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都會認為自己家的孩子聰明伶俐,漂亮可愛。我們家也不例外。一歲半的外孫女詩恩亂扔東西,我們也會覺得比別的孩子扔的又遠又准,有扔標槍的體育潛質。
七八個月大開始吃飯了,她能把不想吃了的東西扔出兩三米開外。家裡的白牆上,地板上空調的通風口裡,到處可以找到她練習擲遠的工具—各種食物殘渣。
一味護短抵消不了亂扔東西帶來的麻煩。於是,大家約定共同現場管教。孩子他爸壓低了聲調,使男中音聽起來更有震懾力:「No,不準扔食物!」詩恩抬起頭直視,眼神里無所畏懼。順手撿起餐桌上可以夠到的食物,更加用力的摔向遠方。頑皮的盯著大人們,一臉滿不在乎的笑。
「當面教子」,當場失敗。這樣的橋段在西方也會常常看到和聽到,雖然白人根本不知《朱子家訓》是何方聖書,但好像也信服「堂前教子,枕邊教妻」這個理。
幾年前班上一位媽媽接孩子時和我閑談,說是頭天晚上去超市,快三歲的威廉想要什麼東西沒被滿足,就開始坐在地上大哭抗議。父母耐心的教育他,威廉不聽,一直大聲哭叫,僵在那裡。英語的十四和四十發音相近,我把他哭叫的時間聽成了十四分鐘,就點頭說那還好。威廉媽媽馬上糾正,說是整整四十分鐘。
需要說明威廉不是熊孩子,而是一個安靜,專註的小孩。他的父母都是管理階層的人士,平時說話辦事相當有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也是素手無策。可以想像到那個場景:靜靜的超市裡,孩子哭天抹淚,高分貝的聲音撕心裂肺。父母窘迫萬分,說服不了,離開也不行,四十分鐘的煎熬,足以摧毀一個正常人的耐心底線。
對付詩恩亂摔食物,我也沒什麼高招,只是努力忍著,不說「不準」這類的詞。首先,沒有效果的事情,說了也沒用。再就是覺得吃飯時間訓斥不太好。 《黃帝內經育胎智慧》有七個不責,裡邊就包括了對眾不責,飲食不責。
不願直接指責的更深層原因,還是習慣使然。在澳洲干幼教二十多年,上師範學校,在職培訓,學到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說「No」。小孩子屋裡亂跑,直接告訴他「Walking feet please」(請走路),就比用「No Running inside(不要在屋裡亂跑)顯得更內行,教育效果也要好很多。
對於這個準則是依據哪一派理論約定俗成的,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西方的兒童教育理論派別多了去了,似乎從每一家的核心理論中都能找出依據,像美國斯金納(Skinner, BF)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瑞士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理論等等。
有點像國內流行詞正負能量使用時的意思。對於主要用感覺來認知世界的兒童來說,直接給出一個正確的做法,等於給了他們一個直接可操作的指示,或者說是提示。重複多次後,兒童就會像自然反射一樣去做正確的事情。相反,如果我們每次都說「No」,會引起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排斥反應,特別是對處於兩歲左右第一個叛逆期的兒童,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他們學會了對任何事都說「不要」。
話又說回來,很多時候,正面的教導也很難起作用。今年的班上一個叫羅賓的孩子,很願意讀書,剛剛兩歲已經能叫出大部分動物的名稱,包括分辨花豹和獵豹的區別。很有禮貌,老師幫了忙,他會自發的說謝謝。
(未完待續)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9年3月29日 22:48
今年夏季,多位屢獲殊榮的景觀設計師提出了幾大園藝新趨勢,它們既能提升庭院的美觀與舒適,又與環保理念完美契合。 Read More
根據維州政府的專家建議,維州的免費護墊和衛生棉條自動售貨機並不是向最需要的人提供此類用品的最佳方式。 根據信息自由法向《時代報》公布的文件顯示,政府已承諾為衛生棉條自動售貨機提供 700 個場所或地點。然而,大部分地點在文件中都被刪掉。只有 30 個地點,如 TAFE、圖書館、醫院和文化機構沒有被刪。 家庭、公平與住房部為女性事務局長Natalie Hutchins準備的一份簡報顯示,該局已聘請伯納特研究所(Burnet Institute)進行訪談,為自動售貨機模式的推廣提供信息。 該簡報稱:「研究的目的是確定重點人群在試圖獲取護墊和衛生棉條時的需求和獲取障礙,以及解決這些障礙的方法。」 伯納特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居民對自動售貨機的看法是積極的,自動售貨機為普通人群提供了方便,這些人是中低收入者,她們在某一天用完月經用品、忘記帶月經用品或離發薪日還有一兩天時可以使用自動售貨機。 研究人員認為,自動售貨機對於那些「嚴重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並不那麼合適方便,指的是要靠補貼才能生活或無家可歸的人。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建議通過現有的社會服務機構直接發放,甚至用現金返還計劃或預付卡,以便在與 Centrelink 或藥品福利計劃掛鉤的商店中使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