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姐姐請你吃糖啊。」
相信每個人小時候聽到這句話的頻率都不低,尤其是在嚎啕大哭之後。一直以來,糖果、甜品、巧克力等甜食都被視為「快樂之源」,能夠緩解消極的情緒,甜食廣告與戀愛的甜蜜也常常捆綁在一起。
然而,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最新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度攝入甜食以及含糖飲料可能會誘發抑鬱症和常見性精神障礙(CMD)等心理疾病。
倫敦大學學院的這項研究其實從 1985 年就開始了,研究採用了超過 10000 名年齡在 35 歲到 55 歲的英國公務員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的比例為 66.9 %。
研究人員在這三十多年間對這些研究對象進行了十幾個階段的跟蹤調查,其中對研究對象食物中攝入的糖分進行了專門的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那些糖分攝入量排在前三分之一(每天攝入量超過 67g)的男性與其他男性相比,五年後出現精神障礙與抑鬱症的幾率要高出 23 %。同時對於那些本就患有抑鬱症等心理疾病的男性來說,大量攝入糖分還會增加其 5 年後抑鬱症複發的風險。
相比起男性,女性攝入糖分與抑鬱症的聯繫就沒有這麼明顯了。不過研究認為糖分的大量攝入會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攝入較少的糖分也能對預防抑鬱症起到一定作用。
此外研究人員還通過不同的對照組排除了研究對象在飲食習慣、身體狀況、社會地位、種族差異等方面的個體差異的影響。
除了基於觀察和問卷調查的的結果,研究人員也從生物學的角度對甜食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作出了解釋:
- 試驗中被投喂高糖食物的的動物體內,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含量明顯下降,從而導致可以抑制抑鬱症的海馬神經萎縮。
- 碳水化合物的消耗與炎症因子在體內的循環增加有關,這也可能導致抑鬱。
- 高糖食物會導致胰島素分泌紊亂,讓體內分泌過量胰島素,進而造成低血糖,讓人感到情緒低落。
- 人容易對糖上癮,糖分的過量攝入可能會影響體內與情緒調節相關的多巴胺神經傳導機制。
- 攝入過量糖分容易讓人肥胖,導由此帶來的社會歧視也可能引發抑鬱。
這些研究結果發布之後,也遭到了一些質疑,比如有人反對者認為研究人員沒有把食物中的天然糖分考慮進去,以及對照組不夠完善,例如沒有證明產生抑鬱後是否會反過來促進糖分攝入。
出現這樣的爭論其實也屬正常,畢竟過去有大量的研究證明過糖分對情緒產生積極的作用,能幫助人緩解壓力,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研究人員就曾發現糖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並減少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
此外甜食中一些特殊成分,如巧克力中的可可鹼和苯乙胺也早已被證實可以促進大腦多巴胺,從而提振情緒。
不過近年來也陸續出現了許多「唱反調」的研究,除了倫敦大學學院這次的研究,早在 2002 年初,貝勒大學的一項研究就調查了六個國家的抑鬱症和糖攝入之間的聯繫,結果發現精製糖消耗量與抑鬱情緒升高相關。
東芬蘭大學公共衛生與臨床營養學院也曾對 2300 多名年齡在 42 歲 至 65歲的男性,進行了歷時 14 年的飲食記錄研究,也得出過類似的結論。
而在臨床醫學上,也不乏因「糖上癮」而到導致抑鬱症的病例,2014 年一名英國女子就因為每天攝入過量糖分而導致嚴重的抑鬱症,後來通過戒糖才恢復了健康。
儘管似乎沒多少人會把糖和抑鬱聯繫在一起,但仍有不少人出於減肥等健康目的開始減少糖分的攝入,或者選擇使用代糖的無糖飲料,比如無糖可樂。遺憾的是,無糖飲料中的人工甜味劑也存在著健康風險,無糖可樂還會進一步誘發我們的對甜食的渴望。
從肥胖的幫凶到抑鬱的推手,這些年糖似乎要從「快樂之源」變成「罪惡之源」了。但在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善之前,人們也許還不需要太過擔憂。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對於輕體力活動的成年人來說,每天糖分的攝入應該為 45~50 g ,這大致相當於喝 1.5 罐 330 ml 的可樂。
雖然好像每天都超過了這個量,不過今天看到「吃糖可能導致抑鬱症」這個消息時候,我還是決定吃顆糖壓壓驚。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