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在澳洲,買名牌的都是當地老太太

澳洲事兒

購物已經成為現代人重要的消費習慣,很多人將購物帶來的短暫快樂和幸福感掛鉤。其實,過度依賴購物所帶來的「幸福感」何其虛幻?

近年來,中國人的奢侈品購買力逐年增強,中國旅遊團在全世界掃蕩名牌,全球各大奢侈品店都紛紛聘請中文導購,也有很多品牌推出專門針對中國的「限量」商品。在國內,最熱衷於購買奢侈品的是年輕一代,有很多的年輕人願意用一兩個月的薪水去買一隻名牌包包,年輕人陷入了用穿戴的商品來定義自己身份的怪圈。一部分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財富而購買奢侈品,另一些人可能是為了融入某個「圈子」,以擁有幾件奢侈品而獲得同伴認同感或者滿足虛榮心。

比起名牌 澳洲人更願意買品質

走在澳洲的街頭,你會發現,澳洲人很少穿戴奢侈品,即使澳洲普通年輕人的工資是國內年輕人的幾倍,他們也不願意花很多錢在穿戴上,而更願意把錢花在旅行、愛好、家庭建設等方面。

澳洲人對名牌不狂熱,也不需要通過穿著來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比起品牌,澳洲人更在乎的是產品的功能和質量。澳洲人眼中的「好商品」,是有好的材質和面料,並能夠體現自己生活態度。

澳洲人買不買奢侈品?當然也會買,但是他們並不會通過商品來標榜個人身份,更不會把商品作為讓別人認識自己的工具。如果在奢侈品店逛一圈,你會發現店內的澳洲人大多是中年人,甚至有頭髮花白的奶奶,而他們也更願意去選擇品牌里比較小眾又別緻的款式。

5萬人參加”什麼也不買”活動

澳洲人對簡單、品質生活的追求是方方面面的。今年5月,有一群澳洲人發起了「什麼也不買(Buy Nothing)」的活動。很多人發現,因為衝動消費而購買的物品,大都會被丟在家裡積灰,當初一時興起而買的東西,都成了浪費。於是,他們決定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更注重生活的體驗而不是物滿足物慾。

這個計劃的內容是:

-除了日常必需品之外,不買任何東西;

-東西壞了先去修而不是去買新的,除非修理費比換新的更貴;

-如果有非必需品的需求,先看看親人和好友是否有閑置物可以交換;

-送禮不花錢去買商品,而是選擇別的方式,比如一起吃飯或者郊遊,以「體驗生活」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留下更多的美好回憶。

活動的參加者有5萬人,他們發現,停止衝動購物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反而使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這項活動的發起人David Klein在社交網路上寫到:「現在,我每一次購物前,都會思考這一次購買背後的真正原因。這使我更有目的性,也能讓我減少壓力,更少奔波,也更少焦慮。」

當你把生活中的累贅、雜物去掉時,連生活目標都會變得清晰很多。真正自信的人,不需要通過外物或者別人的眼光,來定義自己的身份。

努力通過學習、工作來提升自己,堅持閱讀、多思考,比拎一隻超出自己消費水平的包,更能獲得別人的認同和尊重。

 

編譯:Cindy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