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4日,農曆丁酉年十二月十六日,是我母親逝世三周年。
三年來,無論白天還是夜裡,我常常思念起她。許多次,回想起母親生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止不住淚流滿面。這三年里,我們家發生的一切變化,都如母親生前所願:她希望我們能改建家鄉的老宅子;她盼望我將來能有兩個小孫子;她祈願我們的父親能健康長壽……這一切似乎都得到母親在天之靈的襄助,三年里,都一一變成現實。由此,我相信佛家所言:"福不唐捐"!也更相信母親常說的:"行善事,有善果"!
在母親離開我們三周年的日子裡,我回想起母親生前生活的點點滴滴,並記錄下來,以此,緬懷我們偉大、慈祥的母親!
一、打豆腐
一九七四年的臘月,母親東拼西湊,終於籌夠可打一桌豆腐的黃豆。往年,由於家裡黃豆收成少,母親都是同人家合夥去打一桌。今年,自家能獨自做一桌豆腐過年,母親內心非常高興。
臘月二十幾,母親叫我同她一起去崗上萬家塆打豆腐。那年我十七歲,兄長年前參軍後,我便是家中唯一男人,出力的活,除了母親,就是我了。
那天,我們早早吃過晚飯,母親安排好兩個妹妹,就挑著泡好的黃豆和柴禾等用品,去豆腐坊排隊。
豆腐坊離公路不遠,一間較大的磚瓦房。門前有幾棵高大的槐樹,沿坡下去,有一方水塘。我們來時,豆腐坊已排了長長的隊。要過年了,大家都集中在這時做豆腐。我們將自己裝有黃豆的木桶跟在隊後,同裡面的人打罷招呼,就算報到了。
我第一次來豆腐坊,只見屋裡熱氣騰騰,滿屋豆香,不免有些興奮。我放下擔子,到裡面看了看:一間高大的瓦屋,裡面只有樑柱,沒有隔牆。靠右邊裝有磨漿機,左邊是一座煮漿的大土灶,它的後面是製作豆腐的大案台。土灶旁邊,有口大水缸,臨到誰家煮漿,誰家就去門外水塘挑一缸水。我們排隊後,母親便同別人扯著家常,我在一旁靜靜等著。天漸漸暗下來,寒氣也越來越重,我們前面仍排著許多家。母親看了看說,估計我們家要到轉鍾後才可煮漿,她就叫我在自家柴把堆上睡覺,並將帶來的舊棉襖給我蓋著。睡夢中,我聽見有人說:"下雪了!"我睜開眼,果見門外燈光處飛舞著雪花。母親見我醒了,說:"快到我家了。"我立刻爬起來看了看,果然,我家的豆子已磨,正準備煮漿了。母親拿來煮漿的柴把,叫我燒灶,她去挑水。我攔住她說:"我去挑。"母親猶豫會說:"天黑,在下雪,挑半擔。"師傅在叫燒灶,母親就忙著去給灶里添柴禾。我挑著水桶出來,眼前一片漆黑。站了會,才在稀稀朗朗的雪花中看清去水塘的路。我慢慢朝水塘邊一石墩走去,打了淺淺一擔水,仍感覺擔子沉重。從水塘到豆腐坊,全是上坡,好在路不遠,又朝燈光處,不須換肩,鼓著勁就可挑到。當我快到門口時,只見母親早已站在門口,見我上來,忙迎上來叫我慢點,隨後跟著我把水桶扶到缸邊,並把水倒入缸內,完後,一邊忙著去給灶里添柴禾,一邊叫著:"少挑點,不慌!"就這樣,我來來回回挑了五六擔,母親就一直從灶旁到門口來回跑著幫我,直到我把水缸挑滿,她才坐下來燒灶。
