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回到中國,如同空降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孩子的眼睛清亮而敏銳,心靈純潔而敏感。女兒觀察中國,視角之獨特,讓我覺得意外而又有趣。
我們來澳洲時,女兒只有十個月大,這一待就將近十年沒動地方。這期間,兩邊老人都來澳洲小住過,加上孩子小,長途奔波也不是件好玩的事兒。直到女兒十歲,才第一次跟我回了趟國。
雖然算不上「少小離家老大回」,但將近十年的別離,還是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祖國的巨變。
特別是女兒,回到中國,如同空降到一個嶄新的世界。孩子的眼睛清亮而敏銳,心靈純潔而敏感。女兒觀察中國,視角之獨特,讓我覺得意外而又有趣。
在此,我將如實記錄我和女兒回國時的感受,以生活為主,不涉及事業職場等方面。並且,我力求真實客觀地記錄,不加是非評判。
一、讓人欣喜的變化
冷不丁從生活節奏緩慢的澳洲回到日新月異變化著的中國,毫不誇張地說,我感覺自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每當朋友問起回國感受,我總要一聲感嘆:國內的同胞們生活得不要太舒服啊!
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優劣。在故鄉,作為飲食男女,我最直觀的感受是生活上的便利。簡單總結為以下幾點:
1、便捷的消費支付方式
幾乎每個朋友回國後第一個驚嘆都是:出門不用帶錢包!從購物、買票、吃飯到住宿,甚至在路邊買個烤地瓜,都能用二維碼付款!另外還有許多手機利器:滴滴、攜程、飛豬、美團……
回澳洲後,我竟一時適應不了需要錢包的生活。好幾次只帶著手機出門,付款時才驚覺:這是不流行掃碼支付的澳洲。
2、豐富又方便的美食
多數海外華人最懷念的是家鄉美食,畢竟長了個中國胃。西餐再好,也只能是調劑。
回國的日子,我的味蕾被充分激活,天天都食慾大開。下館子,方圓十里轉一圈,各地菜系應有盡有。懶得出門,叫個外賣選擇也很多,而且送餐不用額外收費。
在吃這件事上,中國人也肯花心思玩高科技。有次吃某某烤鴨,上菜的竟然是機器人。女兒像研究天外來物一樣,跟著來來回回地觀察。一頓飯,吃成了科學研究。
3、高效的快遞服務
澳洲人工貴,快遞員的時薪不比腦力勞動者低。所以,人家的勞動也相當金貴。想寄包裹得自己去郵局。
而在中國,一個電話讓快遞員上門就行。甚至,許多樓盤小區的大門口都設有快遞專櫃,哪怕出門也不會耽誤收包裹。憑通知簡訊,隨時用密碼打開快遞櫃便可取件。
4、方便多樣的交通工具
澳洲相對地廣人稀,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和方便程度遠不及中國。回國期間,我出行基本都靠公交和打車軟體。公交車線路和班次都多,票價也便宜。還有共享單車、地鐵、輕軌、甚至高鐵。打出租也多了手機打車軟體,點到點的接送服務,掏出手機點幾下就搞定。
二、不太適應的方面
生活上的便利,大家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以下主要講講剛回國時感覺不太適應的地方。
1、讓女兒膽怯的公共廁所
出乎我預料的是:對女兒來說,在中國最不適應的不是什麼空氣污染,而是——廁所!「孤陋寡聞」的孩子,竟然第一次見識到,世界上還有種廁所叫——蹲坑!而且,女兒極其抗拒這種缺乏安全感的解手姿勢。
後來跟身邊的朋友說起這事,才知道她們的孩子也都經歷過相同的情況。
在澳洲確實沒有蹲坑式廁所。哪怕很偏僻的地方,再簡易的廁所也是坐便,只不過荒野的坐便器下面是深深的大坑。
還記得女兒第一次見到蹲坑廁所時那困惑的樣子。當時是她大姨帶著去的,女兒用英文問大姨:「我應該往哪兒坐?」 大姨忍不住那個樂啊,這包袱抖的!
