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於江南,長於江南,成年後工作生活都在江南一帶。雖說在國內也出門旅遊了好些地方,但從未在別處真正停留過。嚴格地說,我是一個沒見過大漠炊煙、蒼茫草原的寡陋聽聞的人。江南的方言土語是我一生用慣的語言,沒想到因為兩個兒子都移民澳大利亞,千里迢迢遠涉重洋,來到這以英語為母語的陌生國家,一個連說普通話都帶著濃重鄉音的我,對英語一竅不通。聽不懂、說不出,這可怎麼得了!有一次下飛機後,託運的行李少了一件,我心裡焦急,語言不通無法交流。情急之下,我想起兒子曾給我們做過一些中英文對照的卡片,包括乘飛機時問訊、商店裡購物、路上要求幫助等等,叮囑我們帶在身邊。一找裡面有「請打電話給我兒子」(那時手機還不普遍)趕快拿出來給工作人員。電話接通了,嘰哩咕嚕一通英語交談後,兒子叫我們放心地出航站,兩天後遺失的行李送到了家。真感謝兒子的未雨綢繆,也深感了語言不通的困苦。好在那些年都是住在兒子家,一切對外事務均有兒子處理,語言不通就不通吧!
苦苦等候了十幾年,我們的父母移民簽證終於被批准了。為了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兒子給我們另找了房子。在墨爾本我們有了自己的家,成了真正的居民。想學英語,哪怕一點點也好的想法油然而起。聽說對新移民政府提供510小時免費學習英語的課程,我跟老伴馬上去Box Hill AMES 報名。自認學習態度極其端正,從不缺席遲到。除了上課專心聽講、做筆記、聽錄音,還去買了幾本參考書,每次課堂考核前認真準備,課程結束時還拿到了證書。其實像我這樣認真學習的老人還真多。有一位上海同學在那兒學完了免費課程,還在自費學習;而我結束了課程,但離用英語交流還差十萬八千里。
不甘英語學習就此結束的我,又開始尋找其它學英語的場所。原來學英語的地方真不少。 在KEW Neighbourhood Learning Center,即鄰里學習中心就有不同程度的英語班。在華人社團,在一些教堂也有免費的英語課。圖書館常年開設英語對話班。不怕辛勞的我又開始了新的努力,而且把要求降到最低,學語言應是聽說讀寫。我不想拚,不用寫,也不用講究時態、語法,能簡單地聽一點,說一點就行。但事與願違還是聽不懂,說不出。反而明顯感覺遺忘的速度太快了。俗話說:「前讀後忘記」。想起有位移民已久的好朋友,曾撰文寫到她對老人學英語的看法;「五十歲應該學,六十歲可以學,七十歲不必學」。是呀!我們已是古稀老人,活著就好!瞎折騰什麼。從此斷了學英語的想法。
想起學生時代也學過外語,但當時中蘇是兄弟盟國,講究一切向「蘇聯老大哥」學習,那時還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學校里不教世界上用得最廣泛的英語,而是俄語。誰知世事變幻,「老大哥」不可靠,學的俄語以後毫無用處。唉!要是那個時候能學英語該有多好。而現在只能化作一聲無奈的嘆息!
不學英語,但離不開英語為母語這個大環境。獨立居住後用得最多的話是:「Sorry ,I don』t speak English. I speak Mandarin.」每當接到西人電話或西人敲門時,這是我們最有效的擋箭牌。還有就是:「Please contact my son, His phone number……。」這是我們最有效的應答。再有為難之事,就吊救兵,叫兒子來。
經歷了數個春暖、夏寂、秋清、冬寒,我們早已習慣了在華人圈子裡打滾。再說在超市,菜場買東西不用講英語;偶而去郵局、銀行、藥房,事先作好準備,一、兩句英語也能把事辦了;即便去大賣場,作為買主根本不用擔心買不了東西。問題最大的是看病,好在家庭醫生中華人很多,挑一個合適的就行。至於去專科醫院,事先預約好了翻譯(interpreter),一點問題都沒有,還是免費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來澳的華人越來越多,許多公共場所,像機場、會館都加設了中文指示。連路邊設置的提款機也有中文簡體、繁體的提示。聽說普通話已成為墨爾本使用人數第二廣的語言。「你好!謝謝!再見!」的意思,幾乎路人皆知。躺著做CT,耳邊響起的是中文指令:請深吸一口氣……動了白內障手術,複查時沒等到翻譯。醫生拿出手機,輕鬆敲擊鍵盤後給我看。顯示屏上「恭喜你,手術非常成功,你不用再來了」的中文代替了所有的交流。多好呀!科技的發展,手機的應用,就像給我們配置了一個隨身翻譯。到了Box Hill,中國飯館、中國銀行、新華書店、寶康文具商店……猶如回到了中國。
就這樣我們在墨爾本過上了中國人的生活。每次我回國說起這些,朋友都會很詫異。不會英語,竟然也能生活得如此舒坦。我想這應該就是澳大利亞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的豐碩成果。感謝這片廣袤的大地,以它寬廣的胸懷接納了我們這批啥也不懂的夕陽移民。
多年丟掉英語了,去年聖誕節的一天有人敲門。開門一看,是隔壁的鄰居母女。她們手裡捧著包裝精美的禮物,臉上堆滿了燦爛的笑容。原來是給我們送聖誕禮物來了。來而不往非禮也。激動、高興之餘,我趕緊找出一條絲綢圍巾包裝好,與老伴勇敢地敲開了她們的大門。需知,這是我倆第一次單獨拜訪西人。熱情的主人拉我們進到客廳,告訴我們,她還有一個兒子,是空軍軍官,在悉尼。當我告訴她我喜歡編織、縫紉時,她拿出她的作品。交談時間很短,但給了我很大啟示。原來藉助情景,抓住關鍵詞語,運用肢體動作,也能聽懂一二,講出三四。從此與鄰居見面不再只是morning。一段時間老人家不在,我會詢問是否去悉尼了?看不到她遛狗,我會問她dog?她能告訴我「dog sick」。家門口人行道前有一小塊草坪,應該由我們打理,從此她們割草時常常幫著一起收拾,還告訴我兒子,說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可告訴她們。簡單的言語,讓我們感到極大的溫暖。多好的鄰居,多善良的朋友!
我們早晨有散步的習慣,總能遇到一對西人夫婦。他們提著裝著茶杯的小包,我們用club這個詞,知道了他們是去參加社團活動。一段時間沒碰到有些牽掛,藉助wife、fell、 Queensland這些詞我們知道他們去了昆士蘭,夫人摔了跤。當我們表達了問侯,他們高興地張開雙臂和我們擁抱。瞬間我們的距離縮短了。
語言真是神奇的工具,它是有魔法的。我又想起了學英語,翻開以前的筆記,原來以前學的也不少,只是沒好好用,差不多都忘了。與同年齡的人談起,都說:英語學過,但都沒學會。我想再學,卻又害怕年紀不饒人,能行嗎?再說會英語最好,不會也無妨。何況,我們都有世界上最永恆的最美好的語言——那就是微笑。微笑吧!她會打破隔閡,她會拉近距離,她會讓大家相親相愛!
關於學英語以前曾寫過一首小詩,現在讀來還覺得挺對。生活不會十全十美,總會有些許的遺憾,或許,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寫照吧!
移民澳州萬事新,七旬老人學英語。
耳聾眼花難記憶,力不從心深嘆息。
幾次退堂幾放棄,總恨不復再年輕。
莞爾一想心態平,學到點滴也高興。
作者:無師
推薦閱讀: 人在澳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