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從遙遠的北半球發來視頻聊天,還未等我對準鏡頭,第一句話便問:「中秋有回家過節嗎?」手機屏幕里的婆婆眯縫著眼睛,眉宇間那道川字紋被歲月烙得有點深,前額稀疏的幾根留海里有一撮白髮倔強地挺立著。鏡頭裡的婆婆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加蒼老。我說:「中秋節?怎麼那麼快就中秋節了,感覺才剛剛吃過棕子呀!」說話之餘忙翻閱手機日曆,在看似毫無表情的一堆數字中找到了讓婆婆心心念念的那一天,「九月十三號,農曆八月十五,」不知為何,在看到它的那一刻,覺得有道光刺痛了眼瞼。
面對婆婆滿臉的熱切與希冀,我不敢直接公布答案,只能婉轉地說,孩子要到二十號才放假,如果要回國過節,就得向學校請假,這麼多天,不知道學校是否會准假。婆婆聽出了我語氣中的為難,嘆了一口氣,悠悠地說:「孩子學習更重要,那就等放假後再回來吧……」我忙說,「等我和孩子回去後我們再補過中秋,您可得把月餅留著呀。」婆婆被我逗樂了,「月餅哪會好吃,我只是想你們了。」婆婆的中秋節無關乎月亮和月餅,關乎親情與團聚。
聊天結束後,我有些傷感,想起三毛在《溫柔的夜》里的一句話:「多少年離家,這明日又天涯的一剎那間的感觸和疼痛,要控制起來仍是相當的困難,好在也只有那麼短短的一剎那,不然這世上大半的人會是什麼情形,真是只有天知道了。世上的事情,真要看它個透徹,倒也沒有意思,能哭,總是好事情。」「能哭,總是好事情」,我認可。
舅舅來澳二十幾年,時至今日,每每回憶起初至澳洲的歲月,他依然心潮澎湃。那夜,正值八月十五,我們團聚在異國他鄉。陷入思鄉情緒中的舅舅舉著酒杯,輕輕地搖晃著,殷紅的葡萄酒在透明的高腳杯里一圈又一圈地來回晃蕩。
與夜色相隔的是一面落地玻璃窗,屋內柔和的燈光映在玻璃上,同時,所有坐在桌邊的人也都呈現在玻璃上,那彷彿是人生的另一幕,虛與實,明與暗,人和影子在有光的地方都相依相隨。
「今晚的月亮很圓啊!」他把頭轉向窗外,同時,玻璃中的倒影也朝向了他,他們相互凝望著對方。許久,他悠悠地說:「想當年,月圓之夜我都不敢出門,生怕那皎潔的月光曬化了我心裡所有的防線。」
透過窗戶,月光下,遠處的燈光和近處的樹枝在微風中影影綽綽,忽明忽暗。躲在草地各個角落的昆蟲也在這月圓夜盡情地狂歡著,那此起彼伏的嘰啾聲讓這靜謐的夜晚愈加深沉,愈發深邃……
「我是以勞務派遣的名義來澳洲的,介紹人安排了三天的酒店讓我住,接著他就走了,留下來的我從此必須自謀生路。」他端起酒杯輕輕地呷了一口,便陷入了無盡的回憶中。
「清楚地記得,那是1999年的十一月四號,站在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的時候我口袋裡就剩下四百五十澳元。當時我的腦袋裡一片空白,沒有朋友,沒有親人,甚至接下來我該往哪裡走都不知道。我茫然地望著澳洲異常蔚藍的天空,有一種頭暈目眩的感覺。緊緊地拽著手中單薄的四百五十元錢,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先給家人打電話,免得他們擔驚受怕。」
「花四十五元買了一張電話卡,我給家人打了電話,但不敢告訴他們接下來的日子凶吉未卜。從我坐上飛機,三天都沒有訊息,家人已經心急如焚。他們都以為我被海關扣住,弄不好還被關起來了。打完這個電話,我姐夫幫我聯繫了一個他在悉尼的朋友,讓他先幫我暫時找個住處。」
「第三天,也是住在酒店的最後一天,餓得實在不行了,就到街上找找看有什麼可以吃的,最後我把目光定格在了速食麵上,但一看價格,一包一塊多澳幣,這可是五六塊人民幣呀。人生第一次如此窘迫,窘迫到吃一包快食麵猶如被割了一塊肉般疼痛。」
「此時口袋裡只剩下三百九十多塊錢了。」他把目光轉向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說:「這賴以生存的四百五十元錢,每一分花在哪裡,到現在我都還清清楚楚的記得。」
月亮越升越高,月光灑下了一路清輝。婆娑的樹影在草地上斑駁晃動著,有如波浪一般,隨著輕風,浪在翻湧,並閃著粼粼波光。此時我們坐在房子里,猶如坐在船上,感覺浪在動,船在動,人也在動。
他在澳洲之初的這段故事我不是第一次聽,但每次聽都會為之動容甚至淚濕眼眶。年近半百的他,經過這十幾二十年的摸爬滾打,終於在這廣袤的土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今天他願意讓我把他的故事寫出來,也是為了祭奠他那刻骨銘心的青春歲月……
在澳洲,還有很多很多如他一般的人,在他們如今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都隱藏著錐心刺骨的過往。這段歷史有光彩也有不光彩,或許,很多時候他們還不敢將自己真正地袒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們只能言說可以言說的那部分傷,面對他們的隱忍與堅強,我滿懷敬意。
與舅舅不同的是,今日的我們可以在南北半球來去自如,但即便如此,離家萬里的傷感也還時時縈繞在心頭。前些年的中秋,我和孩子都沒能回國與家人團聚,當電話那端響起噼哩啪啦鞭炮聲的時候,我一次又一次地淚目。
墨爾本的華人店裡很早就開始售賣中秋月餅了,早到棕葉的余香還在空氣中瀰漫的時候。望著那一盒盒包裝精美的月餅,我想到了婆婆說的「月餅有什麼好吃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在明晃晃的櫥窗里,醒目的櫃檯前,商家出售的不是單純的月餅,而是身處異國的中國人思鄉的情懷。這種情懷在圓月下閃閃發光,它是思鄉人眼中的淚光……
人人都說外國的月亮看起來比較圓,但我想說,可惜,月宮裡沒有美麗的嫦娥。
作者:默墨(墨爾本)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9月18日 17:28
澳洲年底前將推出了全新的「國家創新簽證」(NIV),取代目前的「全球人才獨立計劃」(Global Talent Independent Program)。新計劃旨在吸引全球的各行業高技能人才,特別是在關鍵領域擁有卓越成就的專業人士。 Read More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