出門在外的時候,找座廁成了我們的大事。以前我從沒留意過什麼地方是蹲坑,什麼地方是座廁,對我來說幾乎沒有差別。現在可好,一看到麥當勞肯德基,我就條件反射地問她要不要趕緊坐坐馬桶。
活人也不能叫尿憋死,實在找不著座廁的時候,女兒只能用小手緊緊揪著我的褲腿,萬分小心地蹲下,生怕自己一屁股掉進洞里。而且,這樣也只能解決小號,大號非得坐馬桶!
別說孩子了,我自己也有出糗的時候。澳洲的公廁都有紙巾,把人都慣傻了。我和許多剛回國的人一樣,上廁所總不帶紙巾。在國內,出門隨身帶包紙巾是必須的。但在澳洲,處處都有紙巾,我根本沒有隨身帶紙的習慣。
最難堪的一幕發生在某郊區商場,我不知吃了啥不對頭的,肚子嘰哩咕嚕直造反。衝進開門敞戶的商場廁所,我愣了。三個蹲坑就那麼敞亮亮地並排著,其中兩個已經有人。
對面還站著個大媽,敢情仨人兒躲在廁所里嘮嗑呢!我一時進退兩難,可肚子不爭氣,只好硬著頭皮在三個陌生人的注視之下……
最尷尬的還在後頭。肚子之急解決之後,我又發現一個致命的問題:沒!帶!紙!巾!!!此時,識時務者為俊傑,我趕緊融化一張冰山臉,向大媽們求助。當我感激涕零地接過大媽翻遍褲兜才找到的那團紙巾,心裡就一個字——大寫的「囧」。
2、「聰明」的狗狗們
都說澳洲人愛養寵物,回國發現中國的寵物貓狗也不少,而且都可以在路上自由奔跑,被主人牽著的不多。
這與澳洲大不相同。在澳洲,狗出門一定要栓狗繩,規規矩矩地圍繞在主人前後。除非在允許遛狗的大片綠地草場,放眼放去連個人影都難得一見,才可以暫時鬆開繩子讓狗狗享受一會兒野外的自由。
女兒很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區別。但小孩子對此有著不同的解讀,她很是讚賞地說:「中國的狗狗都特別聰明,不用人牽。」
哈哈,原來她以為澳洲的狗是因為笨才被人牽著?想想也是,國內的大街上,車水馬龍多危險,狗狗們能自如地穿梭其中,安然無恙,確實得足夠機靈。把澳洲的狗挪過來,還真有點兒擔心狗命難保。
不過,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前陣就發生過幾起因寵物狗撲人而引發的衝突事件。
下圖的小狗是一家店主養的。我們購物,孩子和狗玩兒,各得其樂。
3、公共場所的吐痰和吸煙問題
一說起國內外居住環境的對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空氣質量。確實,在許多城市,污染是個越來越需要重視的問題。國外相對來說有著更清澈的藍天、陽光和空氣。
女兒從沒抱怨過中國空氣不好,倒是對隨地吐痰這事兒特別在意。我們走在街上,松子看著地面上的斑斑痰跡,不解地問:「媽媽,為什麼這裡的人喜歡隨地吐痰?」
我不想上綱上線地挑起什麼素質批判大會,我希望自己的祖國在女兒幼小的心靈中留下的都是美好。於是,我更多地從客觀原因上著眼:
「首先,隨地吐痰肯定是不對的。但人們為什麼要吐痰呢?因為有些地方空氣不好,人體為了保護自己,呼吸道會分泌很多痰。痰多了堆在喉嚨里不舒服,就要把它吐出來。可是,有的人身上沒帶紙巾,就只好吐在地上了。澳洲空氣乾淨,所以有痰的人很少,就算有人隨地亂吐了,也不太看得出來。」
說到這兒,我也不由地咳了咳嗓子。說實話,在北京,每天早上漱口的時候,我都能咳出一口濃痰。但這種情況到了家鄉城市就沒有了。可見位於海邊的家鄉空氣真的要好很多。
還有就是公共室內場所禁止吸煙的問題,在國內執行得還不太到位,常常會在餐廳發現有人不顧及他人的健康,肆無忌憚地吸煙。
相對來說,澳洲對吸煙的危害更加重視。煙盒上必須印有吸煙致病的恐怖照片,在室內公共場所吸煙是會引起公眾抗議的,吸煙只能到戶外或者專門的吸煙室。
4、容易上當的傻子
