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兩部後宮劇,主角都是乾隆和他的女人。網上就這兩部戲的三觀、製作、劇情、美工、人設,各種互撕。主流觀點是:《延禧攻略》更具現代性、《如懿傳》更有時代感。
遇言姐說,不管橋段清奇還是暗黑、不管人物爽利還是隱忍、不管服裝多麼精緻華美、不管拍攝多麼細緻入微,我都看不下去這兩部後宮劇,因為它們的核心是對男權和臣服的明貶實褒、心嚮往之。
▲清宮戲,走了四阿哥胤禛,還有四阿哥弘曆
作為距現今最近的一位坐擁「盛世」的皇帝,乾隆壽命長、喜熱鬧,沒事就下個江南,針對乾隆的戲說特別多。
然而,真實的、橫向比較的乾隆盛世是什麼樣子呢?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團到達中國,第一印象是觸目驚心的貧困。
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
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房屋通常是泥巴牆、茅草頂。消瘦憔悴,滿面愁容的僕役們對接到的殘羹剩飯千恩萬謝,甚至爭搶我們用過的茶葉。不管是房屋還是河道,都不能跟泰晤士河畔的城鎮相提並論。
這並非約翰·巴羅傲慢自大。
▲約翰·巴羅的本人畫像
根據記載,在工業革命前,也就是乾隆初年,一名普通英國農夫的日常餐點為牛奶、麵包、豬肉、乳酪、土豆。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至1808年,也就是乾隆去世後的第10年,英國普通農民家庭的消費清單中又加入了黃油、白糖、茶葉、啤酒。這是同時代的中國平民所不能想像的。
乾隆統治下的中國,是封建時代人口最多、國力最強的時期。然而,這個千年盛世在已經敲響了蒸汽時代的鐘聲的英國人眼中如此黯淡。
行駛於內河時,英國使團發現,官員強征大批百姓拉縴。「缺衣少食、瘦弱不堪的百姓被鞭打呵斥,彷彿他們是一隊馬匹。」
乾隆盛世的秩序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和平等觀念已經不止於萌芽。
乾隆13年,孟德斯鳩發表的《論法的精神》成為三權分力原則的思想源泉;乾隆41年,《獨立宣言》在費城發表,宣布了全球第一個非君主制國家的成立;乾隆54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1795年,乾隆退位成為太上皇的第二年,華盛頓宣布拒絕連任第三屆總統。
乾隆皇帝65歲那年,托馬斯·傑弗遜在《獨立宣言》當中寫下了光芒萬丈的偉大篇章:
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250年來,這段振聾發聵,充滿前瞻的文字是燈塔一般的存在。威爾·史密斯在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最為感人的橋段正是來源於此。當那位走投無路的黑人單身父親帶著兒子夜宿公廁時,他說:
那一刻,我想起了托馬斯·傑斐遜在《獨立宣言》中對生存權、自由權, 以及追求幸福權利的描述。我一直在想,他是怎麼知道要把『追求幸福』 那部分放進去的?他究竟是怎麼知道的?
