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海歸」回國求職時,收到回復的機率甚至還不如中國國內普通大學的畢業生。
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的Mingyu Chen博士的調查研究顯示,在中國大陸,本土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得到回復的機率,比畢業於美國大學的「海歸」要高,甚至從美國名校畢業的求職者,得到的回復還沒有中國一般大學求職者得到的多。
Chen博士向一些中國公司投出了超過27,000份填有美國大學學歷背景的「虛構」簡歷,他發現,這些「求職者」得到回復的機率,平均比中國學校畢業的求職者低18%,即便是美國名校,回復率還是要低7%;但是,在一些外企中,「海歸」和「本土學生」的差距要小一些。
研究顯示,「海歸」在中國職場「遇冷」,並不是因為招聘者懷疑美國大學畢業生的質量。「海歸」應聘者是否在美國有工作經驗,或他的高考成績對應聘回復率都沒有影響。對於這種差異的原因,Chen博士提出了兩個猜想:
1.美國大學畢業的學生有較多更好的選擇,不會安於在一個公司長期工作。
2.中國公司對美國的大學教育了解地不夠充分,這方面的招聘經驗也不足。
為了印證他的猜想,Chen博士又對中國的260位招聘經理做了問卷調查。他給這些招聘經理一些一樣的簡歷,只是畢業學校不同,但80%的招聘經理都選擇了中國大學畢業的求職者來面試。
當被問及為何會選擇中國大學的畢業生時,35%的招聘經理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大學的求職者有更好的選擇,他們更容易跳槽離職,很難穩定下來。另外35%的招聘經理認為,中國大學的畢業生更加適合公司的職位。只有7%的人認為,中國大學的教育質量更好。而對於一些對美國大學有所了解的招聘經理而言,這種差距就會縮小。
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道,北京一家智庫去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0%的歸國留學生表示,他們的薪水低於預期,70%的人表示,他們的職位與他們的經驗和技能不相稱。
「海歸求職回復率不及國內畢業生」,也迅速登上了中國微博熱搜,引起一波網友圍觀吐槽。
回復的網友中,有檸檬精、有分析黨、還有辯論黨……
而馬爸爸在面對海歸留學生夾雜著英語單詞的提問時,回復亮了……
究竟從何時開始,海歸變得「不那麼值錢」了?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不科學」的現象發生呢?
「僧多粥少」已成定局
根據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有高校畢業生820萬人,再創新高。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刷新紀錄,每一年都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但是,面對龐大的用人企業和蓬勃的數字革命,高學歷的年輕人正變得稀缺。
報告顯示,中國高學歷的年輕人才中,海外留學生的佔比已近半數。碩士學歷幾乎是留學生的標配。78%的僱主對海外留學生的學歷要求為碩士,比2017年的調查結果增加了15個百分點。
信息不對等
留學生們生活在國外,社會關係、朋友圈大多也分布在國外,這會導致他們與國內的社會、人脈脫節,最終很難獲取有用的信息。
根據《報告》調研顯示,「不了解國內就業形勢」、「錯過秋招」、「缺少內推資源」,是目前阻礙海歸求職的三大主要因素。
這就很容易出現這種現象:國內的學生們開始筆試了,海歸們還在寫論文;國內的學生們面試結束了,海歸們還沒有領到畢業證…
自我認識不足
海歸們都對自己出國學習的這段經歷充滿著自信,他們認為自身在「外語水平」、「國際化思維」、「執行力」、「分析能力」等方面擁有著極大的優勢。國外的求學經驗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有著本土和國際的雙重文化背景,更容易被國內的公司所需要。
據《2018年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相比2017年,近七成海歸稅前月收入高於6,000元,月收入在10,001-20,000元區間的增長了7%,低於6,000元的海歸比例下降了12%。但是,從單項看,6,000元及以下群體佔比最高,為33%。
雖然整體收入水平提高,但80%的海歸認為,收入水平低於預期。可見,海歸預期收入與實際收入矛盾有所加劇。
