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中國建築領域大力倡導綠色環保與節能的新概念,木框架結構憑藉其自身的優勢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但是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小時候都是住磚瓦房長大的,普遍都認為磚瓦房結實,冬暖夏涼。殊不知,所謂的老磚房冬暖夏涼,木結構房屋屋裡屋外一個溫度的說法更是一種誤傳。之所以有的人感到老磚房冬暖夏涼, 是因為房屋已經居住過很久的時間。
木框架結構是北美最為流行的一種結構體系,在北美,木框架結構已經有100多年歷史,在美國及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區,我們今天仍可以發現100多年前建成的民用及商用建築。據統計,1997年美國新建單體別墅約113萬8千棟,其中90%採用木結構,另外,在所建的33萬8千棟多層住宅中,絕大多數也採用木結構。即使是在寒冷的北歐四國,現在的建造技術也是木結構的房屋,這些發達國家的氣候都比澳洲寒冷很多,都採用木結構房屋建造,說明木結構房屋在節能上肯定是更高一層。
現在澳洲的新房,大多是磚木結構,也就是外面一層是磚,裡面的結構主體是木頭,屋內的牆壁則大多是石膏板,木結構和磚結構之間有一層厚厚的保溫棉。這種新型的木結構房屋實際上在建造方式,保養,更重要的是在節能上,都要比老式的雙磚房要好很多。然而,磚房的室內外溫度調節慢,猶如我們在國內住在鋼筋水泥的高樓里,初春已經春暖花開了,屋裡還冷颼颼的;秋天已經秋高氣爽了,屋裡還是悶熱。所以實際住磚房在電費和煤氣費的使用上,平均值都要比新的木結構房屋要來得高。
木結構房屋有哪些優點:
使用壽命長
據了解,已有百年歷史的木屋隨處可見,長期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建築標準木材是一種非常穩定、耐久的材料。
設計風格多樣化
室內布局和裝飾的靈活性。木結構不僅適用種類繁多的外部建築風格,而且在室內布局和裝飾方面提供了相當程度的自由,可以充分發揮設計師的想像力和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保溫隔音、節約能源
木材是很好的電絕緣體,有低傳導性,另外,木結構利用夾層保溫和空氣屏障的原理,使得木結構具有很好的保溫隔熱性能,能源消耗少,大大地為消費者節省了能源費用。
防火達標
對於輕型木結構,採用防火石膏板作為木結構的保護層,達到1到2小時的耐火等級;對於中型木結構,可利用木材的炭化效應;木材在燃燒時,表面會形成炭化層,其低導熱性能可有效阻止外部火焰向內蔓延,從而保證整個結構在短時間內不受破壞(鋼結構遇火災時鋼樑會迅速升溫軟化掉落,導致危險後果)。
抗震性最佳
木結構有很高的強度——重量比較輕,木結構韌性大,對於瞬間衝擊荷載和周期性疲勞破壞有很強的抵抗能力,在所有結構中其實抗震性並不差,這一點在許多大震區已得到充分證明。
防蟲防蛀
現代木結構房屋通過清理現場、使用屏障系統、在與土壤接觸部使用化學加壓防腐處理材等措施來避免建築免受白蟻的侵害。實驗證明,經加壓防腐處理的建築材料是可以較長時間地抵禦白蟻的侵蝕。
綠色環保、居住舒適
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建築材料,木結構房屋在建造過程中不污染環境,木結構房屋的自然親和力有益於居住者的健康,這是其他結構房屋無法比擬的。由於木材為絕熱體,在同樣厚度的條件下,木材的隔熱值比標準的混凝土高16倍,比鋼材高400倍,比鋁材高1600倍。如果採取通常的隔熱方法,木結構房的隔熱效果比空心磚牆房要高3倍。所以,木結構房的取暖費用較低,冬暖夏涼,空調幾乎成了擺設。
澳洲的房屋建造一直有一個星級節能標準,在2006年的時候,澳洲房屋的建造標準是3星級節能,現在整個澳洲如果不蓋6星級的節能標準房屋,政府都不會批了。有的城市已經開始銷售7星級節能標準的房屋了,無論在光線的使用,舒適度,水電煤的節省上都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只有這些木結構房屋才有節能的標準和追尋,而誰又聽說過雙磚房的節能標準呢?
來源:澳洲家居網
This post was last modified on 2018年4月10日 15:22
兒童服裝店Blue Sky Kids Land 及其兩名董事 Guo Dong Gu (顧)和他的妻子 Fei Rong Yang(楊) 因剝削四名中國移民、妨礙公平工作局的檢查而被罰款 510 多萬澳元。 Read More
更新於 :2024-12-19 01:50 文/清簫 今天繼續講《古文辭類纂》。上期講了姚鼐在此書序目中所謂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這是序目里最關鍵的部份。下面我會結合該序目以及不同文體的範文,帶大家一起欣賞古文,提升鑒賞與寫作水平。古文有些寫法在現代依然不過時,取決於學者怎樣運用。希望能幫到大家。 《古文辭類纂》序目最關鍵的一段是:「凡文之體類十三,而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學者之於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終則御其精者而遺其粗者。」一是簡介古文分類,二是概述構成一篇文章的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現在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此書的13個文體類別: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這13類文體或許乍看難以理解,我們不妨進一步歸納,其實可以歸為三大類: 1、說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 2、記事(傳狀、碑誌、雜記) 3、抒情(箴銘、頌讚、辭賦、哀祭) 這樣是不是更加簡單清晰了?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之文以理為主;傳狀、碑誌、雜記以事為主;箴銘、頌讚、辭賦、哀祭主寫情。透過姚鼐所列文體的順序,可知他認為學文應當先學議論文,後學敘事文,最後學對辭藻精美要求較高的抒情文。我們試分析他如此安排的原因:無論是否能成為文學家,都要條理清晰,明辨是非,所以議論文是基礎。記事文比議論文稍難一點,比如給一個人作傳,或寫墓志銘,至少要對此人的生平全面了解,並在諸多大小事中取捨,挑出最重要的事,且次序嚴謹,還要真實,所以很考驗功底。至於頌讚、辭賦、哀祭等重在抒情的文體,寫作難度更大,但即使寫得不好也沒關係,至少前面已經學會寫最重要的議論文和記事文。 (圖:Adobe Stock) 再來看《古文辭類纂》所選文章的朝代比例。其中,先秦文佔11%;兩漢文佔20%;六朝文佔1%;唐宋文佔59%;明文佔5%;清文佔4%。唐宋文比例最大,在唐宋文中,大多數都是八大家的作品,即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的文章。而六朝文比例最小。上期介紹過「桐城三祖」的文學觀,結合上期內容,各位想必不會對上述比例感到意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