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構成人類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成員則是人世間由血緣維繫著的最親密的群體。特別是中國人,家庭觀念猶為根深蒂固。那種兒孫繞膝,幾世同堂的大家庭,一直為國人所推崇。我們這批夕陽移民,大多是為帶領孫輩,操持家務,應召來到澳洲的。那時兒女正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也精力充沛,周阿姨夫婦就是這麼一對。
清晨,他們一早起身,開始了忙碌的一天。看著外孫子吃好早飯,姥爺就背起書包護送上學。當然,下午還得去接回家。姥姥則趕緊給醒來的外孫女穿衣、梳頭、喂早飯。她才兩歲,就像一朵剛出土的小苗,嬌嫩無比,需要全天候的呵護、全方位的照顧。周阿姨一邊照看著孫女,一邊還在考慮,一個星期沒打掃衛生了,今天要不要搞一下。臟衣服堆著不少了,今天天氣不錯。開一次洗衣機清理一下吧!還有外面院子里落下很多樹葉,似乎應該收拾一下了……家庭雖然規模不大,但事情永遠做不完。
最艱巨的是每天一頓晚餐的製作,要讓全家人吃好,可不是把生的變成熟的這麼簡單。女婿是北方人,喜歡吃麵食,不會烙餅、包餃子的老兩口努力學著做。自己愛吃甜爛、煎炸之物,可女兒要減肥、要清淡,那肯定要以她為主。誰讓自己是媽吶!再說量也得控制好,少了不盡興,多了浪費。葷素乾濕也要搭配。還要考慮明天帶的便當。吃關乎著全家人的健康,也是彰顯自己水平的關鍵大事。因此,煞花苦心地想好每星期的菜單,並付之實現,是老兩口的重頭戲。至於自己的中午飯,隔夜的剩飯剩菜,應付一下就行。看著一對外孫活潑可愛,小嘴甜甜地叫著,小孫女賴著自己,晚上還要跟自己睡覺,舒服!有時也覺得累,腰酸背疼。但想到自已這麼辛苦,女兒負擔減輕了,值得!何況休息日還能跟著女兒一起買菜,逛商場。節假日有機會還一起出去旅遊。生活雖累,卻是自己想要的。
李阿姨來澳洲已有十數年,開始也曾與周阿姨一樣,圍著孫子,圍著鍋台轉。家中的事不分巨細,都能插手。雖不是全權包辦,也能作主三分,但隨著孫子的長大,家務事是輕鬆了不少,但明顯感到自己的作用越來越少。子女孫輩的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上了大學的孫子,在家吃飯的次數很少。想到外面吃飯既不衛生,營養也差。婉轉說了幾次,開始他還說說原因,後來索性不吭聲。兒子還說:「我們都不管,你操什麼心。這兒上大學,除讀書外,打工、交朋友、社交活動,忙得很。」現在見面說不上幾句話。在家裡自己說的話,自己做的事,也不再那麼被歡迎。院子里種了點蔬菜,一是圖個新鮮,二是為了節省。可媳婦說:「好好的花園搞得不倫不類,還要澆水,施肥,不如買點好。」回國後,精心為他們挑選購買的衣服,孫子看了一眼,放置高閣。媳婦客氣地說;「還是你留著自己穿吧!」。最傷心的是有一次,兒子媳婦帶著孫子出去旅遊,把自己拋在家裡,事前也不明說,事後也不解釋,好像理所當然。為此,李阿姨很氣惱,也有點忿忿不平。想自己也曾為這個家庭全心投入,無悔付出過。自己也是個有知識的人,現在不但不被尊重,還被冷落,被邊緣化了。自己成了這個家庭多餘的人。
人人都有家庭,家庭里都有親情,這是共性。但每個家庭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甜酸苦辣,這是事物的個性。前些時看了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演員倪大紅飾演的蘇大強育有二子一女。在照顧老人這件事上,就遭遇到了許多問題。身為鳳凰男的大兒子在美國,景遇並不好,常常打腫臉充胖子。小兒子從小被媽媽寵著,是個啃老族,帶著媳婦吃老媽用老媽。女兒從小被重男輕女的母親歧視,靠自己拼博成為白領精英,收入不菲,卻是個大齡剩女。而蘇大強本人在妻子去世後一旦釋放,忘卻自我,作天作地,作威作福,一家人弄得糾紛不斷,矛盾百出。