但是,當下僱主們已經逐漸從「海歸=精英」的思想中脫離出來,招聘時更趨於理性。雖然對海歸們的適應能力、專業技能給予了比較高的評價,但是,在執行力、研究分析能力等方面,僱主們普遍認為,海歸併不具有優勢。
很多僱主都表示了海歸在國內面臨求職壓力,主要原因就是自我認識不足,自我定位過高和對薪資待遇要求過高。
(圖片來源於知乎)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高期望與低現實之間的落差,很容易使得一些海歸們無所適從,進而自暴自棄,「一瓶不滿,半瓶晃」,從而導致HR和海歸們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雖然海歸在中國就業存在著這麼多的問題,但是,從中國大陸企業的需求以及國家政策等方面來看,歸國就業不失為留學生們的最佳選擇:
企業青睞留學生
《2018海外留學生優秀人才需求報告》顯示,金融、高科技、教育、傳媒以及機械製造,對海歸有著極大的需求。
其中,有18%的海歸集中就業於金融行業,另外有9.3%的海歸就業於IT/通信/電子/互聯網等高科技行業。
優秀的外語能力、溝通能力、專業能力和工作經驗,成為了海歸們的核心競爭力。
優秀的留學生的知識、眼界和學習能力,不僅滿足企業在不同地域市場的人才需求,也是僱主保持和擴大技術和管理優勢的一項策略。所以,很多僱主在選擇僱員的時候,更傾向於留學生。
國內政策利好
政策方面,相對於美國越來越難中籤的H-1B簽證,中國政府針對歸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出台了相當優惠的政策,
比如:畢業回國一年內申請購車,享受減免稅的優惠;針對留學生落戶,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紛紛出台了自己的政策;國家對做科研的留學生給予了評職稱、高額科研經費等優惠。
除此之外,國家對歸國創業的留學生給予了最高十萬元的免費補助,在公司創立初期,提供免費辦公室,幫忙報銷公司署理費等。
在這些大背景之下,海歸們還具有不小的薪資優勢。同為應屆生,海歸2018年平均薪資就比國內同等學歷人才高出17.2%。
工作經驗超過8年後海歸的薪資優勢,會開始明顯提高,43.2%的人月薪能拿2萬元以上,高出本土人才近30個百分點;工作經驗達10年時,更為明顯。所以,並不是海歸回國後薪資低,而是海歸們期待值太高。
那麼,為了防止「海歸」變「海帶」,留學生應當做些什麼?
保持與國內的信息交流
如果有回國工作的打算,就要不斷關注中國各方校招的信息,多參加一些企業的海外宣講,趁早了解國內的招聘情況。
如果是去國外讀研,更要儘早規劃自己未來的就業方向,爭取做到專業對口,還要抓住大學四年在國內積累的人脈,及時溝通,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很多海外大學的畢業時間,並不是國內的六、七月份,這些學校的學生更應該關注官方網站,確定自己畢業時,應當從什麼時候開始網申。
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
海外留學生確實存在著不可否認的自身優勢。當下,很多互聯網企業都需要海歸的海外經驗和對中外互聯網的熟悉度。
在擁有這些優勢的同時,留學生在國外時,要努力補齊自身短板,多參與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和公司實習,豐富自己的履歷、提升自己在職場上的能力。回國之後,還要從國外的環境中脫離出來,重新快速適應國內的環境,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調整心態
正視國內的「就業難」、「留學生就業難」的就業情況,正視國內外工作環境、薪資差別產生的落差。同時,對自身要有一個理性定位,要有一顆平常心,不因為自己在國外待了幾年,就覺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強,避免因「眼高手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導致對就業的排斥。
要不斷調整自己,儘快適應,朝著既定方向努力,調動潛能,發揮優勢。
如果看完這些,你仍然不懼將來,想要留學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那也希望你不要瞻前顧後,好好備戰吧!
當自己的努力和品行獲得認可和讚揚時,那時的你,可能會真正意識到留學的意義,就是無限的可能與選擇。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圖片:來源方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