▲There is no “y”in happiness, there is an “I”
是啊,遇言姐也在想,是什麼樣的高瞻遠矚、什麼樣的莊嚴信仰、什麼樣的人文關懷得以令那些與乾隆同時代的人類能夠將「追求幸福的權利」與「生命權」、「自由權」寫在一起,相提並論,彪炳史冊。要知道,彼時的大清朝還在糾結稱誰有資格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
《獨立宣言》最年長的簽署人本傑明·富蘭克林比乾隆皇帝還要大上5歲。這位美利堅奠基人,避雷針和雙目眼鏡的發明者在1723年(雍正元年)時便在鎮報上發表文章稱:「沒有思想自由就不會有智慧,沒有言論自由就不會有公共自由。」
▲華盛頓騎馬像和乾隆騎馬像。他們都在1799年去世,乾隆死在年頭,華盛頓死在年尾
《獨立宣言》發表13年後,華盛頓將軍成為第一任總統。他比乾隆小21歲,與乾隆同一年(1799年)過世。
當選總統時,華盛頓一度拒絕過2萬5千美元的年薪,只因他認為總統應該經濟獨立、無償服務。要知道作為大農場主的華盛頓,現金流並不充裕,當選總統時還得借款600美元以搬家到首都。
2005年,「最偉大的美國人」票選中,華盛頓位列第4。許多人在得知乾隆和華盛頓同年去世這一冷知識時,都大吃一驚。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前者是一個遙遠的古代人,後者則是一個昌明的現代人,華盛頓、傑斐遜、富蘭克林所傳達的價值觀,我們至今仍覺得親切。
歷史已是如此不堪,層出不窮的各種戲說則更是low到爆。劇本作者毫無下限地意淫和獵奇,將本就狹隘、愚昧的大清朝三觀拉低到無以復加的境況。
作為宮斗劇的鼻祖,《金枝欲孽》尚且展現了原本你死我活的女人們在大難臨頭時互相救助,看淡爭鬥,宣揚的是人性向善。
自此之後,《甄嬛傳》、《羋月傳》、《如懿傳》這些跟風之作一個比一個下作,沒有絲毫人性亮光、沒有丁點人倫常識,為虐而虐、為爽而爽,計謀拙劣、強行尬斗。七八十集都是互相投喂麝香、水銀、毒蛇,男男女女都是一群冷血不仁、毫無尊嚴的深井冰。
這些電視劇打著獨立、同情、逆襲的旗號,本質卻是對權力的無限崇拜、對臣服的沾沾自喜。偽裝成折射「現代女性」觀念的爽劇《延禧攻略》中,最後一集乾隆問瓔珞「看眾人俯首帖耳感覺如何」,腐朽本質瞬間爆棚。《如懿傳》中,皇帝視所有女性為工具,懲罰侍女阿箬脫光在床前跪著,遇言姐只能說,作者你比乾隆本尊還變態。
動輒強調「萬人之上卻也是無人之巔,沒有人陪著朕,朕覺得很孤單」,圈地自萌的唏噓感慨貌似無奈,實則是作者對附庸權力的嚮往。
最令人無語的是,歷史上的乾隆好歹還有些「平定準噶爾」、「平定回部」、「平定緬甸」系列「十全武功」,而在宮斗劇中,工作量嚴重不飽和的皇帝親自加盟撕逼且不亦樂乎,帶領著一群菜雞互啄。
妃子因為幾塊炭吵架他管,宮女和太監結成對食他管,甚至親手做起了專供如懿使用的綠梅粉,這是要開淘寶店的節奏啊。一個皇帝居然色誘侍女,讓人脫光了在床前跪了三年還沒查出問題所在。真是要手段沒手段、要事業沒事業、要三觀沒三觀。
▲皇上手工製作,香粉限量發售
縱觀世界,在愛新覺羅· 弘曆出生以前,世界就已經進入了全球化過程。16世紀,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18世紀,世界文明的大潮是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限制君主權力,而當英國使團抵達中國時,他們看到的是人們普遍自私、冷漠、卑微。
乾隆和華盛頓都在1799年去世,乾隆死在年頭,華盛頓死在年尾。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歷史的天平上獲得了完全不同的定義。
乾隆最廣為人之的是「高壽88、十全老人、有名有姓的妻妾38人、生了27個娃、好大喜功、六下江南、野炮無數、寵愛和珅。」
華盛頓的標籤則是領導了一場獨立戰爭,引導美國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自願放棄連任權力,宣布憲法的目的是限制政府權力和保障人民自由。
乾隆和華盛頓宛如生活在同一時間內的平行空間里,沒有交集,沒有共鳴。
更可悲的是,200多年後,人們對乾隆那段歷史的關注點仍然是情愛、爭寵、制衡、奪嫡,就算是所謂的正劇,也不過是止於「術治」的層面。
沒有信仰、沒有救贖、沒有反思,只有暴力和權貴才是唯一的價值,里里外外無非是叢林法則的再現。應該說,這是借古裝劇的保護,抒發對權力和依附的嚮往。
歷史已經不堪,戲說更是low爆。
康熙、雍正、乾隆,各位姐妹,和我一樣已經看夠了這祖孫三位的請舉手。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