記得上次回國有朋友笑著對我念了一首順口溜:「討個媳婦不炒菜,養個兒子不挑擔,時間一到來吃飯,還要嫌這菜太淡。」不就生動地反映了國內一部分家庭的現狀嗎?這裡不也有許多老人,拿著政府的津貼,自己省吃儉用,在貼補下一代嗎?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念好這本經。
家庭少和諧,作為老人,過於看重自己的觀點也許是一個原因。須知社會不斷發展,兒孫不斷進步,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自己的分枝散葉,不能要求他們有跟自己一樣的喜好愛樂,對自己言聽計從。試想當我們津津樂道地聽著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哼唱著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他們會興奮嗎?不會!這些離他們太遙遠了,也許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感覺。我們的兒孫更是來到了另一個國家,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分歧更為明顯。
記得有一次在西餐廳用餐,我不小心用舌頭舔了一下刀上的食物,兒子就輕輕碰了我一下說:「媽媽刀子不能放到嘴裡,小心割到舌頭。」還有一次去飲茶,隊都排到門外了,前面還有一撥人。我趕緊三步拼作兩步趕到他們前面,心裡正得意時,卻分明看到了孫女不以為然的表情。是的,他們已習慣了安靜、清新的環境,習慣了人與人有禮有節的交往。我們應該看到自己的不足,為他們高興。我想時代之進步,也正是由於一代勝過一代。
與兒孫同住的更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有人說:「中國我有整個家,墨爾本我只有一間房。」也有人說:「在這裡我不是主人,也不是客人,僕人……」這種話聽著有點酸酸的味,但細細想來很有道理。我們切不可反客為主。少主導,多從屬。少干涉,多理解。特別在瑣事上更不要計較,要想得開,放得下。智者虛懷如谷,大智若愚嘛!家庭里與兒孫保持一定的距離。須知過度的關心,也會成為他們的負擔。給他們足夠的空間的同時,也就給了自己足夠的空間。
郝阿姨也是應召來到墨爾本的,來了後就跟兒媳有了許多不成文的約定。像晚飯自己只負責煮飯和洗菜切菜,掌鏟刀的大廚由小兩口承擔。衛生工作只負責自己的卧室和客廳。她更沒把自己囿困在小家庭,外出結交了很多朋友,平時就和大家一起在公園裡做操、聊天,一起參加華人社團活動。逢到端午、中秋,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與大家一起歡渡節日。老伴喜歡唱歌,除了在社團、教堂外,還參加了一個合唱團。星期六和星期天可以乘坐免費公交車,就和老伴拖著購物小車去購物,天氣晴好有興緻,帶著照相機去聯邦廣場,去威廉姆斯海灘遊玩。特別是前兩年申請到了政府的廉價房。與老伴搬到新家後,更是逢人就說:「現在由澳洲政府養著,有吃有住,看病也不花錢。真是幸福。」又說:「現在真可以隨心所欲,需要睡到什麼時侯就睡到什麼時侯,愛吃啥就吃啥,愛怎麼玩就怎麼玩。」有人問:「將來你老得吃不了,走不了怎麼辦?」郝阿姨笑著說:「想那麼遠幹嘛!兒子不會不管,再說也還有政府吶!」是呀!郝阿姨的兒子還是很關心老人的,常常主動去看望,幫助解決一些困難,不時接他們共進晚餐,共渡節日。看!郝阿姨的生活充滿陽光。
慢慢變老,這是自然發展的規律。我想我們應該承認它、接受它、善待它、戰勝它。老年是人生最後的時光,家庭是我們最溫暖的窩巢。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我們都是經過風雨的錘鍊,歷過世事沉浮的人。歲月的沉澱,讓我們擁有許多經驗和知識,是我們寶貴的財富。我們應該個個都是聰明、豁達的老人,人人就都會擁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
【人在澳洲】夕陽移民的苦辣酸甜——家庭篇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