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陸學者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擁有「中國淡水魚之王」美稱的長江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目前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達最差的「無魚」等級。
綜合媒體報道,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去年12月23日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論文作者包括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張輝博士,以及首席科學家危起偉博士等。該篇論文指出,中國特有的物種長江白鱘估計在2005至2010年間已經滅絕,最近13年來都沒有發現野生白鱘的活動蹤跡。
據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早在2009年已將長江白鱘評估為「極危」。危起偉博士對陸媒表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於去年9月中旬在學術會議上表示,經專家組評估後,確認長江白鱘滅絕,且目前沒有包括影像學等在內的任何證據證明長江白鱘還存在。危起偉承認,白鱘滅絕的結論有爭議,「但這是我們的觀點,沒什麼問題」。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於1月3日在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目前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正式發布評估結果。根據目前初步結果,白鱘的情況不太樂觀。危起偉對此表示,「是沒有正式公布,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布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
危起偉指出,造成長江白鱘滅絕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建水電站、過度捕撈及航運。另外,圍湖造田、水污染、城鎮化及水產養殖等導致棲息地減少、碎片化也都是威脅長江白鱘生存的重要因素。
此外,洞庭湖、鄱陽湖近年來頻頻乾旱見底,部分水系嚴重斷流、河湖生態功能退化、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中共農業農村部官網於1月2日宣布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2020年1月1日0時起長江流域禁止生產性捕撈。
不過,協調機制卻遭到質疑。據法制日報報道,在長江保護工作中,長期以來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尚不健全,管理體制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多頭管理依然存在,干支流、左右岸、上中下游協同治理能力較弱,整體合力的形成並不容易。無論是10年禁漁的有效執行,還是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的建立,都涉及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
長江白鱘滅絕的消息被披露後,網友們紛紛留言表示,「幾分錢的電費沒見過,長江流域的物種是實實在在的滅了不少。」、「違背自然,就會被自然懲罰,今天的白鱘只是個開始。」、「導致這種大型魚類的滅絕的最重要原因是棲息環境變化,水電站大壩。」 、「人為的滅絕!」、「三峽大壩禍國殃民,趕快拆了才能避免更大損失」。
責任編輯:李妙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