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悠久的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在選擇伴侶中都有固定模式。這種模式根深蒂固。它不僅指導著人們如何選擇對象,選擇怎麼樣的對象,控制著他們在戀愛中對伴侶的判斷。 在這個特殊的模式的代表是「門當戶對」。
門當戶對的含義可能對每個人有不同的認識,但基本都離不開以下的框框:
家庭,特別父母的背景需要門當戶對;
父母的經濟條件和基礎需要門當戶對;
各自兄弟姐妹的人數需要門當戶對;
男,女學歷需要門當戶對;
男,女的 職業需要門當戶對;
男,女的收入和財產需要門當戶對;
男,女的年齡需要門當戶對
這些「門當戶對」成了單身男,女在決定是否要給雙方見面機會的前提。 如果不按照這樣的『門當戶對』尋找終身伴侶,父母會反對,朋友會勸阻,和鄰居會鄙視。
最近我很喜歡看中國電視連續劇。 很多連續劇有同樣的模式: 富二代的兒子無意中愛上了貧窮的小姐。父母,兄弟姐妹極力阻擾,反對,設計破壞。搞得無辜的貧窮女和她的家庭受到侮辱和傷害。
我們先不說這些門當戶對是不是正確的,但看看那些電視劇的結果,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後愛情戰勝了門當戶對的理念。 看來門當戶對壓不住人的感情。
門當戶對是封建時代人們用來判斷人,判斷婚姻的唯一方法。因為在那時的社會和文化中沒有自由戀愛。婚姻是父母包辦的。 男,女間的感情是結婚後才產生的。有時感情永遠不會產生。但因為封建社會的理念,沒有感情的婚姻還是可以維持。對於那時的社會來說,婚姻的目的無非就是生兒生女,傳宗接代。
其實在過去的西方社會中,這種門當戶對的想法也很普遍。
但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人在思想和感情中進化,對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要求,以及社會對離婚所持的隨便態度。在這樣的環境和社會中, 門當戶對還能主宰婚姻的建立,以及成功嗎?
在以下的專欄中,我將和大家討論這個問題。
作者:Eva Chen
悉尼:Suite 1708(17樓)109 Pitt Street (近Wynyard,或Martin Place 火車站)
電話:9221 0123 / 0433 560 668
圖片: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