這個詞是由「名」、「字」兩部分組成。「名」是上夕下口組成,意思是晚上看不見人需要對方用口發聲介紹自己是誰。「字」的結構是在「子」上加個「寶蓋」,「寶蓋」就是房屋,「字」的本意是在屋子裡生小孩,,引申為繁衍,名字的「字」就是從「名」衍生而來的,所以叫做「字」。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表」就是表達,所以字又叫表字,表達名的意思。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人多為達官貴人和有所建樹的人,他們的名字很有講究,除寓意深奧外,還有姓有名有字型大小,很少雷同。各朝皇帝的稱謂除過真實姓名外,還有廟號、年號、謚號之稱謂等。廟號是按皇帝的排位確定,開國皇帝一般稱高祖、太祖,如漢高祖劉邦,唐太祖李淵。年號由在任皇帝自定,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為:太宗文武聖皇帝李世民[貞觀]。又如清朝愛新覺羅·玄燁,廟號為聖祖,年號為: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康熙]。而謚號是新任皇帝根據前任皇帝在位的作為起的名字。如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孱弱無能,曹操給定謚號為「漢獻帝」,等於把江山雙手獻給別人。又如隋朝第二個皇帝楊廣因橫徵暴斂被部將縊殺而失去江山,勝利者李淵給定名「隋煬帝」,算是蓋棺論定。皇帝有時為了穩固皇權,常常賜姓賜名於文武大臣,相互扭結在一起。皇帝的命名繁複程度令今人一頭霧水,即使名人的名字也讓人費盡心思。因為「名」和「字」分開稱謂,而且「名」和「字」有同義或反義之講究。如屈原,姓屈名平,字原,號靈均;諸葛亮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張飛姓張名飛字翼德;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又如宋朝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蘇軾,蘇子瞻,號,東坡居士;陸遊,陸務觀,號,放翁。近代如胡適,學名嗣穈,洪騂,字希疆;于右任,字伯循;蔡元培,字鶴卿;梅貽琦,字月涵;陳獨秀,字仲甫等。取字的目的是尊重,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下屬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號則是別稱、別字、別號,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有的家以出生次序稱號,如:孔老二、張老三、李老四、王老五等。近代魯迅、巴金、冰心、夏衍等文化名人全是筆名(自號)而非原名。他們的名字飽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而富有深意,顯得與眾不同。古文化人相見,鞠躬搭禮:請問先生尊姓大名。對方則鞠躬回答:在下姓某名某字某某。而在今天現實生活中人們已經沒有古人那種文雅,並且把「名」和「字」混淆起來。如:直愣愣問:你叫什麼名字?答:王某某或李某某。這裡把「姓」與「名」混淆,「名」與「字」混淆,「問」與「答」含義大相徑庭了。

大戶家族族長為後代子孫名字排序,如:「崇維昭光輝,懷汝敦恆循」,後十代子孫同輩人第一個字相同,用名字連帶起血緣關係,不論走到天南海北,通過姓名就可以攀親知道輩分。有講究的人家生兒育女請鄉中有名望的文人按生辰八字或周易陰陽五行起名,一般庶民百姓家庭則沿用傳統的日月星辰、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平安吉祥、發財致富、龍鳳呈祥、飛黃騰達等生活中親密接觸和憧憬美好未來的字詞來命名。許多人家子女多,沒有那麼多的辭彙和雅興,有的還專門起個難聽的「賤名」,說是這樣的孩子鬼害怕,好養活,例如河南人叫大孬、二孬、三孬;大妮、二妮、三妮等;陝西人則以動植物名命名,如狗蛋、貓蛋、牛蛋;雪花、春花、夏花等。還有人以常用的炊具命名,如:老大叫灶火、老二叫風箱、老三叫煤鏟等。我一個堂伯家生了八個兒子,依次起名金財、銀財、喜財、興財、發財、宏財、旺財、存財,這麼多「財」,結果,依然窮的叮噹響,入贅的入贅,光棍漢的光棍漢,揭不開鍋的揭不開鍋。陝西農村老人因親昵後代的孩子,習慣省略名字第二個字,在第一個字後加個「娃」字,比如我叫懷德,則叫「懷娃」,他叫法貴,則叫「法娃」,這樣,代代延續,久而久之,一家人爺爺名子後一個字是「娃」字,父親名字後一個字是「娃」字,孫子後一個字還是個「娃」字,祖孫三代「某娃、某娃、某娃」的稱謂,打破了為親者隱,為尊者諱的忌諱。過去,生活和醫療條件差,孩子成活率很低,幾乎家家都有夭折的孩子,因此,老百姓懷著祈求平安的心理給孩子起名子,如:拴住、逮住、鎖住、鎖牢等。國人一般重男輕女,一旦一胎是女孩,便給女孩起名:引娣、換樣、招娣等,盼望著後邊生個弟弟。有宗教背景的家庭孩子的名字常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如基督教:迦樂、蒙恩、彼得等;佛教:心蓮、梵雲、妙玉等;回教:阿丹、德南、法迪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個別家庭獨出心裁為子女命名外,更多的人則是緊跟時代潮流,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運動緊密結合,留下深深的社會烙印。列出下列不同時期出生人的名子,可見一斑。

