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喬任梁!韓國女星雪莉家中自縊,抑鬱症再引關注······

澳洲事兒

韓國女明星雪莉(原名崔真理)10月14號過世,終年25歲。韓國警方表示,雪莉的經紀人在首爾南郊一處房屋內發現雪莉的屍體。雪莉的死因還在調查中,但粉絲以及其他很多的韓國明星都在網上表示悼念。

韓國女星崔雪莉在前日自殺了。

女孩與風景 圖片來源:PIQSELS

是抑鬱症。

當日查詢百度百科就發現頁面全部變為灰色!

當天的微博也炸了。

然而,和平常其他因抑鬱症自殺的明星不同的是,這次,我們似乎是看著她一點點走向墳墓的。

崔雪莉是韓國女歌手,於1994年出生於釜山,自殺時也不過才25歲。

童星出道 少女偶像

出道時因為長相甜美,皮膚有光澤,被稱為「人間水蜜桃」。

在2005年,年僅11歲的雪莉加入韓國SM娛樂公司成為練習生。

在公司十周年慶典時,雪莉是哪那個作為練習生代表,可以站在蛋糕前面亮相的孩子。

抑鬱症 圖片來源:pixabay

那是長相甜美可愛的雪莉被觀眾親昵地稱為”SM娛樂的公主」,「皇族」。

她何其幸運,但又何其悲哀。

小小年紀的她就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供眾人品味。

四年後,15歲的雪莉以歌手的身份正式出道,成為韓國二代女團f(x)的一員。

從那時開始,雪莉的生活似乎是已經爬到了極致,所有的殘忍和痛苦找到了這個女孩。

惡意評論、網友對自己與大自己14歲男友崔子戀愛的不支持,讓雪莉最終還是撐不下去了,選擇了離開SM公司。

特立獨行 引發爭議

2015年離開女子團體後,雪莉因「爭議」的言行而在韓國聞名。她不掩飾地告訴她的粉絲,她們可以自行選擇如何表現身體。

抑鬱症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pictures

之後雪莉因為所謂的「不穿胸罩」的爭議,引起韓國社會議論紛紛。隨後在許多場合雪莉也因為「露點」惹議。她的第一張露點照片於2016年出現在她的Instagram帳戶上,在社交媒體上面臨大量的網路霸凌。上個月,在Instagram的直播影片中,雪莉意外露點,在保守的韓國再次引發批評。

許多評論認為,這也是雪莉深受年輕族群歡迎的原因之一。韓國記者金貞敏在推特悼念雪莉,表示後者已成為傳奇,因為她是傳達「我的身體,我的選擇」給粉絲以及同行的女藝人之一。同時雪莉也是韓國藝人中,遭受最嚴重的網路霸凌的明星之一。

雪莉去年曾經告訴媒體,自己罹患恐慌症以及社交恐懼症。該報導稱韓國藝人鮮少向媒體坦承自己罹患身心疾病,雪莉的坦率言行在韓國獨樹一格。

雪莉生前與另一位已故K-pop明星鍾鉉是好朋友,後者在2017年自縊身亡,享年27歲。雪莉當時曾參加鍾鉉的葬禮。

聚焦抑鬱症人群

崔雪莉的自殺,把抑鬱症這個「黑狗」再一次推向了風口浪尖。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統計,全球有超過3億名和崔雪莉處於相同狀況的抑鬱症患者,到2030年,抑鬱症將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抑鬱症如此常見,但我們對她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卻超乎尋常的低,甚至用各種偏見去「謀殺」自己和那些想活下去的人。所以,目前我國抑鬱症的識別率僅有30%,就醫率不到10%。

沮喪 被困 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pictures

我們很多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認為人必須要承受痛苦,吃得住苦。認為有心理問題就等於脆弱,就等於人生的失敗,這是社會不允許的,也是他們所不能承受的,所以,人們更傾向於把自己的困難或情緒留在心裡。人們都希望留給別人美好光鮮的一面,「把悲傷留給自己」,所以崔雪莉的經紀人向警察陳述,就在自殺前,她依舊拍廣告、上節目,彷彿一切如常。你永遠想不到,那個在人前笑得最開心的人,人後經常以淚洗面和滿腦子都是怎麼去死。

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述:和大多數人的想像不同,抑鬱症患者並非整日凄凄慘慘戚戚,相反,他們隱身於人群中,甚至比普通人表現得更積極、更開朗、更善解人意。常常是人前洒脫,而人後流淚。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所以我們有時候心情不好,甚至頹廢無力,其實很正常。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並不會使我們變得脆弱或者失去理智。撐不下去的時候,尋求幫助,真的沒什麼大不了,相反,這會使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往往不習慣尊重負性情緒,覺得表達脆弱是一件很沒面子,沒有擔當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儘力嘲笑那些不夠堅強的人,要求每個人都抹掉情緒,做個面目模糊,永遠微笑的人。可是,脆弱本來就是人身上的一部分,更需要我們識別並接納她。我們經常會說一個人應該走進自己的內心,可是又有幾個人敢於直面自己的內心?三毛說:「快樂的源泉來自每個人的內心,如果你心中不快樂,他人是無法使你擺脫困境的。」

曾經飽受心理疾病和病恥感困擾的桑谷·德爾說,我們必須意識到:心理上的掙扎,並不會減損我們的力量;心理創傷,也不會腐蝕我們的人生。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在裂痕上追逐光芒的人,不應該被嘲笑。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