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支持者從本周一(11日)開始發起「破曉行動」進行罷工罷課罷市,持續至周三(13日)仍未平息。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連續兩日爆發大規模警民衝突,在周二(12日)的對峙更是超過14個小時。事件導致至少60名學生受傷,中大校長段崇智也被催淚彈射中,衝突在周三凌晨才漸漸平息。歐盟及美國官方表達關切,美國多名議員譴責港警在校園的激烈做法。
上周,香港科技大學22歲的學生周梓樂疑因躲避催淚彈從將軍澳一處停車場墜下後不治身亡,由於周傷重不治與警方堵救護車貽誤治療有關,因此引發大量市民不滿;同時一名16歲少女控告其被拘捕後遭4警強姦,致使反送中抗爭在本周一全面升級,而特首林鄭月娥自從與中共政治局常委韓正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後,態度愈加強硬。
周一當天,港警不但朝示威者連射3顆實彈,更在葵芳駕駛機車沖向示威者人群,舉世皆驚。同一天,防暴警察還闖入香港各大高校驅散示威者、抓人,令一眾大學生憤怒至極,要求警方離開。其中香港中文大學一連兩天與警方對峙衝突,校園已成戰場。
一連兩天的緊張對峙
事發於周一清晨,有黑衣人在中文大學一帶設起路障,防暴警早上7時到場驅散示威者,並向中大校園發射多枚催淚彈,事件中至少4人被捕,有人更被防暴警員拖行近50米。事件引發中大學生、示威者及市民不滿。周二一早,示威者繼續與警方在中大2號橋對峙,多名黑衣人於橋外築起路障,警方一度舉起橙旗並持槍戒備。 至中午12時許,中大兩名副校長到場,示威者質問中大所屬範圍等問題,副校吳基培表示,將會向有關方面反映問題,會釐清中大範圍後,再與學生溝通。吳樹培則指,會盡量保護學生,確保學生權利受到保障。
兩名副校長溝通效果並不好,警民雙方對峙氣氛仍然緊張。當天下午5時,中大校長段崇智首次來到前線,他與警方磋商約半小時後,試圖與在場學生對話。其間,有中大教職員一度稱對話內容不能向傳媒公開,引起現場過百名記者不滿,擾攘一輪後段崇智終肯一同向傳媒和學生交代情況。
段崇智表示,對學生在場非常感動,強調警方來到中大二號橋原因,是為了保障吐露港公路一帶安全,並非打算進入中大校園;又強調警方不應進入校園,校園秩序應由校方負責,故校方已向警方提出請求,稱校方可在二號橋安排保安和義務員工維持治安,換取警方後退至橋尾位置。
然而,在場學生對有關要求非常不滿,又對段崇智在兩日衝突中未有出現,及僅派出律師協助被捕學生感到非常憤怒,促請校方立刻向警方要求收隊及無罪釋放所有被捕學生,雙方談判一度膠著。
段崇智與警溝通無效 中催淚彈退場
至晚上7時30分左右,段崇智應要求再次前往二號橋與警方談判,並在大批學生和記者簇擁下,來到防暴警防線與警方交涉。然而到達警方前線後,警方稱後方學生全部有武器,「唔(不)好挑釁警方,唔該唔好過嚟(不可以過來),因為你(段崇智)身後的人跟住你,你控制唔到你身後嘅人就唔好行過嚟,即刻走!你後面啲人跟住你過嚟,佢哋有武器!校方職員儘快離開,段校長請你立即離開,呢個唔係談判同對話嘅時候(現在不是談話的時候)」。
即使有中大教職員雙手高舉,警方仍然不為所動,突然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並有燃燒彈火光冒起,現場形勢相當緊張。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客席講師梁啟智其後在facebook證實,段崇智當時中了催淚彈,已撤離現場,並前往警署拯救早前被捕的學生,而副校長吳基培仍留在前線。他強調,當時是警察放催淚彈在先,然後山坡上的人才擲汽油彈還擊。
警方三度違反停戰協議 剛說撤退就發催淚彈
當天對峙過程中,多家傳媒報道警方在表態撤退或撤走後並沒有兌現承諾,而是令事態升級,這樣的情況至少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下午4時,示威者在中大二號橋環回東路設置路障死守,中大傳訊及公共關係處處長張宏艷現身,表示在與現場警方商討後,他們願意將防線退後至二號橋更亭,同時希望示威者不要再將防線前移。警方當時承諾只留5名警察在橋上,卻突然增援,引發了示威者與警方的一波衝突。
第二次:晚上9時20分,中大副校長吳基培和立法會議員林卓廷返回二號橋,向警員喊話,稱已與警方指揮官達成協議,要求前線警員停火,但防暴警仍然繼續施放催淚彈。吳基培之後與指揮官通電話,對警方施放催淚彈表示不滿。
第三次:晚上9時56分,香港警察Facebook發聲明,指為緩和目前形勢及希望以一個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稱警方已和校方作出溝通,正安排撤退以停止對峙情況,警方呼籲示威者停止追擊。據明報報道,早在發聲明前,警方已噴射顏色水驅散學生,同時射催淚彈,示威者以汽油彈反擊,橋上更亭一度起火,水炮車射水滅火,示威者防線退後,而路障繼續火光熊熊。雙方晚上近11時都退到橋的兩端,氣氛一度緩和。據悉,僅3個小時左右,警方就發射超過100枚催淚彈。
歐盟關注 美議員譴責警察暴力執法
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Federica Mogherini的發言人Maja Kocijancic對當前香港局勢表示,「現在重要的是,各方都應該保持克制。」歐盟同時表示,應該對當地的暴力及武力使用狀況展開全面調查,並呼籲港府確切了解示威根源。
