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教育希望通過開設本 「VCE全系列介紹」 ,讓更多有需要的華人朋友,無論是考生們還是家長朋友們,都能夠對VCE考試有更確切的了解。這是第一教育VCE全系列介紹的第十二篇文章。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整體介紹了VCE科目中的 「老大哥」 ——英語。同時我們也提到,雖然最常考的英語有分第一語言 (English) 和第二語言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EAL) 兩科,但他們在大考中也有題目幾乎完全相同的部分,那就是作品分析 (Analy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 Text) 和語言分析 (官稱Argument and Persuasive Language, 通稱Analysing Argument)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看一下語言分析的部分吧。
根據VCAA教綱上的明確規定,語言分析的考核內容,是對所給題目文章的「論點和說服性語言的分析」 (analysis of argument and the use of persuasive language in unseen text/s) 。同時,教綱中還提到,「對於第二語言考生而言,題目文章的內容會有所修改」 (The unseen text/s provided will be modified for EAL learners) ,不過這種修改主要體現在語言上而不是文章的論點或者中心思想上。
單以2017年改版後的第一次語言分析文章來說,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閱讀材料雖然在遣詞造句上有區別,但文字材料的方向內容和插圖內容都整體一致。可以說,在文章選材上,考試局官方基本上是一碗水端平。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考綱的要求,在分析語言的文章中,第一語言的考生需要寫至少900字 ,而第二語言的考生則只需要寫至少600字。具體指數根據最後考試文章的篇數有很大不同。
縱始如此,到了題目的安排上,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差異就得以凸顯。對於第一語言的考生而言,語言分析的全部內容是按要求完成一篇分析文章。這篇分析文章的分值占足整個部分的分值。但對於第二語言的同學來說,語言分析則分為簡答和分析兩部分,兩部分平分秋色。實際上,第二語言題目第一部分的簡答題比較簡明直白,以文中信息的直接考察為主。
例如,2017年大考的材料是一封某校長號召家長和同學們投身環保的公開信,五題共十分的簡答題目分別為:
1,寫出一個校長認為取締過度包裝能帶來的環境效益(1分);
2,分別針對家長學員或教職工,列出一個校長期望做出的改變(2分);
3,分別列出校長和露易絲(一位來函反對校長的家長)對外賣食品的看法(2分);
4,除了外賣食品以外,寫出三點露易絲反對校長的原因(3分);
5,用文中證據解釋為何校長認為減少包裝的舉措充滿挑戰(2分)。
只要讀懂了題目並對文章內容有概括性的理解,這些問題均可從原文內找到答案。因此,只要能夠理解材料內容並抓住關鍵信息點,得到高分並不是難事。語言分析部分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在於分析文章部分,而分析文章得分的難度比簡答題不知高了多少。從此點安排可以看出,考試局對於第二語言考生的考察標準較比第一語言的確是有所降低。
雖然考試局可以說有意無意地給第二語言的考生們放了水,但第一第二語言共有的分析文章寫作,才是語言分析這個部分的精華所在。如前所述,語言分析是要分析材料的「論點和說服性語言」。直譯的話,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不過,如果結合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事物的話,相信大家就能對這個概念恍然大悟。這個東西就是學習語文時的閱讀理解。
相信大家之前都有被令人匪夷所思的閱讀理解折磨過,比如魯迅的「我家門口有兩棵棗樹」。雖然學生們都是一臉的不情願,可文學的精華與美妙其實恰恰在此。只是在應試之中,原本的美妙往往會顯得肆無忌憚。
比如上了全國新聞2017年浙江語文高考那篇 「魚眼放出詭異的光」 一文,便有一題問 「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有什麼好處?」 而若要得到全分,必須答全:「情節在結尾處突然逆轉,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上,與「歐亨利式」的結尾有暗合相通之處。因前文設置的伏筆若有若無(需要列舉文中原句),讓結尾呈現出某種魔幻色彩。結尾情節安排表明「魚未入湯」,詭異之處有深意,引發讀者對美味意蘊作深度的思考與探究。結尾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裡兩層,與標題「一種美味」構成呼應。」
而在VCE英語的語言分析文章部分,大體就是用英文為每個手法表述這麼一大段話,然後把這些段落串起來。因此整體而言,難度可謂是有所提高。
第一,整篇文章分析的立足點需要自己去尋找,並非中式閱讀理解會直接給出;多種多樣的文章形式很容易迷惑考生對論點、論證和論據的尋找與分類,而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將分析的點找到,建立分析文章的架構也會變得無從談起;可若找到了論點卻無法進行有效的歸納和歸類,整個分析的主線也會變得散亂和模糊。
第二,作為一篇文章,整個寫作思路和段落結構,需要考生自己著力組織;但無論是段落之間還是段落內部,都需要有較強的邏輯關聯,否則文章缺乏統一性,得分也會大打折扣。
第三,每一個論點的具體分析都要有「起承轉合」的完整,需要從文中意義、作者意圖、給讀者感受、所產生效果等多方面同時入手綜合論證;所以若不用精鍊的表達迅速達到目的,則會產生超字數以及寫不完等「老大難」問題,而這正是很多同學語言分析文章的得分瓶頸。
第四,除了對語言本身的分析外,考試局官方的評判標準還加入了對搭配文字材料所提供之配圖的分析;由於配圖本身千變萬化,或漫畫,或海報,或照片,甚至廣告、標語、幻燈片,考生們往往也會無所適從。
因此,若想熟練掌握語言分析的文章寫作技巧,在針對不同題材不同背景大量練習的同時,也一定要增強自己的感性思維能力,儘力把自己帶入到材料文章的環境中,以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意圖。
最近幾年,語言分析的題目文章材料,一直取材於現實生活的各類評論性或者說服性作品之中。從2016年的小鎮衰落和旅遊經濟,到2017年的校園環保,再到2018年的街坊文化,語言分析的內容題材一直都與生活熱點息息相關。
因此,同學們可以通過閱讀各大媒體的評論文章,例如Herald Sun的Opinion部分或者The Age的Editorial部分,邊讀邊想邊理解,鍛煉自己對於說服和評論文章的敏感性,增強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要忘記,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