豆腐快點漿時,母親提醒師傅給我打碗豆腐腦。我說不喝。我知道,這豆腐是過年的,對於那時農村家庭而言,是金貴之物,沒有誰捨得喝沒成型的豆腐腦,雖然我早已很餓了。灶上的師傅猶豫地看了母親一眼,他以為自己聽錯了母親的話。母親仍堅持著,師傅便從大鍋中勺了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母親說:"凍了一晚上,又出了汗,乘熱喝了再去睡會。只是忘了帶糖來。"我雖已十六七歲,可在母親面前仍象個孩子,按她的要求喝了那碗令我終身難忘的豆腐腦。這之後,我無論身處何處,只要一聽見叫賣豆腐腦的,便會想起哪晚豆腐坊的情景。
次日凌晨,雪越下越大。我家的豆腐終於做完了,滿滿一大擔白汪汪的豆腐,還有許多白花花的豆渣。由於雪下得大,我們只好在豆腐坊等到天明。天剛蒙蒙亮,雪終於停了,我們在鞋上纏了草繩,整理好行擔,帶上所有的物品回家。母親挑著豆腐,我挑著豆渣和未用完的柴把。出來後才知,原來的小路已變成白茫茫一片,看不清田埂和路。我們只好彎道從部隊門前的大路回去,這就遠了許多。兄長在家時,我很少挑重擔,尤其是路途遠的擔子,自己還不會換肩,且右肩不會用力,加上昨夜鼓勁挑了一缸水,地面又很濕滑,所以挑一段路我便要歇一下。母親見我吃力,叫我在路邊休息,自己挑著擔子慢慢往前走,走上百來米後又回來接我,這樣來來回回,母親彷彿一人挑了兩付擔子回到了家。
到家後,母親高興地看著滿滿一擔豆腐,用手試了試說:"還是熱的。"便拿來兩隻碗,一隻裝了豆腐並在上面撒了紅糖,拌了拌給我說:"乘熱吃了,再去睡一會。"自己卻用醬油拌了碗豆渣,笑著說:"我喜歡吃豆渣,真香!"說著,便大口吃起來。經過漫長一夜的等待和忙碌,母親一定很餓了。她沒注意,我正看著她,眼裡已擒滿了淚水。
二、米粉、糯米糖
一九七八年秋天,廠工會組織單位年輕人上夜校學習,我也去報了名。當時報名有十餘人,每人每學期學費五元,由工會報銷。報名的十餘人中,大多報的英語和數學班,我卻報了文學創作。當時社會上正稍稍興起一股文學熱,我也做起了文學夢。
上夜校,一周三個晚上,白天上班,晚上七至九點到校學習。回來後,還要完成當晚的作業。繁重的工作和學習任務,使原來一起報名的許多年輕人未能堅持下來。而我,一上就是四年。這一切,緣於母親當初給我捎來的一桶米粉和糯米糖。
上夜校伊始,由於基礎太差,自己一直跟不上學習進度。為儘快趕上其他同學,每天下班後,自己常常一人在宿舍看書、做作業到深夜。那段時間,最難熬的不是枯燥的學習,而是每至夜深人靜時常常感到飢腸咕咕。那時,我每月計劃糧三十斤,對於一個二十齣頭的小夥子,白天正餐都難以吃飽。加上食堂晚餐下午四點半就開飯,晚上去夜校來回步行數公里,回到宿舍,早已飢腸轆轆。那時,多麼希望有一個饃,或者一碗泡飯充充饑。
一天,同室老鄉回家,問我要不要帶什麼東西,我隨口講了句:"如果家裡有米粉,就幫我捎點來。"那種用碎米在鐵鍋里炒至金黃,再用石磨磨成的米粉,吃起來既醇香又充饑。過了兩天,老鄉回來,交給我一個小鐵桶,我一見便知是家裡常用來裝雞蛋的鐵桶,雖然它外面全銹黑了,可蓋子卻很厚實,上下扣得很嚴密,我用鋼勺把將它撬開,果然,桶里裝滿了細黃細黃的米粉。忙挑一勺在口裡,慢慢嚼著,頓時,一股濃濃的米香溢滿整個心肺。有了這桶米粉,我學習更加刻苦用工。那段時期,每到夜裡飢餓時,我便稍稍打開鐵桶,吃幾口米粉,再喝點開水,肚子立刻就不感到飢餓了。有一天,我象往常一樣開桶勺米粉吃,突然感到底下有何硬物,忙用鋼勺一挑,原來底下全是一小塊一小塊的糯米糖。我一陣激動,拈了一小塊在口裡,絲絲的甘甜伴著濃濃的米香一下讓我精神倍增,同時,內心感到無比的幸福和溫暖!嚼著甜滋滋的米糖,我又忽然想起母親常常自責的話:"我不該讓孩子們輟學!"
