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增減效應
人際交往中的「增減效應」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對方對自己的喜歡能「不斷增加」而不是「不斷減少」。比如,許多銷售員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種心理,在稱貨給顧客時總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稱盤裡再一點點地拿出。我們在評價孩子的時候難免將他的缺點和優點都要訴說一番,並常常採用「先褒後貶」的方法。其實,這是一種很不理想的評價方法。在評價孩子的時候,我們不妨運用「增減效應」,比如先說孩子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八:蝴蝶效應
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的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的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作出了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的起因,經過一定的時間及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的影響力。
「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無小事。一句話的表述、一件事的處理,正確和恰當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錯誤和武斷的,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
九:標籤效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彆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孩子吼「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為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媽媽必須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十:門檻效應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為「門檻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也可以運用「門檻效應」。例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待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乃至獎勵,然後逐漸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無休止地積極奮發向上。
(完)
來源:Oh爸媽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