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按說應該是各位父母歡呼雀躍的時候。可我一朋友卻發起愁來:小兒子死活不想上學了。結果,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
原來,這孩子說話有些口吃,有幾個同學總喜歡學他說話:
當他進教室時,他們笑:你、你、你、來、來啦。
當他數學考了一百時,他們起鬨:了、了、了不、不起呀。
當不善運動的他跑步落後時,他們喊:跑、跑、跑得真、真慢、慢呀。
做得好也學,做得不好也學,怎樣都要學。他們越學,孩子越自卑,越自卑,就越不敢說話,簡直是惡性循環。
如果不是朋友的一再逼問,孩子心裡的委屈、難受還不知道要壓抑多久。
其實,他是遭受了很多孩子都會遇到的隱形霸凌。
不是只有對孩子造成身體傷害的毆打、推搡才叫霸凌,才值得被重視。開惡意玩笑、孤立、散播謠言、起綽號、譏諷等隱形霸凌,同樣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種傷害不是身體上的疼痛,而是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和創傷。
身體上的傷害可以治癒,心靈上的創傷卻難癒合。隱形霸凌的存在,正在悄無聲息地折磨我們的孩子。
[1] 情感上的孤立、排擠
孤立、排擠他人,甚至唆使其他人一同參與孤立和排擠,就是一種典型的隱形霸凌。
讀初中時,我們一致認為隔壁寢室一個女生很怪異:沉默寡言,獨來獨往,還常因晚歸被宿管批。
有天晚上,我下樓扔垃圾,竟看到她蹲在垃圾桶旁邊默默地哭。細聊之下,才知道她被室友集體孤立了,不想回去。而原因,竟是因為她從來不參與她們八卦別人的卧談會。
「沒有一個人跟我說話;沒有一個人看我;只要我在,她們故意湊在一起說話,不讓我聽見;像躲瘟疫一樣躲著我……」她哽咽著說不下去了。
在那樣的環境里待了三年,眼看著她變得越來越沉默、孤僻,成了班裡空氣一樣的存在。有時候想同她說話,她都一臉膽怯,不知道做何回應。
現在想起這位被孤立的同學,都覺得心疼。
調查發現,6%左右的孩子都曾在集體中被孤立。持續的孤立,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卑、孤僻、抑鬱。
「我那時候被逼到有嚴重的抑鬱傾向,失眠、厭學、自殘,直到上了高中擺脫了之前的環境,才有所好轉。」一位曾被孤立的網友這樣說道。
心理學家哈洛曾做過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絕望之井。
實驗中,幼猴被困在一個漏斗形小黑屋中,孤獨、絕望地呆了兩年。
兩年後,被放出來的小猴已經得了重度抑鬱症:喜歡遠離猴群,毫無活力,有極強的自閉、自殘和攻擊傾向。即便通過藥物和集體生活對小猴進行治療,也收效甚微。
由此,他得出結論:對靈長類動物來說,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會導致孩子心理創傷,這種影響將持續一生。
集體性是人的天性之一,被群體孤立和排擠絕非小事。
被孤立、被排除在人群之外的孩子,就像一座孤島,像風雨飄搖的大海里,一艘獨自航行的小船,內心充滿了孤獨、無助和絕望。
[2] 言語上的侮辱
起侮辱性綽號、嘲弄、開玩笑、散播謠言等言語上的侮辱行為,也都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隱形霸凌。散播惡性謠言,對孩子的傷害尤其巨大。
《優雅的謊言》中,女孩千智就被同學散播的謠言所傷。
在千智因被孤立而鬱鬱寡歡時,同學花蓮假裝和她親密,卻又在背後散播她的惡性謠言:
謊稱千智小學時就被同學孤立;將千智因意外去世的爸爸說成是自殺。
千智深受謠言之苦。而謠言,又帶來同學的嘲弄和更嚴重的孤立。
這些痛苦,都被懂事的她隱藏在了微笑背後。忙於生計的媽媽絲毫沒有發現,她在學校遭受了欺凌。
她也曾去圖書館查閱和抑鬱相關的書籍,也曾試著向陌生人傾訴心中煩惱,也曾用織圍巾的方式來緩解內心苦悶。
然而,什麼也沒能改變。
同學的傷害,家人的忽視,內心抑鬱至極的她,最終不堪重負,用那條圍巾,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心理學上說,謠言會造成人內心的緊張、不安、煩惱和痛苦。
25歲的阮玲玉無法忍受惡意中傷,一句「人言可畏」,離開了這個令她失望的世界。
24歲的台灣藝人楊又穎,因網上眾多散播她酗酒且出賣身體的謠言,留下一紙寫滿委屈的遺書,同樣選擇了離開。
成人尚且無法面對遭受謠言的痛苦,何況是弱小的孩子?