那些年,我們兄妹四人均年幼,家中就母親一個勞力,家裡每年都是隊里最大的缺糧戶,加上家裡剛剛做了房子,為減輕家中債務,在兄長和我讀小學時,母親決定家裡喂頭牛,兄長和我各放半天牛上半天學。後來,兄長讀完小學就輟學了,讓我上全天。可我因為缺課較多,學習跟不上,留了一年級。為這事,我多次聽母親自責地對人講,她不該耽誤了孩子,讓他們輟學!為了讓兄長能重新上學,她到處找人說情打證明,在母親的努力下,兄長終於又回到學校,繼續讀完初中,而我因為耽誤了一年,高中未畢業就頂父親的職進了工廠。看著這一塊塊用心剁成小條的米糖,我明白了母親的心,內心默默地對自己講,不論多大的困難,一定要堅持學習,讓母親不再為我們讀書之事而自責。
後來我了解到,當母親得知我上夜校讀書後非常高興,連夜給我炒磨米粉,第二天天沒亮又去很遠地方加工米糖。她忙了一天一夜,趕在老鄉回漢口前送到他家。正因為有母親這份濃濃的愛和默默地支持,我的夜校學習一直堅持了近四年,直到一九八二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央電視大學漢語言專業。當我將這一喜訊告訴母親時,她高興了好長一段日子。
三、殘紗被單和膠涼鞋
我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廠里向上級打報告,將多年庫存的一批殘次紗織成被單布,作為福利,分給職工,每人一床。這可是破天荒之事,師傅講,自一九五六年企業成立以來,這是工廠第一次給職工分發自己的產品。他見我從農村來,就將自己的一份給了我。那時,人們買衣服,都要憑布票。不說一床被單值多少錢,就是布票也得一丈六尺。物資的匱乏,在農村尤為突出。於是,我將自己的一床帶給了母親,另一床卻留著,準備同我找人做的一雙膠涼鞋一起送給我么叔。
么叔家是塆里最貧困戶之一,四個小孩,常年衣衫襤褸。在我的印象里,很少見么叔穿過鞋,一雙自編的草鞋穿得很濫仍不肯扔。我去車間後,見同班的劉師傅每天穿一雙用車外胎做的涼鞋,樣子很象么叔編的草鞋,我就想給么叔做雙這樣的鞋。後來我得知劉師傅是個皮匝,就問他做雙這樣的鞋需要多少錢,並將自己的想法同他講了。他見我有這孝心,說:"別人做都是三塊五,給你做少收一元。"那時,我每月工資二十八點五元,儘管做雙膠涼鞋要花去我當月工資的近十分之一,我仍然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鞋做好後,我連同被單一起帶給了么叔。我想,這也是我這做侄子參加工作後給他的一份禮物吧。
么叔家雖貧困,但他卻是個性格開朗的人,話很多,愛開玩笑,有時不著邊際。么嬸卻性情乖僻。以前兩家住一起時,他們常常因為生活瑣事同母親發生矛盾,弄得兩邊大人常常慪氣。而么叔見了我們,總是笑嘻嘻的,尤其在外做事,常常袒護著我們。分家後,我家遇上什麼困難,他也不受么嬸的阻止主動來幫忙。正因為有這樣的一份情結和顧慮,我在帶給么叔物品時,並未同父母講。
