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千萬別自認倒霉——人身傷害律師湯麗敏專訪

每個人都希望能高高興興上班,平平安安回家,但不一定每個人都如此幸運。工傷帶給人的傷害是巨大的,可能因此永遠失去工作能力和收入,人們在這方面的權益該如何受到保護?

一位在墨爾本知名中餐館工作的廚師,因受到工作霸凌而向律師事務所Adviceline Injury Lawyers求助。個人傷害領域的華人律師湯麗敏(Linda Hanley)在交談中發現,這位當事人其實受到三種傷害,除了工作場所霸凌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外,他還因常年舉動沉重的大鍋而造成肩部受傷,除此之外,他還曾在廁所滑倒而又導致背部受傷,所以他理應獲得三項賠償。最後湯律師幫助這位當事人得到了醫藥費和誤工賠償,目前他正在對他的痛苦和收入損失尋求賠償。

湯麗敏律師專攻人身傷害法,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為減輕傷者的痛苦而戰。湯麗敏律師是在澳洲出生的第二代華人,從5歲起她就上中文學校,直到20歲上大學,所以她的中文也很好。她笑稱自己沒有學醫的天賦,看到血就暈倒,所以選擇從法律角度幫助別人。 「人身傷害法是一個很特別的領域,它是和人與人的情感相關的,你可以走進人的生活,幫助他們解除痛苦。」

湯麗敏律師在工作中

華人勞工的痛與愁

近年來,澳洲華人移民的數量不斷增長,華人遭受工傷事故的案例也逐漸增多。華人在遭遇事故時很少找律師,究其原因主要是:1、「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原則;2、語言不通,對澳洲社會不了解,不知道要跟誰說,從哪裡獲得幫助,怎樣遞交理賠申請;3、擔心律師費太貴負擔不起等等。上述種種原因導致他們經常有苦說不出,只能強忍傷痛。

湯律師看到華人社區有這樣的困境後,就在工作的Adviceline律師行開通了一條華人專線,對客戶進行初步諮詢,如果發現對方受到嚴重傷害,就會安排面對面會談。

湯律師建議,人們受傷後應該儘快聯繫律師獲得法律建議。提交工傷索賠(Workcover Claim)不需要任何費用,大約一個月後就知道申請是被接受還是拒絕了。一旦索賠申請被接受,當事人可以擁有兩項權利,索回醫藥費和因工傷喪失的工資。

「我受理的案件大多數是身體傷害,很多當事人是體力勞動者,他們在工作中受傷了,但他們沒有僱傭合同,或者他們是承包商不是僱員,所以他們自認為無法獲得賠償。我總是鼓勵當事人,受傷了馬上尋求法律建議。沒有僱傭合同並不意味著你沒有被工傷保險覆蓋。有很多僱主試圖逃避購買工傷保險,這並不意味著受傷人員無權索賠。」

工傷賠償的好處在於處理索賠申請時,不追究事故發生的原因。不管是否由於當事人的過錯而導致事故,只要事故發生了並且他因此受傷,當事人就可以索賠。

「我最近有一個在建築工地上班的客戶在使用機器時把手割傷了。無論是他自己把手伸進機器里造成手被割傷,還是僱主給了他一台糟糕的機器,這都不重要。不管哪種情況發生,他都可以提出工傷索賠。」

也有人擔心,在這個過程中,律師會不會巧立名目亂收費,導致賠償款最後所剩無幾。湯律師希望,需要幫助的人不要被律師費障礙住,「我們是不成功不收費。對於打贏的官司也有一個收費上限,不會超過賠償金額的20%。我們確保,最終大部分賠償都會進入當事人的口袋。 」

湯麗敏律師

律師的真實生活

律師的職業聽起來很高端,但湯律師說,每天的工作都是一種挑戰。從清晨一進入辦公室開始她就扎進一個又一個約見,起草各種複雜的信件和文件中。 「有很多聽證會要去,需要管理好各個案件的各種截止日期,有時工作會扎堆在一起,比如5月份就趕上三次出庭……」。在信息科技時代,人們的溝通非常便利,打電話、發電郵,但對律師而言,這也意味著工作與家庭的界限非常模糊,工作時間不再是朝九晚五,而是7天24小時。 「法律行業的壓力在於一刻不停的溝通,被出庭日期牽著鼻子走,看你如何平衡好,分配好時間和工作量。」

湯律師有兩個小女兒。在結束一天的工作晚上回到家後,她發現很難將大腦從工作中抽離,回歸普通的家庭生活,做一個普通的媽媽。 「平衡工作和生活很棘手,但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我的父母剛來澳洲時在工廠工作,他們在工作中受了傷,卻沒有獲得任何幫助。我想,如果當時也有人這樣幫他們那該多好。現在我因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而感到非常榮幸。正因為如此,即使有時工作非常疲憊,我也很有成就感,感受到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湯律師希望將來能有更多華人加入到律師這一行業中來。 「優秀的溝通能力非常重要,但要有一顆真正願意幫助人的心。如果單純為了賺錢,不會成為一個持久的動力。客戶希望律師不只是為他們提供法律服務,還能夠對他們的痛苦感同身受。」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