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意味著隨興就地取材,有什麼就炒什麼,然而在台灣,人們對於「客家小炒」有特定的印象:這道菜必定咸香開胃,且熱熱鬧鬧的包含幾樣特定食材:五花肉、干魷魚、青蔥、豆乾絲等。
「客家小炒」與祭祀有著密切的關係。過年及傳統節日,台灣人敬神祭祖,最常見的牲禮形式是三牲:全雞、全魚、整塊豬肉。拜拜用的豬肉通常是以整塊五花肉水煮而成,而這煮熟的五花肉,在台灣客家婦女的智慧巧思下,變身成為風味獨特的美味料理,甚至流傳到台灣各地,廣受歡迎。
用一個小故事,可以試著猜測「客家小炒」的形成過程。早期,客家人是大家庭生活,全家人的三餐由妯娌們輪流準備。有一天,大嫂以祭拜過神明祖先的水煮五花肉為主菜,直接切片沾醬食用,新鮮的豬肉,肉味鮮甜不在話下。
隔天,輪到二媳婦掌廚,對著前一天剩餘的水煮五花肉,尋思怎麼物盡其用。結果她巧妙地把肉分切成肥肉絲,再加上大把的青蔥,炒成咸香的炒肉。到了第三天,輪到老三下廚,前一天的咸炒豬肉還剩一點點,老三將豬肉再切細一點,成為調味的元素,加上青蔥和蔬菜切絲,爆香快炒,炒成一盤更豐富的小炒料理,非常的下飯,家人一掃而空。
其實這樣的故事恰恰是體現了客家人勤儉持家,珍惜物資,善用資源的精神。故事中的五花肉料理,經過3天美味不減,反而愈來愈好吃,是因為客家婦女善用五花肉的豐富油脂,將之煸炒出油,炒出干香風味,香辛的青蔥吸收了油香,異常鮮美。切絲的蔬菜沾裹豬油後,也特別美味。由此可知,豬肉當然不是多到吃不完,而是刻意不吃完,留著豬油香,好豐富明天的餐桌。
有趣的是,客家人一般並不以「客家小炒」來稱呼自家這道五花肉料理,而稱之為「炒肉」。不同地區客家人烹調習慣也不盡相同,有些還以乾貨魷魚為主料,稱為「炒魷魚」,鮮香獨特,風味亦佳。
客家菜中還有很多美味的小炒料理,均有其各自菜名,台灣客家餐館常見例如「苦瓜鹹蛋」、「九層塔炒蛋」、「薑絲大腸」、「嫩筍肥腸」……如果想要嘗嘗上述的炒五花肉料理,那就要專門指名「客家小炒」才行。
文:山平
圖:網路
1月6日凌晨,一名男子在墨爾本駕駛一輛盜竊來的卡車撞向一輛汽車,導致汽車司機死亡。他隨後在警方的監控下在醫院接受治療。 Read More
1月1日在美國新奧爾良發生的恐怖襲擊造成數十人傷亡,澳洲安全專家提醒模仿襲擊的可能性,並呼籲重新審視澳洲國內潛在的安全風險,尤其是人潮密集的地區。 Read More
在去年停售澳洲國慶日商品引發爭議後,Woolworths集團發言人1月1日證實,顧客可以期待在其超市和Big W商店看到「適合澳洲日」的商品。 Read More