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生活中瑣碎的話題,從細節的角度切入。這個角度是家中的地面。換句話說的是:如何把家中的地面做得更漂亮,更宜居。
記得少時候,農村的老房中,家的地面是黃土地,只不過家中的黃土地比家外的黃土地更結實一些,或許還更清潔一些。而城裡房子是石板地或者是樓板地。小時候的理想,就想在自己家那老宅中的地面也鋪上石板或樓板。
想把家做得更漂亮些,這是每一個居家愛家人的夢想。
幾天前接到一個客人的電話,說家裡想把地毯換了,全部鋪成金剛板。
這種電話,我每天都會接到好幾個。常規的處理是,我會把這些業務轉給我的業務經理,或是分店的經理。倒不是我不想去做這份工作,而是我心太粗,量房時往往會量錯或算錯。我的這種丟三拉四的毛病,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改進。
然後我的員工告訴我,這個客人家也住St Ives,距離我家不到5分鐘路。員工給出了這個讓我難以抗拒的理由,我沒法不去做。
客人是一個70多歲的老人,稀稀頭髮已經全白,且有些耳聾,我們交流十分困難。
八百多平的地,樓上樓下近200多平方的地毯。由於使用多年,地毯上的毛已褪光,且已斑斑點點,空氣中也散發一種來自舊地毯的霉味。老人姓關,從香港來澳近30多年。
「吳先生,我的三個孩子都大了,已不住這個房子了。你能否給我鋪些便宜的金剛板,只要能用上十年就可以了。我和我老伴都不知道能否活上十年,把地毯換成地板,到時候我們走的時候,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喜歡這裡。」
老頭很客氣,但平平常常的幾句話,卻讓我聽起來有些心酸。
這是所有關於家的故事中的一個,只是多了些夕陽西下的悲情。
還有一個故事,可能會讓你更輕鬆一些。
也是一對老夫妻,從台灣到悉尼,已有二十多年。從北悉尼的家到OZWOOD總部Auburn店,GPS上顯示是45公里,可是這對70多歲的老人前前後後來了三趟,他們在地板的品類選擇上始終下不了決心,只希望我能上他們家看一下。面對老者真誠的態度,我只有一種選擇,再遠也要去一下。
他家是一個普通的家,近八十多年的老房,地毯有些舊也有些臟,家什多且零亂,但是牆面上,卻整整齊齊掛滿三個孩子的歷年獎狀。面對這面牆,讓我看到了兩位老人艱難的昨天和歲月的韻味。
見我到來,老人特別開心,又倒茶又上水果。
老頭說「今年過年,在奧克蘭的大兒子,在新加坡的女兒,在台灣的小兒子,都要到悉尼我家裡過年,我要把這些舊地毯全換成地板,吳先生你可要好好幫我選一下,這是我家近幾年的大事。」
老太說:「女兒聽說我要換地板,早早就把錢給我匯過來了,有個女兒真好!」
顯然,這是兩位富有的老人,這種富有不是來自物質,而是來自內心,是真正的富足。
我不知道透過這些生活細節的背後你能體會到什麼?在我看來,無論華人,或者是西方人,家和家裡的親人,永遠是他們心裡最沉也是最柔的世界。
這只是個案,也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客人們對於家的熱愛和認真態度,每每讓我動容。
所以,用這兩個平凡的故事作為《地板那些事兒》的開局,無論妥或不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和告訴你:我所講述的內容,時時,處處都和你有關,就象日常生活中的油鹽米醋一樣,你繞不開也甩不掉,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人生的一部分。
編輯:Jer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