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P2P和「金融難友」

澳洲生活

中國大陸的P2P出事了。自六月份至今,中國大陸有二百多個P2P平台「失聯」、「爆雷」或「跑路」,被套取的資金已達「萬億元」,與「龐氏騙局」齊名。

公眾相信這背後一定有權貴和官場的支撐和勾結,所以被認為是高級騙局。不少網友已經把P2P與股市、期市和彩票並列為中國金融騙局的四大金剛。

P2P (peer to peer),實際上是不應該成為騙局的。它原本只不過是一個「網貸平台」,在網上發表資訊在有餘錢者和缺錢者之間牽線搭橋,完善手續和完成借貸。對有餘錢者來說,這是一次投資行為;對缺錢者而言,這是解燃眉之急,以繼續大業的機會;對社會來說,這是盤活資金,增加經濟活力的措施。 「余錢」的投資收益的分配規則是平台制定的,一般用利息形式發放,利率比銀行高多了。有時竟是銀行利息的幾十倍,中國政府曾把利率規定為不得高於銀行利息的四倍,並提醒公眾過高的利息回報應疑為騙局。令人不解的是:那裡的政府為什麼總是「提醒」,而不是直接取締。

P2P平台本身按理是不應該直接與資金流發生關係的,與P2P關聯的「託管銀行」才與資金流直接相關,賺到的錢應在成功投資的收益中分取。如果紀律嚴明、政府勤政、監管有力,P2P平台失聯是可能發生的,但捲走資金跑路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生。但在中國大陸,這卻是實實在在地發生了。發生原因也明明白白:其中必有「腐敗」,而且必有權力腐敗。

更為可怕的是,在P2P出事後,原來的「託管銀行」出面聲明與此P2P沒有關係。

一個新名詞「金融難民」也應運而生,特指那些被騙走大量資財的人們。難友們互相串聯,結團維權,有些還上街訴求,討要受損資金;政府又一次面臨維穩的重大挑戰,對難友們的迫害也就開始了。

在這裡,我也有三次與P2P交流的經歷。

第一次是被邀請參加一個在CBD的一個大樓里召開的投資推介會上。據說主講人的學歷十分輝煌,投資經驗十分豐富,知識也十分淵博;投資收益是有誘惑力的,會上會下互動熱烈,不少人當場認購,似乎機會稍縱即逝。我一時口快提了一個問題:「我投資後,集資方收到了錢,貴仲介方可能會分到傭金,留給我的只是一個夢和一片風險。貴方有什麼方法可以同我共擔風險?」於是,我立即被冷眼相向,晚上的冷餐會也被取消了資格。

第二次是在Box Hill的一個會議廳,同樣從「推介」開始,收益率也相當動人。還披露了和介紹了託管銀行。我不識相地又提問了:如果貴方操作失當,無法履行利率承諾,託管銀行會承擔多大責任?不料這居然引起了不少人的一片疑問,紛紛以國內P2P們的失聯為例,要求主講人解釋風險。當然作為「挑事者」,我也被主辦人冷落了。

第三次卻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次討論形式的會議,主持者主要在回答與會人的提問,而且提供了較大量的資料。而且資料的可核查性很明顯。

雖然,「P2P」模式的金融理財在國內已經幾乎淪為騙子的同義詞,但前赴後繼般的「上當者」還是成千上萬。我曾十分驚訝地向參與者問過這個問題:「明知是騙局,為何還要參與?」得到的回答是:「搶一個時間差,在最終上當和騙局收場前,會有一個賺錢的窗口期,那就是機會。」意思很明白:在大規模地獲得受騙人前,騙子會用讓一部分人得利的方法以誘騙其他人,只要在這個窗口期進行操作,努力擠進得利人群範圍,並在大量人上當,騙局收場前及時撤出,就有投機成功的機會。這與熱衷於投資那個「跌跌不休」中國股市和期貨市場的不少人的理論完全一致。我終於認識到了「貪婪」的巨大力量。

最近,遇見一位與P2P有關的行業的朋友,他告訴我最近中國P2P的大規模出事一與整體經濟發展受阻有關,二與政府行為有關。其中道理想必大家可以想像得到:經濟發展乏力,財政形勢不佳和金融前景不明朗等一定會影響投資者信心,中國大陸的銀行或P2P本身就是一些「泥菩薩」,一旦群情激動,就有可能導致社會不穩,為「維穩」,與其被動,不如主動些自行爆雷,以免日後更大風險。

平心而論,澳洲本土的「P2P」承諾的年回報率相對合理,在法律嚴肅,金融紀律嚴明,政府勤政,社會監督有力的地方,發揮P2P的作用對促進經濟發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當然,在經濟發展前景良好,行業前途光明的前提下,操作團隊的水準是成功的關鍵。

對於已經存在的「輸家」來說,網上居然還有人高呼「願賭服輸」;但是我只想說:願賭服輸是對的,但是對於一個出千的賭局來說,不認輸才是對的。

作者:子宜

推薦閱讀: 人在澳洲

展開評論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