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善良 復活希望

人類面對瘟疫時總會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從局部擴散到更大範圍。類似慘劇在過去幾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場悲劇發生在17世紀的歐洲,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歐洲黑死病」和「世紀大瘟疫」。
澳洲生活

4月12日周日就是復活節了,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按《聖經·馬太福音》的說法,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後三天復活,因而設立此節。與往年復活節不同的是,今年因為疫情的緣故,各種慶祝活動相應被取消,人們不得不居家隔離,面對全新的生活方式。

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而一個17世紀發生在英國的「封城」故事,也給人帶來生命的重生與希望。這個故事之所以值得推薦,是因為它的「封城」不是來自政府的強制要求,也不是來自輿論的強大壓力,它完全是當地人的自願。這個故事裡所閃耀的人性光輝,至今讓英國人紀念緬懷。

人類面對瘟疫時總會恐慌到失去理智,以致從局部擴散到更大範圍。類似慘劇在過去幾百年中比比皆是,其中最大的一場悲劇發生在17世紀的歐洲,也就是史書中記載的「歐洲黑死病」和「世紀大瘟疫」。

奇怪的是,這場導致歐洲2500萬人死亡的大災難,雖從倫敦開始擴散,但英國北部卻安然無恙。這一切與英國中部德比郡山谷中的亞姆村密切相關,甚至可以說是村民們把瘟疫擋在英國中北部的「大門」外。

亞姆村很小,居民們主要來自中世紀英格蘭開採鉛礦的礦工。由於鉛礦的儲量足夠供應南北所需,英格蘭政府就把連接南北的交通補給點設在了亞姆村,成為英國南北商人的必經之路,村民們也得以受惠過上優越的生活。

然而,原本富足安寧的生活被不速之客打破:1665年夏天,一名從倫敦出發的布料商人把瘟疫帶到了亞姆村,與布料商人接觸最多的裁縫一家四口,兩天後發燒昏迷、皮膚潰爛死亡。隨著醫生及探望者的離開,村民們也出現了高燒癥狀。此時,從幾百公里外的倫敦才傳來黑死病的消息,為了躲避瘟疫,村民們決定往北撤離。

第一個提出反對的是牧師威廉,他把村民們召集在教堂里商議:如果往北撤離,肯定會把瘟疫帶到北方;如果留在村裡,或許可以阻止瘟疫波及剩下的大半個英國。經過簡單的討論,村民們做出了最痛苦的選擇:留下來,阻止瘟疫通過亞姆村蔓延至北方。

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試。在威廉牧師的指引下,他們用石頭壘起一圈圍牆,並發誓絕不會越過圍牆……其中,甚至包括了那些沒有表現出任何染病跡象的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村民被確認染上黑死病,村子裡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墓碑,到最後幾乎整個村子都是。之所以只有墓碑,是因為被感染的屍體只能集中深埋,留下墓碑是為了寫幾句話告誡活下去的人。

比如礦工萊德寫給女兒的是:親愛的孩子,你見證了父母與村民們的偉大。醫生寫給回娘家的妻子:原諒我不能給你更多的愛,因為他們需要我。威廉牧師寫的是:善良需要傳遞下去。這段話被刻在亞姆村中央空地的紀念碑上,這段歷史也被寫入1950版的英國教科書中。

到了1666年8月,瘟疫對這座封閉的村莊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全村344個村民中,有267人死亡。14個月以後,這場橫掃英國中南部的瘟疫,奇蹟般地消散了,正如它到來時一樣突然。亞姆村村民的生活逐漸回歸平靜。

埃姆村的村民們用自己的集體犧牲換來了英國北部市民們的安全。若沒有信仰的支撐,若不是人性中的善,面對死亡他們怎會如此從容不迫?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大義,什麼是真正的救贖,什麼是真正的英雄。

從古代到現代,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而如今橫行的瘟疫,是另一場對人性的考驗。人類總在說「戰勝瘟疫」,歷史上沒有一次瘟疫是被人類戰勝的,它不知從何處而來又突然而去,也許有朝一日,人們又遭厄運,或是再來上一次教訓。在復活節到來之際,在遠離了那些商業化的物慾洪流之後,人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這個節日下隱藏的更深意義?

圖片來源:wikipedia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