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社會培養孩子會說多門語言的小技巧

澳洲生活

母語非英語的粵裔ABC作家梁元安為ABC網站生活版撰寫文章,介紹了來自非英語國家的移民家庭撫養一個會說多門語言的孩子所面臨的複雜性和難度。他本人小時候會說簡單的粵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就只使用英語,對粵語的掌握停留在了非常初級的階段。而他18個月大的女兒,母親還在用瑞典語跟她講話。

來自南印度的作家Asha Rajan從小母親對她說本地方言,但她在教自己的孩子說方言時卻面臨困難:隨著孩子跟原始社區的聯繫逐漸淡化甚至消失,英語自然而然的成了他們的第一語言。

梁元安回憶起自己上小學時是唯一的中國孩子,在家中又受到澳大利亞和美國電影節目的影響,他的粵語之根逐漸在失去,即使父母拖著他在每周六早上上中文課也沒有幫助。現在他能理解說粵語的人,自己卻很難說出標準的粵語。他不希望女兒步自己的後塵。

對於如何成功的培養出一個掌握多門語言的孩子,Rajan分享了一些來自她父母的心得:「使用該門語言越多、環境越廣泛——不僅是熟悉烹飪術語或者童謠——孩子對語言的熟練程度就越高。如果孩子能在家庭內外(例如在社區內)看到經常使用的語言,他們就更有可能重視它。」

以下是成功培養雙語或三語兒童的5個技巧:

  1. 儘早開始

墨爾本大學心理學研究員和講師Meredith McKague博士說:「嬰兒的大腦通過沉浸在社會和語言環境中來學習語言。」而對於成年人來說,幫助有效處理母語的神經連接已被「修剪」,因此長大後學習母語也需要付出努力。

「嬰兒在母親腹中最後三個月時就顯示出語言發展跡象。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個小時內,嬰兒更喜歡聽母親用母語熟悉的母音發出的非母語母音(例如「中國式英語」)。」這表明語言教育應從胎教開始。

  1. 會說雙語存在優勢

雙語幼兒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學習語言,但長期的好處甚大。根據McKauge博士的說法,雙語大腦往往在注意力和語言處理領域有更多的灰質,在工作記憶和語言網路之間有效的「白質連接」。這些大腦變化有助於保護老年雙語者免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侵害。此外,還有證據表明雙語兒童和成人在轉換注意力和避免干擾方面優於單語者。

「兒童在早期階段受到多種語言的影響,會獲得更好的情感、認知和共情發展,」具有教育和語言學背景的希臘裔澳大利亞人Mia說,他正在養育一個會說三種語言的兒子。她只用希臘語和3歲的孩子說話,而她的丈夫(印度裔)只對他說日語。孩子從其他地方獲得英語。

  1. 一致性是關鍵

Mia說父母對她只說希臘語,儘管在英語學校長大,她仍然保持母語十分流利。事實上,她是她同族裔夥伴的英語翻譯。後來她才知道,父母是故意為之。Mia的父母為她奠定了強大的希臘語和英語的雙重基礎。「我認為一致性是絕對的關鍵。決定在對孩子說話時誰說哪種語言,父母一定要堅持到底。」

「我們每個人都用不用的語言對兒子說話,然後購買希臘語、日語和英語的書籍,讀給他。即使他對另外的語言感興趣,我們依舊會堅持原則。」

  1. 找到適合您家庭的方法

米婭的「一人一語」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不可生硬套用。McKague博士說,兩名父母說同樣一種第二語言(如父母都說中文),更有可能讓孩子發展出類似本土的熟練程度。「如果孩子的祖父母都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孩子就更有可能掌握這門語言。」

  1. 將語言融入生活各個方面

「語言能力確實通過「沉浸感」茁壯成長,」 McKague博士說。 「在語言中培養和保持流利度的最佳方式是創造一種環境,讓發育中的孩子有機會沉浸在語言對話中。」

父母們可以用您的母語講故事、玩遊戲、唱出你童年時代的歌曲、用你的語言講述幼兒的一切;讓孩子與其他同一語言的孩子一起參加社區活動、節日和遊戲小組;從當地圖書館借閱母語圖書讀給孩子;用您的母語收聽SBS Radio、觀看母語電影,都是很好的辦法。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掌握另外一門語言是一種禮物,將他們與地球上的其他人聯繫起來,享受文化差異,分享共同的人性。只會說英語的澳大利亞人在聽到有人說英語口音很重的時候可能會翻白眼,但實際上,我們更應該敬畏那些能用多種語言交流的人。

 

編譯:陳曦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