該發言人還說,歐盟認為香港政府在「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狀態十分重要,而這也是北京上月指責歐盟政府「褒揚暴動示威」後,歐盟再度發表聲明關注香港情勢。
針對香港愈發緊張的局勢,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共和党參議員Jim Risch表示,將與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會面,商討要求儘快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表決。
美國多位重量級議員也譴責警方逐漸失控的行為,表示美國必須支持香港人民。
美國聯邦眾議院多數黨領袖Steny Hoyer今天透過Twitter表示,港警在與示威者校園對峙中所採取的激進作為,讓他深感憂慮。Hoyer指出,香港市民遭受升級暴力,對香港蓬勃民主是個沉重打擊,「我正密切關注相關發展,並與泛民主示威者站在一起」。
I am deeply concerned by the aggressive actions taken by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 today during a standoff between protesters at university campuses in Hong Kong.
— Steny Hoyer (@LeaderHoyer) November 12, 2019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民主黨首席議員Bob Menendez表示,香港市民上街抗議民主及權利遭到侵蝕,至今已近半年,越來越多學生與示威者遭受暴力對待,有些甚至是香港數十年來見過最嚴重事件。Menendez指出,港府應確保警方拿出專業作為並保持克制,也必須面對處理香港人民的正當渴望。他也呼籲美國參議院,應立即通過他共同提案的參院版《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It's been half a year since #HongKong citizens took to the streets in the millions to protest the erosion of democracy and their rights.
Violence against students and protestors is rising—some of the worst seen in the city in decades. https://t.co/Ae4yPdKoD2
— Senator Bob Menendez (@SenatorMenendez) November 12, 2019
共和黨籍參議員Cory Gardner推文表示,港警把香港中文大學變成戰區,美方即時觀看北京是如何侵蝕香港自由。Gardner呼籲:「我們必須與香港及香港示威(Hong Kong Protests)站在一起。」
The Hong Kong Police are turning the #CUHK into a war zone and we are watching Beijing erode freedom in #HongKong in real time. We must #StandWithHK #HongKongProtests https://t.co/k49m9ow8Vh
— Cory Gardner (@SenCoryGardner) November 12, 2019
共和黨籍參議員Ted Cruz指出,香港警方以暴力回應和平示威運動令人可恥。他會繼續支持那些挺身反對獨裁、為自由而戰的人們。
The violence we've seen from Hong Kong police in response to peaceful protests is shameful. I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ose speaking out against tyranny & fighting for freedom.
— Senator Ted Cruz (@SenTedCruz) November 13, 2019
共和黨籍參議員Rick Scott說,港警暴力升級令人無法接受,美國必須起身抵抗中共試圖將香港變成警察國家的侵略。
The escalating violence by the police in #HongKong is unacceptable.
The police are terrorizing the streets to silence those fighting for freedom. We must stand against this aggression by Communist China that is turning Hong Kong into a police state. https://t.co/AHoIvVl8yN
— Rick Scott (@SenRickScott) November 12, 2019
責任編輯: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