國人的防騙之心那是與時俱進,我這從「大農村」回國的人則近乎傻子。就算在正規的商場購物,都差點兒上了當。
那天,我在購物中心給老媽買了雙鞋,商家送了一堆禮品券。有東西送當然好,我按券一一去指定的櫃檯領禮品。
好不容易找到第一個櫃檯,是賣玉的。交上禮品券,店員又是檢查又是登記,顯得無比正規。然後就痛快地給了禮品,是個卡通造型的小香皂。
我剛要走,店員趕緊「好心」提醒道:「這兒還沒刮呢,抽獎的。」 抽獎好呀,我刮開一看,好運當頭,一等獎!可以享受全場玉器二折優惠。
店員連忙道喜:「你運氣太好啦!今天你是頭一個中這麼大獎的!看,一千塊錢的玉,你二百就能拿下。」
巧了,我還真想給女兒買個玉墜,但又想找姐姐來幫著挑挑。撥了姐姐的電話,沒人接。於是我決定先把別的禮品券都換了再回來。沒想到,店員一見我要走,臉色瞬間一黑,氣呼呼地說:「當場有效,再回來就沒了。」 說完便不再理我。我還沒意識到什麼,只是覺得好怪。
到了第二個換禮品的櫃檯,這次是賣金銀首飾的,整個流程竟和前面一模一樣,領完禮品就提醒我刮獎。我這才恍然大悟,敢情誰刮誰中獎啊!售貨員也不容易,還得兼職當演員,這是設局搞促銷呢!
後來把這事告訴姐姐,被她好頓嘲笑:「真是個傻老帽兒,這種把戲都玩多少年啦,誰還信啊!」
5、不留情面的關懷
在中國,女兒曾因為一件小事而苦惱:「媽媽,為什麼這裡的人剛見面的時候,就會對你表現得不友善?」
我大驚:誰?怎麼對你不友善了?
女兒答:「他們經常會當面揭你的短處,好像根本在乎你的感受。」
噢?告訴媽媽,他們揭你什麼短處了?(女兒是個內向的孩子,和她談心事,必須這樣一步一步慢慢挖。)
女兒猶豫了一會兒才說出實情:「他們第一次見我,就說我:你怎麼長得這麼小啊!你怎麼這麼矮啊!你太瘦了!」
「呃,這個……其實他們不是不友善。他們只是心裡怎麼想就直接說出來了,他們想表達對你太小太瘦的擔憂,是關心的意思。不過,沒有考慮到你的感受,確實讓人不太舒服。
這跟風土人情和文化差異有一定關係。在中國,許多人會覺得跟你夠親近,不需要那麼客套。」
在西方,就算是最親密的母子或夫妻關係,都仍然會注意自我邊界,不會什麼都不顧忌地實話實說。女兒確實不太能理解這種直言不諱,她在學校里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能取笑別人生理上的缺陷,更別說第一次見面就當面直言。
而在中國,親人之間往往容易缺乏界限。因而,有時難免陷入一個怪圈:言語上不留情面的傷害,甚至挖苦貶損,恰恰常來自親近的人。我們是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下長大的,已經習慣了,便不再那麼敏感。
6、生活細節的差異
有些很小的生活細節,剛回國的我也要有個適應的過程。比如過馬路不能像在澳洲那樣,看到斑馬線就雄赳赳氣昂昂地走;手機打車軟體的興起,讓傳統計程車少了很多。對剛回國還沒來得及開通手機電子支付的人來說,兜里揣著現金卻不管用,在偏僻路段找不到傳統計程車,特別著急。
女兒對中國食物的感受和我相反,許多食物吃不慣。最讓我揪心的是她不肯喝牛奶。什麼奶都試過,總嫌有怪味兒。估計澳洲的純鮮牛奶把她的嘴給慣刁了。說來也怪,以前在中國,我一喝奶就消化不良,說是乳糖不耐受。可是到了澳洲,我怎麼喝奶都沒問題。親戚來也有這種現象。
下圖,女兒正全神貫注地探索一款極特別的小麵包,裡面裹著液態的牛奶,吃的時候,要先用吸管吸光裡面的牛奶,溫熱香滑的奶香瞬間入口。這是女兒在中國願意接受的唯一的一點兒牛奶。
女兒一直盼著快點回到她熟悉的土地。下圖是在回程的夜機上,期待中,迎來了晨光。
回到澳洲以後,女兒被問到最喜歡中國的什麼,小傢伙高興地答:「坐在後排不用系安全帶。」 哈哈,懶這件事,真是不分男女老幼。