沒想,這事引起母親的誤會和責怪。
不久,我回家休假,母親稍稍把我叫到一旁,問我給了么叔家一些什麼東西。我說,就一床被單和一雙膠涼鞋。我以為母親還在生么叔的氣,要訓斥我一通。母親卻說:"你對么叔有孝心,是對的,畢竟他是你親叔叔。"停了會,又沉著臉說:"只是這事,你事先應該同我們講一下。你有孝心,我們怎麼會阻攔……"我知道自己的行為欠妥,同母親說:"我知道了,今後不會了。"
後來我才知,當我將被單和膠涼鞋帶給么叔後,他在塆里到處誇我的好,母親聽得一頭霧水,後來,么叔又穿著膠涼鞋特地去給母親看,說:"老二怎麼知道我穿四十碼的鞋,你看,不大不小,正好!"弄得母親一時不知措。
從此以後,我不論遇上何事,都要先同父母講講,同他們啇量,聽聽他們的意見。我想,這不僅僅出於對父母的孝順,而且更多是對他們的尊重!雖然,我早已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他們也漸漸老了,許多事已無能為力,但我仍在每年春節回鄉之時,都會叫父母來我住的房間坐一會,同他們談談一年來的工作和學習情況以及來年的打算,所以,我們母子之間,心總是相通的。母親知道我的一些想法後,總是千方百計地支持幫助我。後來有一次,我偶爾談到,將來自己退休後想回老家來住,她便常常惦記在心,許多次,起心想全力幫我實現這一夙願。可後來,終因我們企業停產下崗、做生意、孩子結婚等諸多問題所困,直到母親去世一年後,這一夙願才得以實現,然而,卻給母親留下深深的遺憾!
四、虎頭鞋
來澳洲前,在家準備行李,見到衣櫃里有一小布包,打開後,是一雙精緻的小虎頭鞋。這是幾年前母親做給我的。見到這雙一針一線,精心縫製的小虎頭鞋,母親生前做鞋的情景,又一點點浮現在我眼前。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每年春節回鄉,借春節之際,同父母團聚一段日子。每年春節回家,母親都要為我們一家三口,準備大小三雙她做的棉靴。厚厚的布底,高高的靴幫,一針一線都是母親精心縫製。春節的晚上,穿著它打牌、看電視,既保暖又舒適。春節走後,母親就會收拾乾淨,曬幾個太陽,包裹好,等待我們下一年回家。
後來我知道,我們姊妹四家近二十餘人,人人都穿過母親做的棉靴。
從什麼時候,母親開始專做小孩穿的虎頭鞋,我已記不清楚。印象里,每次回家,母親都在納鞋底,粘鞋幫。母親做過多少雙鞋,給了誰,我也不知道。可誰家添了小孩,小孩幾個月了,哪家的小孩須要送雙鞋,母親心裡都清楚。她就一雙接一雙地趕做,等到合適的時候,就託人或自己送去。有時是兩雙,一雙單的,一雙棉的。那鞋底都是一針針,一行行密密納成。華達呢的青布料,用金黃的絲布包鞋口,胖胖的虎頭,慈眉善目的虎眼,口兩邊長著長長的須。沒有誰見了不喜愛!周歲大的小孩穿上它,更顯得童趣十足,吉祥可愛!
