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雙十一,天貓以2135億的成交額穩坐各大電商平台之首,而當天全國電商交易總額超過3000億,較2017年又增長了27%。一方面是下行的經濟局勢,一方面卻是高漲的消費熱情。當各傳統的引進的生造的節日全部變為買買買的時候,你可曾想過,自己身處其中的消費社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財經作家孫驍驥的《購物兇猛:20世紀中國消費史》為我們重現了一個世紀里消費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史。
全書始於1900年義和團暴力排外和八國聯軍武力干涉,這是重農抑商自然經濟的傳統社會行將崩潰之時。經過四百多頁的篇幅,到了全書的收尾處,百年後的中國已在消費的狂瀾中載沉載浮。百年間,國人時而抵制消費,時而追逐消費,凡此種種,都在孫驍驥靈動的筆觸間得以重現。儘管孫驍驥對消費至上的潮流抱持的是批判的態度,他仍然將行文克制在史的梳理之中,是非優劣留給讀者自行判斷。」
(接607期)
告別民國時代,中國走入了一個新的世紀。而隨著1978年開放政策的實行,一度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的商品消費和市場經濟,在數十年後重回民間。松下電器、可口可樂、肯德基……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巨變,消費主義重新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時代的轉型與變革,悄然發生在每一個人的消費清單里。
拿現在隨處可見的可口可樂舉例,它一度成為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的一個代表物品,是一種「資產階級的飲料」,在中國,人們只飲用珠江、北冰洋、青島等帶著「社會主義特色」的國產汽水品牌。
1979年,中美雙方發布《聯合公報》,宣布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時隔三十年,可口可樂再次回到了中國市場。人們一方面對於這種「資產階級」飲料保持著戒備之心,一方面又難以抵擋這瓶小小的黑色飲料略帶刺激性的甜味和其中升騰的氣泡。消費的慾望,在中國人的心中又悄悄發芽了。
而到了今天,中國人的購物願望更加強烈。消費不僅僅是普通中國人實現「幸福」的途徑,更成為人們定義自我身份的方法——消費帶來了一種虛擬的符號,而這種符號對於當今社會中產階層來說,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的東西。在消費的過程里,每個人都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身份確認、階級認可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有人管它叫「自由」,而在所有關於「自由」的選項中,購物與消費的自由是最容易獲得的一項。
和當年人們對西方商品的不安和謹慎不同,當今的中國人對世界商品有著更大的包容,而這種包容有時候更會轉變成盲目的追求。隨著各種大型購物中心、商業步行街等在中國拔地而起,LV、GUCCI、愛馬仕等知名品牌走入中國市場。
「滿大街的時髦女性彷彿事先約好了似的都穿戴著有名牌標識的包包、服飾、鞋子。陪伴在她們身旁的男士,則總是有意無意地顯露出腰間那土豪金『H』字樣的皮帶。」
但與此同時,消費主義對於中國社會來說,好像仍然隱藏於層層迷霧之後。
使用校園貸款的大學生數量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的多,為了追求最新款的手機、限量版的化妝品等那些自己根本負擔不起的名牌商品,數不盡的學生開始使用這種類似於「高利貸」一般的產品。一開始只是借了幾千塊,經過幾個月的利滾利,借款馬上就變成了上萬塊,更有學生的借款達到了上百萬。
到底中國蓬勃發展的消費時代將會將我們的生活帶往何處?在隱忍了這麼多年之後,中國人的消費是否已經開始變得盲目?在經濟學的公式以外,作為消費者,文化背景極富特色的中國人在商品消費行為中做出選擇的具體誘因是什麼?這些行為是否與其他國家相比是如出一轍,還是一如既往地保持了某種「自身特色」?當建成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消費社會時人們還有其他奮鬥目標嗎?
「當鄧小平在1978年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時,該雜誌用了「一個嶄新中國的憧憬」的標題向這位中國領導人致敬。當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國家的GDP將會在十年之內增加兩倍,但人們的確有理由為這個國家即將發生的一切懷有嶄新的憧憬。
這裡想要著重指出的是,這種「嶄新」卻並不徹底的社會變革和舊制度解體的過程恰恰孕育了這以後數十年中國社會獨特的總體形態。一方面,這裡將成為一個鬆散的、極度自我化的、難以形成有效共識的個體社會。
另一方面,人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出「高度一致」的行為與思維模式又會時時提醒著每個人,這裡的主流意識形態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中其實都未曾發生本質變化,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沒有如歷史塵煙般消散;相反,某種意義上,這種影響甚至變得比過去更強烈。
總之,中國社會的革命理想已宣告解體,這種解體為人們留下了一個時而極度分裂、時而又統一得可怕的異質混合的社會——從人們日後的購物消費單上,我們能清晰地發現這一點。」
在後記中,作者說「我試圖說明我們現在大致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階段和社會形態之下,這種社會形態是由什麼演變而來,支撐它的基礎又是什麼,它可能會對人施加何種影響,又將把我們帶往何處去」。
這部100年的中國消費史無比清晰地勾勒出中國當下的消費主義狂潮是如何在歷史和政治的雙重裹挾之下醞釀的。政治運行和民眾治理的需要、媒體對於受眾想像良好生活的推波助瀾、特定歷史階段物質極度匱乏後的心理反彈、特殊社會形態的畸形產物、道德和信仰真空之後的飢不擇食……社會和個人的種種因素,都成為今天瘋狂消費的註腳。
而這也正是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我想,也只有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思考方式,才能得以在各種各樣的學說與思潮中保持自己的思想,把握命運的方向,不受任何思想的改造,不被任何主義裹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