總之,故鄉就是故鄉,一回去很快就能適應並享受起來。只是孩子總是盼著快回澳洲。我很能理解,畢竟,那是她成長和熟悉的地方。
我想,對每個人來說,無論離開多遠多久,自己成長的地方,永遠藏在心底,無法忘懷。
作者簡介:海邊小妹,坐標澳洲,自由撰稿人兼中文老師。用心記錄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感悟。文字真實不做作,在多家雜誌發表文章。
往期送票活動:
The Color Run | 老爺車展Motorclassica | 墨爾本鬱金香節 | 侏羅紀公園展 | 墨爾本貓展 | Silvers Circus馬戲團 | 墨爾本魔術節 | 墨爾本糖果展 | OZ Comic澳洲動漫展 | 汪汪隊立大功兒童舞台劇 | 皇家馬德里足球體驗館 | 李娜音樂會 |義大利美食美酒節 | Dog Lovers Show狗狗秀 | Awesome樂高展 | 亞瑟王座纜車觀景 | 墨爾本國際喜劇節 | 墨爾本2018拉丁音樂節 | Easter激萌兔 | 墨爾本國際咖啡展 | 墨爾本國際花卉展 | 維州房車露營休閑展覽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11月28日 14:44
新州警察局局長凱倫·韋伯威脅說,如果由於鐵路罷工導致觀看煙花人群的安全無法保證,她將建議取消悉尼標誌性的新年前夜煙花表演。 Read More
12月15日,一個網名為「Ares」的中國遊客在「小紅書」上發布了三段使用無人機近距離拍攝澳洲海軍軍艦的視頻。引發了網路熱議和澳洲參議員Malcolm Roberts的關注。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20 03:12 12月初,三名台灣總統府當值憲兵因向中共特務提供機密遭到抓捕,之後中共滲透台灣網紅的種種跡象也被媒體爆出,再次引起台灣輿論對中共滲透及《反滲透法》界限的討論。 從中共誕生以來,統戰與滲透一直是中共非常重要的戰略手段,從未放鬆過。上百年來,其滲透能力堪稱登峰造極,幾乎就是無所不在、無孔不入、無往不勝。中共當局不僅依靠統戰與滲透成功地將國民政府趕到了台灣,還將全中國百姓拿捏得服服貼貼。 西方政客的幻想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共的統戰與滲透也隨著中國製造的廉價產品全方位地蔓延到了世界各國,並順利地在各級政府、學術領域,甚至地方社團中埋下種子,打下了長期盤踞的基礎。 而散布在世界各國的台灣社團從來就是一個重災區,在民主環境里成長的台灣人並沒有天生的免疫力,一些單純的台灣人往往在有意無意間被利用了、被滲透了,被統戰了,卻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墮落在紅色的枷鎖之中。 每當人們提到中共的統戰與滲透就會聯想到特務與間諜,其實統戰與滲透的範圍極其廣泛,廣泛到不能簡單地用「間諜」的概念來分析論述。 比如說,一些有點影響力的台灣人常常會公開提醒台灣商人,不要在中共不喜歡的媒體上刊登廣告,或避免發表支持台灣政府的言論,美其言曰出於「好意」或「保護僑胞」,其實他們已經在中共的戰壕里,替中共的統戰與滲透發揮影響力了。讓人產生恐懼或自覺宣揚「中國好故事」,都是紅色滲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很多海外華人,包括台灣人或東南亞的華裔難民,他們的政治立場往往會隨著中共影響力的變化而相應發生變化,有些人從反共走向親共,之後又宣稱反共,自由世界給了他們自由思想的空間,但他們是否真的能在立場的改變過程中擺脫中共勢力的束縛呢?