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全系列介紹——第四篇:VCE的科目(1)科目綜述

第一教育

2019年,第一教育希望通過開設本 「VCE全系列介紹」 ,讓更多有需要的華人朋友,無論是考生們還是家長朋友們,都能夠對VCE考試有更確切的了解。這是第一教育VCE全系列介紹的第四篇文章。在一開始的文章中我們提到,VCE制度的活力來源很大程度在於科目的多樣化與考生選擇的自由化,而關於科目的安排與設計,也是VCE制度的精髓所在。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VCE制度有關科目的基本細則。

自由的選擇

自冊立的那一天起,VCE制度的核心目標就是為高中生的未來發展提供知識基礎與方向指引,而澳洲升學與就業並重的大環境就要求VCE能為考生提供足夠的選項。因此,「多」一直是VCE科目的一個特點。2018年,VCE一共開設了136門可供選擇的題目,從革命史到心理學,再從古希伯來文到視覺設計,為的就是盡量開拓澳洲考生在高中階段對世界的了解,以便更自由地選擇人生的發展方向。與大家熟知的國內高考「文科理科」的強制捆綁不同,每一名VCE考生能夠自由選擇搭配包含一門英語在內的不少於4門(通常是6門。VCE要求最少4門而最多只計6門的分)科目進行學習。因此,「偏科」的考生能夠盡情拋開自己不擅長的科目而擁抱自己想選的科目,從而能夠為以後進軍心儀的專業打下知識基礎。而沒有偏好的綜合型考生,也可以通過對多門不同科目的學習,逐漸探尋到自己的專長,為今後的發展找到方向。

靈活的分類

VCE可選科目中,也包含了很多語言類科目,對於這些專業性科目,報考的考生在基礎上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說,如果一名出身歐洲裔家庭的澳洲考生對中文很感興趣而在基本沒有基礎的情況下報讀了中文科目,卻要讓他同出身華人家庭的考生甚至初來乍到的中國國際生去同台競爭的話,不僅會嚴重挫傷其對學習中文的積極性,而且客觀來說有失公平。因此,在語言類的科目上,往往會有「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分別,而教育廳會根據學生的背景和教育情況,判定學生能夠就讀的類別。對於中文這樣的大科,甚至有多達4個等級(分別為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Advanced和Chinese First Language),供來自不同背景的考生選擇。除了按照基礎劃分,部分大科也會按照領域去細分學習科目,例如歷史分為古代史(Ancient History),澳洲史(Australian History),革命史(History of Revolutions)等等,以便考生能夠充分按照自己對學科的具體興趣愛好,來選擇今後具體的研究領域與發展方向。而考生必修的英語則混合了兩種分類方法,既有普通的英語第一、第二語言,也有研究英文經典作品的文學(Literature)和研究英語語義、演化和發展英語語言(English Language)。

公正的安排

如第一段所述,VCE要求考生最少學習4科而最多只計6科的分。為達到最佳的分數效果,絕大多數考生都選擇了學習6門科目。從考分的角度,每門科目的滿分都是平等50分,毫無「高低貴賤」。但在每一位考生學習的6門科目中,科目之間的總分卻是不一樣的,而恰恰就是這個不一樣,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VCE制度在另一方面的公正性。那這又是為什麼呢?具體來說,無論考生最後選修了四門還是五門還是六門科目,其中英語科目和其他科目中分數最高的三門共四門會被計為「大科」(Primary 4),而其他的科,則被稱作「小科」(Bottom 1 or Bottom 2)。在分出了大科和小科以後,才可以開始實考分數(Aggregate)的計算。由於最多計算六門科目的分數,即最多四門大科和兩門小科,實考分數的理論滿分是210分。其中,200分是四門大科的理論滿分,即4 x 50 = 200。剩下的10分,則是兩門小科的理論滿分,每門小科的理論滿分只有50的10%,5分。這個把每名考生考得最差的科目分數佔比在總分內縮小為十分之一,則正是這個」不一樣「帶來的公正所在。「一考定終身」從來不是VCE的目的,因而VCE在制度上為達到讓考生「揚長避短」則是費盡了心思。6門科目不可能每一門都是考生將選擇的發展方向,所以在備考過程中考生一定也會有所側重。而為了讓考生們能夠在分數上更加公平地競爭,VCE加入了這個「小科制度」來使偏科或發揮失常對考生總體成績的影響最小化,從而最大程度保障學考本身的公平與公正。

除此之外,VCE在科目方面還有例如「加分」等獨特的規定,由於篇幅原因只能於下篇連載,敬請各位期待。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