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媽媽育兒經(八)愛,是治癒一切的力量

如題!

「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怎麼翻譯比較合適呢?我感覺是「關係先於糾正」。 在教養孩童之前要先建立有效的情感關係,他們只有在足夠的安全感和被愛的關係中才會正面的接受你的糾正。」

這是我遠在加拿大的好朋友在朋友圈發的,我看到後覺得豁然開朗。這一行文字無疑解釋了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孩子自殺事件,同時也解釋了無數的青春期叛逆、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以及各種殘忍弒母等悲哀的事件。沒有堅固的愛的基礎,就沒有有效的理解和溝通,人會想的更極端和偏激,結果造成不可想像的後果。沒有深入的感情紐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就是強勢與弱勢的關係。試問,在他們覺得可以反抗的時候是否還會繼續保持弱勢的姿態?你認為的苦口婆心為他好、挫折教育、嚴師出高徒,在他眼裡都是不被理解的殘害和壓迫。面對這樣的思想相悖,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糾正到他的任何方面吧?

不得不說,愛,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力的工具和力量!

最近在小紅書和一些朋友圈的轉發中有一位奶奶級別的教育學家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孩子的情感連接是從出生就會有的,每一次哭的呼喚和餵奶、擁抱,都是在建立穩定的情感關係。只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才能談其他的。」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年幼時候交給祖父母撫養,在讀書時候帶回身邊。他們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就是吃吃喝喝,沒有高需求的參與度,而讀書後有知識量的需求,這時才需要父母的負責、規範。而這個時候孩子的感情原本是連接著祖父母的,而父母的接手,上來就要規範與以前不盡相同的規矩,他們如何會聽從和理解父母的安排?並非孩子不喜歡父母,但是他們最深的感情是與最初的情感連接的,這個無法改變,斷裂的感情線會讓孩子情感困惑,以至於在苦惱的時候並不知道該如何傾訴和處理。鑒於實際的困難,那位教育家奶奶給出的建議是,一開始誰管理的孩子,就一直教養到18歲成人,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感情鏈。

說實話,我以前也會很激進,覺得生就要養,就要這樣做那樣做。但現在我能夠順其自然,也能理解更多。人的生活中要面對很多不同的選擇和被迫的選擇,人不可能總是按照教科書的走向生活。

但是孩子對於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我覺得媽媽們要高度敏感。因為這有關孩子的未來。也許媽媽們覺得,現在的重點是要糾正孩子的行為,比如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其實不然,父母該重視的遠遠不只這些,還有對孩子的包容與愛。

我要說說我身邊的一位媽媽的真實故事。前一段日子,她家老大因為事故被捲入車輪底下,是的,你沒有看錯。在澳洲,停車場,孩子就那樣站著被汽車直接碾到輪子底下了。非常幸運的是,孩子並沒有嚴重受傷。出院後,一切似乎都恢復了正常。媽媽雖然也鬆了一口氣,但還是有心懸著。

過了一段時間,她觀察到有一天晚上,孩子在跟機器人說話時候,說起來自己還是很害怕,會偶爾做夢夢到被車壓到了。於是這位媽媽開始積極的陪孩子去做心理疏導,同時大量的閱讀有關孩子的心理學書籍去幫助他。最重要的是,媽媽與家裡的成員都進行了溝通,在特殊的時期,更要給予孩子特殊的愛和幫助。

世界是複雜的,我們都有很多無奈。媽媽的細心和愛除了體現在孩子的身上以外,也在影響著周圍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媽媽對孩子的愛,是外界傷害對孩子的最大屏障。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