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示威者」網路支持度高達90% 入圍《時代》年度人物最後10強

《時代》周刊編輯每年底都會選出年度風雲人物,今年的終極10強名單中,「香港示威者」(The Hong Kong Protestors)赫然在列。
國際新聞

周三(11日),美國《時代》周刊將揭曉2019年度風雲人物。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近半年的時間已經引發全球關注,而「香港示威者」(The Hong Kong Protestors)群體也成為本年度風雲人物的熱門候選。《時代》周一公布最後十強候選名單中,「香港示威者」赫然在列。

美國《時代》周刊上月展開「年度風雲人物」票選活動,除了常見的大國領導者、科技巨頭與流行巨星外,在反送中運動中唱主角的「香港示威者」以90%得票率成為呼聲最高的候選者之一,可能成為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後第二度有抗爭群眾獲選。

12月8日反送中遊行突破80萬人
12月8日反送中遊行突破80萬人。(圖片來源: 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據蘋果日報報道,《時代》周刊編輯每年底都會選出年度風雲人物,今年的終極10強名單中,有3人曾獲選風雲人物,包括美國總統川普。

美國總統川普。(圖片來源: Mark Wilson/Getty Images)
美國總統川普。(圖片來源: Mark Wilson/Getty Images)

除「香港示威者」和川普外,其餘8強分別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facebook創辦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令川普面臨彈劾的吹哨者(Whistleblower)、美國女子足球隊隊長娜賓露(Megan Rapinoe)、川普私人律師朱利亞尼(Rudy Giuliani)、紐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

美國眾議院議長Nancy Pelosi (圖片來源: Alex Wong/Getty Images)
美國眾議院議長Nancy Pelosi 。(圖片來源: Alex Wong/Getty Images)

《時代》周刊亦在上個月同時舉辦網路票選,「香港示威者」的支持率始終保持在90%左右,遙遙領先對手。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還在臉書專頁發文呼籲大眾協助投票,讓《時代》雜誌封面成為這場運動的「國際戰線」。由於入圍者包括韓國偶像天團「防彈少年團」(BTS),黃之鋒還略帶苦澀地打趣說,香港示威者才是真實世界的「防彈少年」。

目前網路票選已在12月10日凌晨結束。不過,誰是風雲人物最終要由《時代》方面決定,與網民投票結果沒有直接關係。《時代》會於12月11日公布今年風雲人物。

供網民票選的57個候選人物或群體中,除了「香港示威者」外,得票達雙位數字的包括主演《殺神John Wick 3》的好萊塢男星基努李維斯(Keanu Reeves),他與「氣候示威者」(The Climate Strikers)同獲20%支持,通貝里則有17%。

好萊塢男星基努李維斯網路投票獲得不少支持(圖片來源:TIMES網頁截圖)
好萊塢男星基努李維斯網路投票獲得不少支持。(圖片來源:TIMES網頁截圖)

尋找更好生活的「移民」(The Migrants)、觸發川普彈劾調查的吹哨者以及打擊伊斯蘭國後被遺棄的敘利亞庫爾德族(Syrian Kurds),支持率分別為16%、13%和12%。去年票王韓國天團「防彈少年團」BTS,支持率為15%。

年度風雲人物(Person of the Year)是《時代》從1927年起每年推出的新聞專題,編輯群會挑出當年最具影響力的人物,獲選對象不局限於「個人」,一群人或一個概念等都可能入圍。1999年時,也許是為了顧及性別平等概念,此專題更名為「Person of the Year」。

據風傳媒報道,「香港示威者」並非史上第一次因民主運動而入圍的群眾,2011年年度風雲人物由「示威者」(The Protester)獲選,泛指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來遍布中東與北非的民主抗爭群眾,時任《時代》執行編輯史坦格(Richard Stengel)表示,他們之所以獲選是因為「有些人已改變歷史,或將在未來改變歷史。

《時代》雜誌對風雲人物的選擇,傳統上並不含褒貶成份,中美俄等大國都曾有時任領導人當選風雲人物。

事實上,早在今年7月反送中運動開始約一個月時,「香港示威者」已入選《時代》周刊25位最具影響力互聯網人物。《時代》當時指運動的組織行動過程堪稱「直接民主」,在沒有幕後組織的情況下示威者善用網上討論區「連登」和加密通訊軟體Telegram自發凝聚力量對抗港府及北京的集權壓制。

警方在11月12日朝著中大發射催淚彈(PHILIP FONG/AFP via Getty Images)
警方在11月12日朝著中大發射催淚彈。(PHILIP FONG/AFP via Getty Images) 

責任編輯:米蘭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