被起不雅綽號,同樣會讓孩子感到受傷。
曾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一名10歲男孩,一直情緒激動地大喊:「做人要有尊嚴!我寧願站在這裡一天,我也要尊嚴!」
原來,男孩因為小時候頭部受過傷而長不出頭髮,幾乎每天都帶著帽子。有的同學會開玩笑去碰他的帽子,有幾位同學取笑他是「光頭強」。他實在氣不過,就打了對方。
沒有頭髮已讓他感到自卑,而同學給他起綽號,則更深深刺傷了他的自尊。因而即便被學校罰站,他也要為尊嚴吶喊。
哪怕再小的孩子,也同樣有尊嚴,也需要尊嚴。在孩子心裡,起綽號並不是開開玩笑的小事,而是和尊嚴有關,和屈辱有關。
除此之外,言語上的譏諷、嘲弄,同樣會傷害孩子,不容小覷。
毆打、故意推搡這種已經顯性化的霸凌,更容易被識別、提防和處理。反倒是這些常見的隱形霸凌,極易被父母和學校忽視。
做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該怎麼保護孩子盡量不受隱形霸凌的傷害呢?
[3] 及時識別孩子的求救信號
除了學業外,父母應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及時識別出孩子的求救信號,以便給予孩子幫助。
當孩子出現持續情緒低落、多次表達不願上學、脾氣突變、出現自殘行為時,可能就是孩子在發出求救信號,家長得格外注意了。
在《優雅的謊言》中,對於在學校被同學欺凌一事,千智其實很早之前就發出過求救信號:她曾表達過不想去學校,也曾想找媽媽傾訴。
千智的母親卻不以為意。
直到千智走後,痛苦中她才想起女兒的求救信號,然而,為時已晚。
教會孩子應對隱形霸凌
面對隱形霸凌,最重要的是學會保護自己。
父母可以在家多和孩子進行角色扮演,演練各種情形下的應對方式:
當別人的言行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時,言辭拒絕:請你不要這樣,我不喜歡!
當被別人誤會時,大膽說出事實。
鄰居家的孩子有陣子眼睛有點炎症,上下學回家都遵醫囑戴了墨鏡,被同學嘲笑是臭美。鄰居教她這樣回擊:我不是臭美,戴墨鏡是因為我眼睛發炎了,怕光。
當覺得自己無法應對別人的欺凌行為時,可以立即離開,遠離被欺凌的環境。之後,可以向父母或老師尋求幫助。
從反覆演練中,孩子能獲得應對的底氣和自信,當霸凌再次發生時,能勇敢表達自己的不滿,不會因保持沉默,而讓對方得寸進尺。
做孩子永遠的後盾
美國教育發展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64%的孩子被霸凌後沒有告訴其他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效的求助,不當的干預。
當孩子受到欺凌,會擔心辜負了父母的期望,害怕被認為是慫、軟弱或開不起玩笑。因而情願自己忍受痛苦,也閉口不言。
做為父母,平時就應該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別怕,我們就在你身後,是你永遠的後盾。
當傷害已發生時,父母應耐心傾聽,給他安慰,在「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捍衛孩子權益」前提下,去理性處理被霸凌一事。
當孩子深信父母會保護他,會給他合理的幫助,才會在霸凌發生時,主動尋求幫助。
當有人可以傾訴,有人給他安慰和幫助,孩子也更容易重建對自己和未來的信心。
弗洛伊德的童年陰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童年創傷經歷對一生都有重要影響。這樣的傷害,就像是孩子心上的傷口,雖然會癒合,但傷疤卻一直會在,不經意間就會隱隱作痛。
做為父母,為了防止這樣的傷害發生,應防患於未然,教孩子學會識別、應對隱形霸凌。而當傷害已發生時,父母要勇敢地站出來,和孩子一起面對。因為,比隱形霸凌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背後,沒有你。
來源:網路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9月12日 12:00
維州西部叢林大火失控肆虐,大洋路沿線的熱門旅遊景點關閉,度假者被迫撤離。至少有一棟房屋被大火燒毀,另有兩所房屋據信也被毀。 Read More
今年聖誕期間,吉朗探險公園(Adventure Park)將再次迎來盛大的聖誕燈光節(Christmas Festival of Lights),用330萬盞璀璨燈光點亮夜空。 Read More
一位Woolworths顧客在一個Facebook群組分享了一張照片,顯示超市貨架上滿是破損雞蛋,十分「噁心」,其他購物者對此議論紛紛。 Read More
紅牛公司(Red Bull)宣布,三年前在澳大利亞停售的一款熱門產品已經回歸,現在全國各地的Coles銷售。「它們回來了。」紅牛在一則廣告中說。 Read More
在澳洲競爭監管機構指控兩大超市提供虛假折扣誤導消費者後,Coles 和 Woolworths 又遭到新的集體訴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