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過半了,媽媽們,你們都還好嗎?三爺第一個星期完全癱倒在家裡,我相信他第一個學期一定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專心學習、努力鍛煉了,真是難為他了。
難得在家悠閑的時光,他可以把大把時間耗費在他喜歡的蟲子身上,是塑料蟲子!但有一次他把他的那個模擬蟑螂藏到了床上,然後我換床單……結局不太美麗。
這一學期過去,我們新學生的媽媽們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孩子們的表現多姿多彩,有的適應良好,有的進步飛快,也有的舉步維艱,還有些在迷迷糊糊著,沒有搞清楚狀況。新環境、新朋友、新的學習,的確不是容易的事情,三爺在最初的幾周就碰到了被欺負的情況,這樣的事情很棘手,尤其是對於家長而言。孩子的處理方法和老師的引導,很多時候家長干著急幫不上忙。
我以前也是帶著三爺學過Brazilian Jiu-Jitsu(BJJ,巴西柔術),打過泰拳,不管怎麼操練,面對比較彪悍的對手,秒慫!我還能說些什麼,你難道不心痛嗎?挨打的時候你想到你師傅對你的諄諄教導了嗎?!
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玩鬧行為,若是以後真正的欺凌呢?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呢?青春期的沮喪呢?成年後要承受的壓力呢?所以承受責任和壓力,我認為應該從現在就開始,培養一個打不死的小強!
其實最近幾年澳洲教育上一直反覆都在提出培養孩子的resilience(心理韌性)。很多媽媽肯定也看了不少資料,聽了不少講座。我今天用Niels Van Hove的一些實用性觀點來跟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大家有更好的意見也能發與我一起交流。
Niels Van Hove是一位指導大眾強大內心的專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在講述韌性的時候提出,我們希望孩子們在面對挫折和問題時,不只是學會處理,並希望他們能夠突破自己的潛能。對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保持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主動性,同時對自己的行為足夠自信。換句話說,他們內心強大。內心強大不是表面強大,不是肌肉發達,而是由內而外的強硬,對追逐自己目標的堅定和持之以恆。
這裡有一句話我特別認同,「離開你的舒適區讓自己成長」。我個人是很小的時候自己來澳洲讀書的,所以邁出的每一步,做出的每一個改變都是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去追逐自己的目標,並且達到一個期望值。我相信與我有類似經歷的朋友明白這種感受。
Niels Van Hove 講述的觀點是,主動出擊,不是生活丟給你什麼你去應付,而是去努力發揮自己的潛能,挑戰生活,得到你想要的。
內心強大的孩子是自信的,這種自信據說有數據顯示,他們面對考試更能取得好成績,他們睡眠更好,在教室內的注意力更為集中,甚至有更高的目標和夢想。他們在學業變更上更容易適應,不太容易被欺凌,同時不太會沾染不良的社會行為。
我相信沒人會拒絕內心強大,但是如何去教會孩子是個技術活。自信的孩子通常都會內心比較強大,而自信的意思也就是對自己足夠滿意,對周圍的生活有足夠的控制能力。很多教育不是階段性的,而是一種延續。第一階段的教育在第二階段的生活已經顯現出來了效果。幼兒時期的嚴格作息和規律生活我認為是繼續孩子足夠安全感和生活責任感的第一步,進而因為早期的穩固習慣教會了他們堅持,持之以恆,並且對自己的生活學會了分類安排。
我個人傾向於提前教育,任何臨時的教導都是無用的。所謂你說了他立刻聽了那也是他有你足夠的基礎鋪墊做為前提。中國人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爺明年七歲,我不看老吧,但是我現在的教育也是在為了他的青春期做鋪墊。計劃都要做在前面,臨時抱佛腳這個詞形容的也從來沒有什麼好結果。孩子18歲突然要結婚生子,你如果表示非常驚訝,那說明你這個父母沒有做好。
Niels Van Hove 給了幾個實用的點子,我覺得適用於任何年齡段。總結出來給大家了解一下。
1、挑戰
教導你的孩子,把挑戰看成一種機遇。告訴孩子失敗是被允許的,我們都曾無數次失敗,每次的失敗我們都從中學到了不同的東西。鼓勵他們勇於嘗試新鮮的事物。
2、自信
在互動中幫助孩子尋找自信。感到害怕是正常的事情,接受自己的恐懼才可能 去戰勝恐懼。當孩子說「我做不到」時告訴他們,「你只是還沒有做到」,還沒有,不表示永遠不會。對自己的決定要有信心,對其他人和事說「不」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受的。
3、承諾
從小事開始,鼓勵他們每日的習慣和結果,給予獎勵制度,並且寬容錯誤。事情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好,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練習和時間。
4、控制
教會孩子欣賞自己,找出三個他們擅長的方面,並分析為何他們如此擅長。與孩子討論挫折,告訴他們挫折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同時也是可以繼續嘗試的。可以聊一些他們覺得並不愉快的經歷,並談談他們是怎麼認為的,鼓勵他們下一次做出不一樣的反應。
都是簡單直接的建議,但是每天做起來也一樣很難,我們做父母也應當內心強大,充滿韌性。我們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們的強大他們也一樣是看在眼裡,生活上沒有什麼可以打倒我們,也一樣沒有什麼可以打倒他們。我希望三爺一路長大,可以像他喜歡的昆蟲一樣,成為那個打不死的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