早些年,母親都是晚飯後,獨自在房間做鞋,她的視力一直很好,七八十歲的人,穿針引線從不戴眼鏡。母親沒文化,可她心靈手巧,不論做何種鞋,樣式都美觀,舒適。她把自己的愛和美好祝福,全部寄托在她一雙雙所做的鞋裡。她做得專註、認真,幾乎用盡母親晚年全部精力。每一雙鞋都是母親精心之作。有一次,我見母親正在給一雙即將完工的虎頭鞋上鬍鬚,待母親做完後,我拿在手中看了看,心中一下產生對它的喜愛,就對母親說:"給一雙我吧。"母親笑了笑說:"等你有了孫子,還怕沒穿的?""不是,我想留著做紀念。"我說,"這麼好的鞋,穿了可惜!"母親說:"下次吧,這雙鞋要送人哩。"後來一次回家,母親一下拿出三雙精美的虎頭鞋給我說:"留給你將來有孫子穿。"我看了看,非常高興,可我知道,母親年紀大了,每做一雙都要花費許多精力,尤其是八十歲後,她的身體一年不如一年,常常叫頭昏,四肢無力。我不忍心讓母親這麼勞累,只拿了其中的一雙,說:"等我有了孫子您再做吧。"我知道,母親心裡,還有許多鞋要做,她這一輩子,樂善好施,善於幫人,上了年紀後,平日里,除了敬佛,就是靜心做虎頭鞋。母親笑了笑,將余於下的兩雙包了起來。
有一年春節回家,母親沒做鞋了。她的左手臂骨折了,左臂外面上著夾板,吊著繃帶。原來,春節前,母親在房間做鞋,見爐上的水開了,她就象往常一樣,放下手中的活,提著開水壺去給隔壁兄長家灌水瓶,好讓兄長晚上回後有熱水泡腳。由於坐得太久,天又全黑了,在上兄長家門前台階時不慎跌倒,幸虧是冬天,穿著厚厚的棉衣,才未燙傷。可她的左手臂卻甩成骨折,一連幾個月才漸漸恢復。
常聽母親說,以前同兄長住在一起時,她夜裡常常一邊做鞋,一邊給兄長留門。那時,兄長因工作關係,常常很晚才回家。母親每晚要等兄長回後才上床睡覺。後來,兄長在老屋旁做了新居,門上有鎖,兄長隨身帶有大門的鑰匙。可母親仍是常常擔心,她擔心的不再是未鎖的大門,而是兄長每每酒後騎摩托車的安全。有時,天太晚,實在坐不住了,就上床躺著,可耳朵仍靜靜地聽著往來的摩托聲,直到聽到那熟悉的聲音由遠而近地開來,在門外慢慢停下,鐵門咣地一聲開了,又輕輕地鎖上,她才安下心來,慢慢地睡著了。
沒想,母親突然就放下了手中的針線,再也不做那心愛的虎頭鞋了!
母親去世後,在清理她的遺物時,房裡有一小竹簸箕,裡面裝著母親做鞋的全部用具,底下有本厚厚的舊雜誌,裡面夾著各種鞋樣,一隻尚未完工的小虎頭鞋,針還插在上面,細細的針眼剛剛穿了一根長長的絲線。一旁的紙箱中全是未完工的鞋底鞋幫和各種布料,都一紮扎地捆著。最上面,有一捆鞋底已納好,鞋幫已定型,我想,這一定是母親來年要做的計劃,這計劃里,一定有我小孫子的,因為,在她去世前二十餘天,我的孫子在澳大利亞平安降生,可她,還沒能見上一面……
按照家鄉的習俗,母親生前所有的遺物都處理了。唯獨這做鞋的物品,我捨不得丟掉,仍按母親生前的原樣一件件收拾好,用一個較大的箱子裝著,保存在老家新屋樓上,我想,這是母親大半輩子的心血所制,我將長久地保留著,留下這份對母親永久的思念和愛!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5月10日 14:25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簽證」(Skills in Demand, SID) 相關的法規於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於細節不多,僱主和簽證申請人必須留意簽證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將不會有新的子類別。需求技能簽證將與臨時技能短缺簽證使用相同的子類別號碼「482」,但這絕不是簡單的重新標籤。 任何在12月7號之前提交的482簽證申請不受這些變更的影響。 需求技能簽證有三個流派:專業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勞工協議流。前兩個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這意味著該簽證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間的區別,而不是長期和短期的職業短缺。勞工協議流將有效保留現有標準。至於針對低薪但關鍵職業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運,則無法預測。計划進入該流派的職業可能會通過勞工協議獲得。 主要法規不僅修訂了482子類簽證,還包括相關的提名、贊助義務和僱主提名的永久簽證。只有關鍵方面被突出強調。 該法規的大部分內容涉及修訂現有法規,將子類的名稱從「臨時技能短缺」改為「需求技能」,例如,與簽證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員豁免的規定。然而,這項新簽證還有許多重要方面。 收入門檻 取代臨時技能移民收入門檻 (TSMIT) 的將是1994年移民法規中設定的兩個收入門檻: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