那就只有天曉得了。因為中共統戰與滲透的力量就像癌細胞,具有頑固的持久性,有時活躍、有時潛水,當沾惹上後想洗心革面就沒那麼容易。 在澳中經濟處於蜜月的年代,澳洲只看到了滾滾而來的金錢,卻沒注意到中共的金錢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減輕了澳洲的經濟危機,也削弱了澳洲的立國基礎,澳洲政府在中共的玩弄下幾乎成為了一堆木偶。譚寶政府最終反戈一擊推出了「反滲透法」,氣焰囂張的中共和統會也不得不偃旗息鼓。中共的紅色勢力就此消亡了嗎?當然不會!那張滲透的網路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可能在一天內轟然瓦解,該鋪墊的早已穩妥,該下的種子也已紮下了根。 英國王子邊上埋著紅色地雷,中共軍人擠進紐西蘭國會,泛紅憲兵在守護台灣總統府,類似的情形比比皆是,澳洲也絕對不會例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區別只在於何時才被發現,西方民主社會的一大特點就是後知後覺。 中國人的群體很簡單,親共與反共都是擺在檯面上,多多少少都對澳洲主流產生影響力,其它的絕大多數社團都保持低調,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意見統一。 與中國社區相比,台灣社區反而顯得比較複雜,那是因為各台灣社團在對台灣的定義上有著差異。 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海外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台灣本土社團代表台灣人發聲,一直被認為是台灣人聲音的社團並非來自台灣,那是一些民國初期就開張的百年老店,「XX堂」,或「XX會」,以及逃離共產極權迫害的難民組成的「越緬寮」團體,他們都曾接受了中華民國文化教育,本質上捍衛的是中華民國。當中共和統會在全世界粉墨登場後,首當其衝就是對這些社團進行統戰與滲透,遺憾的是無一能夠倖免。… Read More
新的482「需求技能簽證」(Skills in Demand, SID) 相關的法規於2024年12月7日生效,由於細節不多,僱主和簽證申請人必須留意簽證的新要求。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將不會有新的子類別。需求技能簽證將與臨時技能短缺簽證使用相同的子類別號碼「482」,但這絕不是簡單的重新標籤。 任何在12月7號之前提交的482簽證申請不受這些變更的影響。 需求技能簽證有三個流派:專業技能流、核心技能流和勞工協議流。前兩個流派取代了中期和短期流派,這意味著該簽證更注重高低收入之間的區別,而不是長期和短期的職業短缺。勞工協議流將有效保留現有標準。至於針對低薪但關鍵職業的基本技能通道的命運,則無法預測。計划進入該流派的職業可能會通過勞工協議獲得。 主要法規不僅修訂了482子類簽證,還包括相關的提名、贊助義務和僱主提名的永久簽證。只有關鍵方面被突出強調。 該法規的大部分內容涉及修訂現有法規,將子類的名稱從「臨時技能短缺」改為「需求技能」,例如,與簽證取消、退款和某些家庭成員豁免的規定。然而,這項新簽證還有許多重要方面。 收入門檻 取代臨時技能移民收入門檻 (TSMIT) 的將是1994年移民法規中設定的兩個收入門檻: 1.…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