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又叫凍結肩、五十肩,是一種肩部疼痛難舉的疾病,好發於四十至六十歲的中年人(其他年齡層也會發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肩關節陣發性疼痛,常因體力勞動和天氣引發,隨著病情的發展漸轉變為持續性疼痛,影響洗臉、背手、梳頭和穿衣等,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
西醫認為肩周炎的治療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目的:緩解疼痛和恢復肩關節活動度,治療上有物理治療、止痛藥治療,關節注射類固醇和手術(肩關節囊擴張手術)。手術後肩關節活動角度可增加10至15度,疼痛感可改善7成至8成,可能發生出血的關節囊。目前國際上緩解肩周炎的治療手段有很多,雖然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肩周炎的疼痛癥狀,然而療效維持時間短暫,不能改變自然病程。由於不是每位病患都可感受到西醫治療肩周炎的效果,在中國、台灣、香港等地醫院常採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肩周炎。
肩周炎屬於中醫學「痹症」範疇,具體又屬「十二經筋病候」,病變部位在於肩部的經脈和經筋。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首次提出,肩周炎發病與外傷關係密切,認為傷後惡血停聚於肌肉筋骨之間,氣血運行不暢,易受風寒濕邪侵犯,惡血與外邪侵襲則發為痹證。在隋唐時期,又進一步認識到肩周炎發病與勞傷氣血不足有關。至清代《醫宗金鑒》總結了數千年來對肩周炎的病機,多使用針灸加上服用中藥的方式治療。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
所謂的「靳三針」是指:
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
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癥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肩周炎的配穴稱「肩三針」。肩三針由「肩髎、肩前、肩貞」三個主穴組成。肩髎在肩部,肩關節外展時,肩峰後下方有一個凹陷,肩髎就在凹陷位置。肩前在肩關節前部,取穴的時候把手臂自然下垂,腋前皺襞頭上1.5寸的地方就是。肩貞在肩關節後下方,取穴的時候正坐,自然垂肩,當上臂內收時,腋後紋頭直上1寸處即是。肩周炎的疼痛大多以經脈循行區域為特點, 而肩三針的取穴是對肩周炎多經癥狀的高度概括治療,加以三針齊刺,通過針刺的作用解除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特別是肌肉)的廣泛性黏連,恢復肩周經脈運行氣血來濡養肩周經筋(肩周肌肉等軟組織),從而恢復肩周經筋主束骨利關節的功能,即恢復肩周肌肉主司肩關節運動的功能。
此外,中藥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破氣行血、通經止痛藥,又以薑黃為首選藥物。薑黃性辛、苦、溫,歸肝脾經,《本草綱目》中記載薑黃:「以扁如乾薑形者,為片子薑黃,治風痹臂痛有奇效」,為治療肩周炎之良藥。配合薑黃復方加減及靳三針針灸療法治療本病(每周針灸治療兩次),大多數肩周炎患者,三周至五周治療後即可復原。少數接受過西醫關節注射或抽取積液的肩周炎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治療本病。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當今有些針灸醫生不重辯症,不審病因,隨病取穴,頭痛治頭,腳痛醫腳,拿患者當做小白鼠,不但沒有療效,還可能危及病人健康。中醫的特色在於辯其症、尋其本,在「治病必求其本」的基礎上立法取穴,只有這樣才能在臨床上取得好的療效, 從根本上解除病人的疾病。先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肩周炎患者,可以嘗試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