一、1949年初解放,人名多為:解放、天亮、土改、新民、選民、興民、建國、建華、國慶、愛國、三民、興國等。

二、1951年抗美援朝,人名多為:志願、抗美、援朝、抗戰、支前、和平、國強、勝利、擁軍、建軍等。

三、1953年總路線,人名多為:計劃、方針、政策、超英、團結、增產、建設、健民、愛華等。

四、1955年合作化,人名多為:合作、互助、聯社、隨社、新社、高社、忠社等。

五、1958年公社化,人名多為:公社、躍進、紅旗、發奮、上游、蘇聯、古巴、移民、漲河(渭河流域移民)等。

六、1960年困難時期,人名多為:節約、省利、勤儉、有糧、餘糧、百忍、忍讓等。

七、1962年反帝反修,人名多為:反帝、反修、衛國、保衛、東風、先進、志誠等。

八、1966年文化大革命,人名多為:紅衛、紅濤、衛紅、永紅、衛東、衛忠、衛彪、文革、革命、緊跟、愛武、耀武、向東、向黨、向陽、江濤、光輝、立新、丹陽、崇拜、改過等。

九、1976年後,由原來三字組合改二字組合,人名習慣與姓組詞:姓衛,叫衛星;姓段,叫段煉;姓楊,叫楊光;姓李,叫李梅;姓錢,叫錢櫃;姓秦,叫秦州等。另外,在單字前加「曉」,如:曉麗、曉梅、曉寧、曉娜、曉峰、曉安、曉亮、曉強、曉軍、曉輝、曉剛等。

十、1986年改革開放以後,信息流通,西方文化大量流入,人們的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給孩子起名跳出政治束縛,有的採用西方人名中的譯音,如:娜、婭、瑪、頓、莎、琳、珊、阿、諾、斯等。許多文化人沿用中國古代人起名方法,從字典中查深奧不俗富有引申意義的字詞作為孩子的名字,寄託長輩的希望。又由於獨生子女多,孩子名字冠以父母雙方姓氏,由三字變為四字,如:王李婀娜、趙田莉莎、陳仲頓諾、孫錢瑪雅等。

十一、以地名來命名的也很普遍,如:銅川、渭南、華山、蘭州、長安、南京、北京、杭州、長江、黃河、秦嶺。有的因父母是不同省份的人,起名則以兩省簡稱命名,如:王秦粵、李豫魯、胡皖湘、劉蘇滬等。

時代在變,人們給孩子起名的觀念也在變,從名子大致可以判斷出該人出生的時代背景,家庭背景和父母的價值取向,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現在,一些知識階層家庭不僅給孩子有乳名,有大名,還有英文名字。互聯網興起後,QQ、微博、微信、博客、電子郵箱等電子文件大都以千奇百怪的網名來命名,可以斷定,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名字也會跟著不斷變化。

人名——時代和家庭的名片。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